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2P行業的先驅者美國和英國,無論知名度還是業務量,P2P金融業務還是小兒科。
金融服務業最發達的歐美,銀行傳統貸款業務以外的借貸被稱為“另類貸款”,金融P2P是其中之一,英美將其劃入“金融科技企業”。
先驅在英倫
全球公認的最具影響力金融P2P平臺有“五大金剛”,貸款俱樂部Lending Club排名第一,其余四家分別是興隆網(Prosper)、社會金融(SoFi)、佐帕(Zopa)、瑞特塞特(RateSetter)等,前三家均位于美國舊金山,后兩家則在英國倫敦注冊。
金融P2P公認的發源地在英美兩國,英國的P2P公司佐帕(Zopa)業界資格最老,成立時間早于美國首家P2P公司興隆網(Prosper),
佐帕網站成立于2004年,在當地被媒體譽為英國版eBay(全球最早及最大的非金融P2P平臺)。在佐帕成立后一年P2P業務向社會公眾開放,有媒體把2005年定為P2P“元年”。
佐帕的出現很快引起英國專業人士的關注,英國刊物《the Social Futures Observatory》 (未來社會瞭望)在2006年發表過一篇研究報告《Internet Based Social Lending》(基于互聯網的社交貸款),該研究以佐帕的業務為樣本,試圖清晰描繪社會貸款資金的來源,借貸雙方的社會聯系等等。
與所有初創企業一樣,佐帕的背后也離不開風投的資金支持,本克市場資本、威靈頓伙伴、博森默爾伙伴風投、奧格曼頓資本、阿羅格里斯資本等機構成為佐帕的投資者。
佐帕的游戲規則看起來相當靈活,例如平臺上允許的最低借貸金額為10英鎊,貸款額以10為倍數遞增,借貸人可以用靈活還款的方式償還債務,可以提前清償或者把債務重組到另外一筆交易中,在佐帕的實踐中,大多數債務人可以提前或者在年底前償清債務。放貸人方面,佐帕提供所謂“快速回報”模式,只要貸款交易確認后,放貸人即可按月收取利息。
佐帕的收益來自對放貸人收取中介費,一般為1%的年費,從0英鎊到最高190英鎊不等,逐月從放貸人賬戶扣除,還有0.5%的放貸傭金也由放貸人繳納。而對2008年之前參加佐帕的發起者賬戶則免收傭金。
貸款期限為三擋:一年、兩年、三年。在佐帕Zopa放貸的投資者,一般能夠有4.9%的平均收益(扣除1.5%的傭金之后)。同期,英國銀行業給存款人的基準利率為0.75%或者零以下:-0.75%,總體上P2P的回報相當誘人。
佐帕以及英國其它P2P平臺的貸前審核和風控信息基本來自對網絡可以搜集到的信用數據的分析,一家英國P2P公司老板認為,客戶的個人信用卡透支額度、套現次數、最低還款額等數據都可以利用起來。佐帕老板則認為,沒有必要尋找更多新的數據,主要是利用已有信息,例如佐帕經常在曾經被拒絕過的借貸人中尋找潛在對象供新出借人挑選。
英國劍橋大學與Nesta創新機構合作的一份報告認為,2014年英國另類金融市場,包括發票交易invoice trading、人人貸P2P、眾籌等主要形式在內的交易規模為17.4億英鎊(約合167億元人民幣),2015年預計為44億英鎊(約合424億元人民幣),呈跳躍式增長。
2015年7月,英國首相大衛·卡梅倫訪華,在隨行的企業界代表團中,有兩位來自英國另類金融企業,其中一位是英國P2P金融公司RateSetter的高管,另外一位來自小額貸款公司,他們是作為英國“fin-tech金融科技”界別參團。
中國蓬勃的P2P業界生態也在吸引英國同業的眼球,佐帕公司CEO吉爾斯·安德魯斯認為“全球令人感興趣的市場在遙遠的東方或者更西面”。隨卡梅倫訪華的RateSetter的CEO瑞迪安·路易斯則認為,“亞洲的大量借貸在銀行之外進行,特別是親屬之間,這就是P2P”。
