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銀行不是不知道實體經濟的小微企業缺錢,也不是不愿意貸,而是認為風險高,溝通成本大,互聯網金融能幫銀行解決風險定價和服務的問題。
1月19日,金融股是一片慘綠。表面看起來導火線是,證監會對某些券商違規的融資業務開了罰單,但更深層的背景遠不止于此。
資金擔憂的是,金融系統的改革再一次遇到難題。這個難題其實在股市開始急漲的第一天,大家早就心知肚明——錢,放出來了,卻沒有流向實體經濟。在現有金融體系下,支流并不通暢,上面再怎么寬松,制造出來的只能是金融泡沫。泡沫也有個度,吹得太大,早晚得爆。
“1·19”只是個預警。
我們回頭看看中國金融改革的真正目的:政府希望一手用行政和稅收調控房地產,一手用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緩解融資難問題,引導錢進入實體經濟,支撐經濟順利轉型。但是,沒想到改革的利好首先刺激了股市,錢從房地產出來后,股市賺錢效應被進一步放大,吸納了大部分資金。
早在去年11月,融360就監測到了融資市場最真實的變化——一系列開明的金融措施實施后,社會真實融資利率卻不降反升。各種理財產品回報上升、資金重回金融產品的懷抱,另一方面中小企業貸款條件和利率雙雙升高,反而是你去券商柜臺開融資戶的門檻從50萬降低到了10萬元。
這一背離初衷的結果,受困的仍然是中國金融體系的老問題——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脫節。
有一個比喻非常形象,金融之于實體經濟,就像血液之于身體一樣重要。血液要能夠高效率地分配到全身的重要部位,身體才能健康。但就同身體的血管發生問題類似,我認為整個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存在“互而不相聯,聯而不通,通而不暢”的問題。
以房貸為例,融360剛剛統計的《2014年全國房貸報告》發現,北京是全國房價最高的城市,相對而言,房貸利率卻是最低的,三四線城市總體都要比一二線城市高。在現有金融體系下,錢還是很難到流到三四線城市,很難流到實體經濟的毛細血管。就像上面說的,支流不通暢,上面再怎么寬松,制造出來的都只能是金融泡沫。
作為互聯網金融的代表,融360希望能解決一些問題。融360作為一個金融搜索平臺,過去三年通過我們申請到的房貸、車貸、經營貸、無抵押消費貸等累計18000億元。形象地說,我們一直在幫助金融體系疏通“毛細血管”。
我們是怎么做的?
首先,融360一直專注于金融搜索,這是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很好方式,對于互聯互通很有幫助。實際上,銀行不是不知道實體經濟的小微企業缺錢,也不是不愿意貸,而是認為風險高,溝通成本大,互聯網金融能幫銀行解決風險定價和服務的問題。
我們去年已經推出一系列適用于移動端的應用,用戶從移動來的比例接近70%,鋪設了線下的便利店,吸引了近千萬級別的用戶。這千萬級別的用戶,是之前傳統金融很難覆蓋或服務好的,而通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方式,他們的金融需求得以解決。
短期看,互聯網金融行業對傳統金融行業會有一定的沖擊,但是長期而言,這些創新終究會被傳統金融企業吸收、演變,最終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希望是,以后農民在田間炕頭,小企業主在機器旁邊,就能通過互聯網金融的方式搜索、申請貸款,與富人和大企業一樣,享受到最貼心、定制的服務。如此循環、健康的金融生態體系,才能讓實體經濟的繁榮。
這樣,金融股帶領的中國股市,才能在未來10年里得到真實可靠的上漲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