
從王僧虔到虞世南、孫過庭,到蘇東坡、黃庭堅,以至于清代劉熙載,都崇尚書宗“性靈”。但是,在書法界還沒有進入自覺階段,“為展覽而展覽”的創作觀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帶來了當代書法創作模式化、重復化、制作化的傾向。而李宗洪先生的草書作品,為我們倡導著“性靈”—— 取法高。作品以“文、雅”為審美取向,氣息好,格調高。并能兼收并蓄民間書跡,特別圭角的轉折處,使之文雅而有趣味。講究在對法度的理解繼承和藝術創作規律的把握前提下,把功力作為走向性靈表現的基石,做到“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正如書圣王羲之所指出的,“字之形勢不宜上闊下狹,如此則重輕不相稱也。分間布白,遠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穩”。情致韻。以情性的驅動來作書,去枯燥乏味而有情致。有感而發,把對生活、自然的感受,化為書寫的性靈表現,“超以象外,得其寰中”,富有情性意興、有生命神采。詩意濃。作品的形式服從性靈的表現,富有詩意的內質。努力做到線條結構章法與詩文的韻律達到和諧一致,用審美的目光挖掘書法形式背后深蘊的內涵。意態活。講求“趣”的追求,即興的、隨機的,非刻意做作的真率自然。讓人感覺到捕捉瞬間即逝的審美感受和心理歷程,表現即時的生存狀態,鮮活而有生機。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范曾說:“書為心聲,書法就是心的聲音,能夠達到這個境界,書法已經不是線條本身了,書法是自己心靈的激蕩,通過手腕運到毫穎運到筆尖,這個寫出來的線條,已經是你神經末梢的延長,線條不是沒有感情的,它絕對是充滿生命的,這樣的線條當然是迷人的。”李宗洪先生的作品確實有這樣的境界。書法的線條使線條藝術展示了一個非常好的、飽滿鮮活的生命力,自然而然達到非常好的藝術要求,有生氣的生命力的線條組成一幅作品。先生的創作觀,無疑給書壇以啟示:以表現人的情性為手段,努力表現漢字書寫之美和詩意的內質;書法必須以功力為奠基,主張創作要表現自我藝術個性的面貌,講求原創和獨創;書家創作自覺遠離展覽模式的干擾,我寫我心,反對書寫制作。同時,如果先生能再對傳統深入挖掘,體會功夫在字外。真正的一流高手,字不是寫出來的,是養出來的,像玉一樣需要時間滋潤。厚積薄發,以更多文化的積累,而產生的作品更耐品,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