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疆幣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期間,在所謂蒙疆地區(包括今內蒙古中部、河北張家口和山西大同地區)建立的日偽性質的蒙疆銀行所發行的貨幣,是日本帝國主義進行經濟掠奪、搜刮戰爭資源的金融工具。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后,日本關東軍在8月至10月間,相繼占領了察哈爾省的張家口、山西省的大同、綏遠省的歸綏(今呼和浩特市)等地。在日本關東軍的扶持和操縱下,這三個地區先后組成了“察南自治政府”、“晉北自治政府”和“蒙古聯盟自治政府”三個偽“自治”政府。三“自治”政府雖然在行政上沒有隸屬關系,但在地緣、交通、金融、產業等方面卻關系密切。為適應防御蘇聯軍隊南下進攻,加強“偽滿洲國”右翼防線,切斷西北地區抗日根據地與蘇聯聯系,掌控整個地區經濟命脈等戰略需要,日本關東軍又策劃將三地區合為一體,以建立“赤化防壁”戰略地帶。1937年11月22日,在日本關東軍直接操縱下,三“自治”政府代表在張家口締結協定,成立“蒙疆聯合委員會”,統一指揮三“自治”政權,并定民國26年為成吉思汗紀元732年(簡稱成紀732年)。為加強對蒙疆地區進一步統治,1939年9月1日,在日本導演下,三“自治”政權在張家口正式合并,成立“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無論 “蒙疆聯合委員會”,還是“蒙疆聯合自治政府”,都直接聽命于日本陸軍省興亞院駐蒙疆聯絡部和關東軍駐張家口軍部,是名副其實的傀儡政權。
蒙疆地區有豐富的皮毛、牲畜、煤炭、鐵礦等戰略資源,但是金融體系不一、幣制混亂,制約了資源的開發利用。日本帝國主義為劫掠資源、控制經濟、支付軍費、破壞法幣,急需建立輻射蒙疆全境的、幣制統一的金融中樞。為此,在“蒙疆聯合委員會”成立當日,即著手籌建具有中央銀行性質的蒙疆銀行,公布了《蒙疆銀行組織辦法》、《蒙疆銀行條例》等條令。1937年12月1日,蒙疆銀行正式營業。蒙疆銀行成立時的資本金,名義上由三“自治”政府等額出資共1200萬元,實際各“自治”政府只繳納100萬元共300萬元,同時又接收察南銀行、綏遠平市官錢局及豐業銀行的一切資產債務。蒙疆銀行總行位于張家口鼓樓西街,在厚和(今呼和浩特)、大同、包頭、平地泉(今集寧)、豐鎮、宣化、張北、多倫、延慶、北京、天津等地設有分行,并在貝子廟、偽滿新京(今長春)、日本東京設有辦事處。
蒙疆幣有紙幣和鑄幣兩種,紙幣面額有百圓、拾圓、五圓、壹圓、五角、壹角、五分,鑄幣面額有五角(另有一角和一分,在日本鑄造后,并未流通)。紙幣百圓有三種,正面圖案分別為召廟(圖1)、亭駝(圖2)和喂羊(圖3),顏色和尺寸均不相同;拾圓有兩種,正面圖案分別是羊群(圖4)和牽駝騎馬(圖5),顏色和大小亦不相同;五圓一種,正面圖案為佛塔與烽燧(圖6);壹圓有兩種,正面圖案分別是羊群(圖7)和長城(圖8),尺寸和顏色不同;五角有兩種,正面圖案分別是駝群(圖9)和宮殿,尺寸和顏色有異;壹角一種,正面圖案為駝群(圖10);五分一種,正面圖案為羊群(圖11)。鑄幣五角,一面鑄“蒙疆銀行”四字,下緣環鑄“民國二十七年”,另一面為雙龍紋,上緣環鑄蒙文“成吉思汗紀元733年”(圖12)。蒙疆銀行發行的紙幣都沒有紀年,而鑄幣上一面為民國紀年,另一面是成吉思汗紀年,這種沒有紀年或兩種紀年并存的現象充分說明,蒙疆政權以及蒙疆銀行的傀儡性質。
蒙疆銀行名義上是蒙疆地區的中央銀行,但沒有自主性,其經營權和人事任免權完全掌握在日本人手中。蒙疆銀行自創辦以來,其紙幣印刷即委托日本東京凸版印刷株式會社辦理,后因供不應求,還委托日本人控制的“滿洲國”印刷局代印,而鈔版也相應由日本和“滿洲國”保存,這就使其貨幣發行權完全控制在日本帝國主義手中。蒙疆銀行的總裁、副總裁職位都受日本人操控或由其擔任,其他重要部門也基本為日本人掌控,因而經由他們制定執行的金融政策或措施完全是為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略服務的。受日本人操控的蒙疆銀行通過不等價強制兌換原有流通貨幣、強制發行或攤派公債和股票、對物資進行強制統購等方式強行推出蒙疆幣,繼而通過強制存款、放高利貸、代理蒙疆國庫、濫發紙幣、為各種日資公司提供資金等手段,對蒙疆地區的財富進行毀滅性的掠奪。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為緩解國內的財政壓力,還令蒙疆銀行購買了大量日本公債,使其黃金儲備與硬通貨被勒索一空。
1945年8月20日,日本投降后,中共晉察冀邊區銀行對蒙疆銀行進行了接收和清查工作。1946年內戰爆發后,國民黨占領張家口地區,由財政部頒布公告對蒙疆幣以1:0.4的比例兌換,即每一元法幣兌換蒙疆幣四角,自民國36年6月1日起至同年9月30日止,后又展期至11月31日止。由于收兌時間短,偏遠地區并不知道收兌消息,致使民間大量流通的蒙疆幣錯過兌期。據資料統計,此次收兌,前后共收回蒙疆幣22737萬元,這僅是蒙疆銀行發行的76億多元蒙疆幣中很少的一部分,而民間大量錯過兌期成為廢紙的蒙疆幣,就是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進行經濟劫掠的原始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