專業人士認為,P2P在英國的萌發和成長很大程度上是環境使然,金融風暴后公眾對銀行(特別是大銀行)的不以為然情緒,銀行存款接近于零甚至是負數的利息回報,P2P貸款中間業務費用低廉(僅為傳統銀行的三分之一),電子消費移動支付的興起,移動社交工具如Facebook、Skyp等日益普及,是網絡借貸的基礎和保障。
新生事物畢竟尚稚嫩,根據國際機構的調查,英國知道佐帕之類大的金融P2P平臺者僅占公眾的15%,而知道英國大銀行的則占98%,無論知名度還是業務量,P2P金融業務還是小兒科(美國也差不多)。
貸款俱樂部
美國最早開辦的金融P2P公司興隆網被視為美國業界“老二”,公認的老大叫貸款俱樂部(Lending Club),成立稍晚(有說是2006年年中,有說是2007年初),開辦者瑞勞德·拉普朗齊(Renaud Laplanche)。
拉普朗齊生于法國,愛好帆船運動,曾經獲得過法國Lasers帆船錦標賽13.5英尺單帆男子組1988年和1990年兩次冠軍。在法國Montpellier大學學習商業和法律,在巴黎HEC商學院和倫敦商學院讀MBA。1995年到1999年拉普朗齊干的是與自身學習背景有關的律師及律師行高級合伙人,在巴黎和紐約從事企業并購、合資、技術投資等業務。
1999年拉普朗齊徹底轉行,與他人合作開辦軟件技術公司(TripleHop Technologies),把辦公室設在紐約代表性建筑世貿中心(雙子塔),“9·11”恐怖事件中遭受重大損失,計算機系統和軟件代碼毀于一旦。TripleHop Technologies的主要商業成果是信息搜索引擎機器爬蟲(MatchPoint),這個信息爬蟲軟件被美國著名媒體平臺如CNN、今日美國、道瓊斯通訊社、紐約時報、美國廣播公司等采用。2005年TripleHop被大名鼎鼎的數據庫供應商甲骨文并購。據說在此次并購中拉普朗齊有千萬美元進賬,拉普朗齊亦在甲骨文擔任網絡信息搜索產品主管,直到貸款俱樂部的創意開始啟動。
貸款俱樂部的首筆交易在2007年開始,游戲規則大同小異。
拉普朗齊認為,最初的難點不在于所謂避開監管,而在于如何使放貸人建立對借貸人的信心,把錢借給素不相識的陌生人。
其一,貸款俱樂部把搜集到的借貸人和項目信息盡可能多地提供給放貸人,利用網絡平臺使投資者與借貸方直接溝通,投資人向借貸方詢問其財務狀況和項目細節等。其二,貸款俱樂部定期在網上發布所有貸款項目的進展,財務數據和收益表現,還有償還拖欠數據清單等。
貸款俱樂部解決了兩方面需求。
借貸者,特別是生活在美國大城市的年輕人,他們需要應對來自房貸、車貸、學貸、甚至開辦初創企業的債務和信用卡賬單,這些短期賬單的需求一般在1000美元到25000美元之間。尤其利息高達17%-30%的信用卡債務,貸款俱樂部可以提供比銀行債息低5%-7%的貸款,為借貸人進行信用卡債務再融資。
放貸人,如果錢存在銀行,放貸人僅有1%左右的收益,在借貸俱樂部項目中,根據項目可以獲得從5%-13%不等的利息收益(如果不計違約風險,這個收益在7%-23%之間),放貸人的資金收益提升了N倍。
拉普朗齊認為,P2P的作用就是“繞開銀行”,讓借貸人和放貸人直接完成借貸,是借貸關系的一種“本質回歸”。拉普朗齊不認為P2P可以包攬所有的銀行業務內容,比如大型借貸。他認為銀行的優勢在于大筆專項資金的供應,但在小額信貸方面P2P占優。
當然,P2P瞄準的另外一個重要領域是為數最多的中小企業,它們的流動性需求金額小,一般在2萬-4萬美元,傳統大銀行往往很少甚至不開展這樣的業務。拉普朗齊認為,小企業解決很大一部分美國就業,是拉動美國經濟不可或缺的動力之一,但小企業特別是歷史較短和初創的小企業基本不可能在銀行融資成功,煩瑣的必要的資信收集和審核的高昂成本是阻礙小企業獲得銀行關照的主因。
通過互聯網收集信息的P2P網站則有自己的辦法,甚至在某些方面是銀行審核部門難以企及的。拉普朗齊做信息搜集引擎軟件出身,知道到哪里和怎樣耙到數據。例如網絡上有不少對企業產品和服務打分的網站如美國有名的餐廳預訂網站(OpenTable)、消費者點評網站(Angie's)的評分數據等等,還可以從美國聯合快遞UPS或聯邦快遞FedEx的數據分析企業運作是否興旺。也可以用Google搜索獲取企業信息,例如信用或客戶投訴。把這些數據加權,作為參數納入貸款俱樂部的算法體系,有可能得到盡量可靠的信用評分。
貸款俱樂部開始蒸蒸日上的標志之一是業界和學界名流的加盟,2012年4月,被業界成為“刀鋒馬克”(因砍削成本得名)的摩根士丹利前董事長兼CEO約翰·馬克加入貸款俱樂部董事會,馬克認為加入貸款俱樂部是“更多地參與科技公司”。2012年12月,美國哈佛大學名譽校長,著名經濟學家勞倫斯·薩莫斯也加入貸款俱樂部董事會,薩莫斯認為,貸款俱樂部是一種針對大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和滿足普通消費者需求的平臺。
2012年貸款俱樂部平均每月發放貸款8200萬美元,累計貸款總額10億美元以上,而興隆網同期每月發放1450萬美元,貸款總額為4.35億美元,此時,貸款俱樂部的單月業務量是興隆網六倍,總業務量是一倍以上。
貸款俱樂部的路子一反金融風暴后美國金融業的收縮態勢而越走越寬,而且投資人結構有很大變化,甚至是顛覆性的。到2012年貸款俱樂部上的投資方有一半并非普通個人而是專業化群體,比如養老基金、職業投資經理和投資機構。在貸款俱樂部投資的放貸方獲得的收益遠高于銀行存款利息,平均回報率為9%。
2013年年中貸款俱樂部還獲得谷歌公司1.25億美元風險投資,加上其他風投,到三季度貸款俱樂部該年度獲得的風投總共2.2億美元,而2014年機構給貸款俱樂部的價值評判是15.5億美元。
2014年8月,貸款俱樂部的IPO申請面世,由華爾街頂級巨頭高盛、摩根士丹利、花旗擔任主承銷商。
貸款俱樂部的IPO文件公布,其2013年的營收為8600萬美元,凈利潤700萬美元,而2012年的營收3000萬美元,虧損600萬美元,貸款交易額超過26億美元。
拉普朗齊對媒體解釋,貸款俱樂部的優勢在于成本低廉。他認為P2P的運營成本比傳統銀行低帶來的好處是利率水平比銀行低得多,大約在400~500個基點之間,而傳統銀行不可能做到這樣的成本。拉普朗齊認為摩根大通想達到如此的成本,就必須關掉8000多家機構。
2014年12月初,貸款俱樂部IPO正式路演,發行價區間定在10-12美元,發行5800萬股,籌資至少5億美元,按貸款俱樂部總股本3.6億計,公司估值達36億美元以上。也許路演的情況超出公司和中介預期,或者公司為未來發展調高了目標。在IPO開鑼的前夜,貸款俱樂部宣布調高發行價到15美元,公司估值也漲到54億美元。
貸款俱樂部在美國主板市場紐約交易所發行,成為第一家成功上市的P2P貸款公司。媒體認為,貸款俱樂部的上市將終結P2P的金融業“游擊隊”地位,成為“正規軍”的一部分。
監管之盾
分析認為,P2P市場監管面對的核心憂慮是:一旦P2P平臺本身營收和資本金出現問題,從而破產倒閉,將導致通過P2P平臺達成借貸合同的投資者血本無歸。
從理論上講P2P僅有中介功能,交易雙方簽約后平臺對客戶資金無負責義務。P2P投資人與銀行存款人之間有本質區別,一旦出現債務違約,銀行有為存款人兌付本息的責任,P2P平臺的投資人則只能自擔風險,原則上只有借貸人實際歸還本息時貸出者的資金才能得到保障。
不少P2P平臺為緩解客戶對風險的憂慮建立所謂“保證金”制度,也有準備引進貸款保險的,目的是對沖壞賬(但不100%兌現),但有觀點認為這種做法與中介的角色定位是悖論。
有媒體認為,P2P在美英之所以形同小魚,與法制化的不充分關系密切。英國曾經在2014年4月由金融行為管理局出臺緊急法規監管。
英國式的監管照英國人做事的風格一板一眼地展開,首先在金融行為管理局FCA內成立一個專門監管P2P的部門,規定所有P2P公司的業務必須由FCA授權,走完授權程序方可運營。有學者認為,英國對P2P的監管是“單一監管模式”。
英國FCA為P2P制定了必須遵守的基本行業規范:核心宗旨是保護信貸交易雙方利益,一是客戶資產與運作平臺隔離,P2P平臺不得實際接觸和動用借貸人資金。其次是制定P2P平臺倒閉處理預案,例如客戶能否得到補償及如何保證這種補償等。還有P2P公司要將投資項目所有細節和游戲規則告知客戶,讓客戶自主決定是否投入資金和對哪些項目投入資金。
有英國業內人士認為,美國沒有專門監管P2P的部門,也沒有制定專門針對P2P平臺和業務的法律法規,美國的做法是用現有的監管立法體系套用在包括P2P在內的另類金融機構和業務市場。故爾一些英國人認為,美國的監管雖然存在但“很笨拙”,它導致美國監管當局對P2P平臺及其業務的監管變得“極復雜”。
也有觀點認為,美國的監管體系相當完備,嚴格程度與英國不遑多讓。有學者把美國的P2P監管劃為“多元監管模式”。
目前美國對金融P2P的監管呈現的是以美國債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導,金融風暴后根據Dodd-Frank法案成立的保障消費者金融權益的政府部門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美國司法部及各州銀行監管部門等參與的多元結構。
美國三大金融機構美聯儲、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具有監管“金融創新”的職能(金融P2P被認為是金融科技創新)。事實上在金融風暴初期的2008年,SEC就著手對2006年才誕生的美國第一和第二大P2P公司采取監管行動。
美國金融監管機構的“秋后算賬”恐怕是世界上最犀利的,違規者被強令繳納的罰款動輒數以億計,眾多華爾街巨頭在金融風暴后被判罰數十億美元。大的機構待遇如此,小的機構也不會放過,例如2011年CFPB對在俄亥俄州注冊的Cash America International連鎖小貸公司罰款1.9億美元,理由是該公司未能按法律要求嚴格審核Robo-Signing(貸款文件)。
2008年4月,貸款俱樂部主動停止了自身的P2P業務,理由是“配合SEC的業務監管和等待批準”。與此同時,興隆網依然運作了半年,在貸款俱樂部通過SEC審核,獲準正式開展業務之際,興隆網卻收到SEC暫停業務的指令,半年后才被加州小企業管理局局部解禁。
二者應對SEC不同的態度招致不同的后果,一個主動停業受審核后業務蒸蒸日上,一個被強令停業接受審核幾乎崩潰,業務被前者大反超。
目前美國的金融P2P平臺在各州遭遇的監管松緊不一,例如興隆網在21個州不能為放貸人提供,貸款俱樂部在5個州被禁止向借貸人放款。興隆網獲得業務授權的州有20個,另加一個哥倫比亞特區,貸款俱樂部則有28個州的授權,這些授權基于SEC監管。還有五個州對投資者的財富水平有限制,僅有“高凈值”人士有資格放款。
媒體和學界注意到,全球P2P貸款市場體量最大的美國,其業態出現了新的情況,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特別是華爾街巨頭如花旗集團、美國國民銀行等開始涉足美國P2P貸款市場,美國P2P貸款市場中個人小投資者的份額從2012年的一半左右被擠壓到目前僅有五分之一。
有人開始擔憂,眾多的傳統金融機構和投資機構涌入P2P貸款市場的目的 “不單純”,有很大可能性是沖著所謂“監管套利”而來,特別是美國這種碎片式監管可能造就更多套利機會。而美國國會被媒體和學界揣測正按兵不動在觀察,等待時機選擇最適合的監管體制。
普華永道預計,盡管目前美國P2P貸款市場的規模僅有55億美元(約合352億元人民幣),但10年后有可能將達到1500億美元(約合9600億元人民幣),監管之盾鑄造未有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