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過深入挖掘中法文化交流史跡群的歷史文化內涵,運用多種形式講好中法文化交流故事,北京海淀西山一帶有望建設成為具有中法文化交流特色的文創集聚區、旅游景區和中法公共外交基地。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些超越國度的友誼、有些動人往事并不隨著云煙散去,而是終歸會被人們再度記起并銘記在心。
在去年的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曾提到,“我們不會忘記,無數法國友人為中國各項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中有冒著生命危險開辟一條自行車‘駝峰航線’、把寶貴的藥品運往中國抗日根據地的法國醫生貝熙業”。
事實上,除了習近平主席提到的法國醫生貝熙業,在近現代史上,北京海淀區西山管家嶺一帶,多位中法歷史名人為中法文化交流曾書寫過濃重的篇章。
舒乙:中法文化交流必須要銘記四個人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距北京天安門以西約50公里的海淀西山,聚集過一批法國精英和民國時期的名人。中國知識分子與法國友人在海淀西山進行一系列的教育活動和社會改造運動,中法大學及其附屬機構是西山中法交流史跡的重要內容,李石曾、貝熙業、鐸爾孟等人都曾在此執教,并努力改造當時落后的中國。中法文化交流事業在此蓬勃發展,由此形成了中法文化交流圈,形成了包括貝家花園、溫泉中學、圣-瓊·佩斯故居在內眾多的交流史跡群。
在著名文化學者、原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副會長舒乙先生看來,在中國近代史上中法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有四個人是必須銘記的,他們分別是:貝熙業、圣-瓊·佩斯、鐸爾孟和李石曾。三位法國人,一位中國人。
李石曾1902年赴法留學,1920年與蔡元培在北京西山創辦中法大學,三年后,建成了中法大學附屬溫泉中學和小學。早年留法的李石曾,邊學習邊打工,1909年在巴黎創辦了“巴黎中國豆腐工廠”。他在工廠內開設夜校,讓工人白天做工,夜間學習中文、法文和科學知識。1912年,李石曾與吳稚暉、蔡元培、張繼等人在北京發起“留法儉學會”,大力倡導赴法勤工儉學。1919年3月,中國青年學生開始成批赴法留學。先后共有20批來自18個省的學生留法,包括鄧小平、周恩來、向警予、陳毅、蔡和森、王若飛、李維漢等。
事實上,20世紀初,一批法國精英和曾赴法留學的民國名人便活躍于北京西山一帶,包括《紅樓夢》法文翻譯者鐸爾孟(翻譯者為李治華,鐸爾孟為其老師,指導其按照法文古體詩格式翻譯)、196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法國詩人圣-瓊·佩斯、著名醫生貝熙業等。著名的法國詩人、外交官、196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圣-瓊·佩斯的長篇詩作《阿納巴斯(遠征)》就是在西山一個破落的道觀中寫成的。
舒乙先生告訴記者,他對貝家花園感興趣始自2005年,那一年溫家寶總理在法國巴黎理工大學講演時,提到法國大詩人圣-瓊·佩斯寫作長詩《阿納巴斯(遠征)》是在北京西郊海淀,多年之后于1960年他因這部長詩榮獲了諾貝爾文學獎。這個消息引起北京民間文史工作者的極大興趣,便到海淀區去尋找那創作詩歌的地方。功夫不負有心人,居然被找到了,地址就在北京海淀區管家嶺一個被稱作“桃峪”的小地方。隨著當地文史專家們一起,舒乙又順便帶去看了桃峪附近和法國朋友有關聯的景點,其中就包括“貝家花園”。當時的“貝家花園”尚未開放,但保存得還不錯。
據舒乙先生考證,貝熙業大夫建“貝家花園”是在上世紀20年代初,距今已有90多年。雕樓的門額上至今保留有李石曾先生題寫的石匾,上有“積德濟世”四個大字。雕樓分上下三層。每層面積大致25平方米。原來這是貝熙業大夫在郊外的診室。貝大夫的口碑非常好,對那些貧苦村民和農民他免費看病,不收一文錢,還主動給藥。他是個大人道主義者。雕樓底層是候診室,二層是他的診室,有小洗手池,三層是藥房,三層之上有平臺,登上去可眺望四外,遠遠地一直能看見北京城。
在舒乙看來,“中國人永遠不會忘記法國醫生貝熙業,他是不朽的。”
中法歷史友誼紀念、挖掘和文化交流水到渠成
2014年4月7日,中國公共外交協會與北京市海淀區文化發展促進中心在北京共同主辦了“西山文化沙龍——北京西山中法文化交流研討會”。作為海淀西山中法文化交流系列活動之一,來自中法兩國政府機關、研究機構、企業代表共100余人參加了研討會。研討會上,舒乙先生與貝熙業大夫之子讓·路易·貝熙業、中共北京市海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陳名杰等10位嘉賓,就北京西山中法友誼史跡群、當代西山中法文化交流發展趨勢、貝家花園、傳承中法歷史,共建文化西山等主題進行了熱誠的對話交流。
一直以來,舒乙先生都在呼吁將閑置了半個世紀的“貝家花園”修建成一座“中法文化交流紀念館”,并在此基礎上,充分挖掘海淀西山的中法文化交流遺存,集中展示以貝熙業、鐸爾孟和圣-瓊·佩斯三位為代表的法國朋友們的杰出事跡,讓它變成一座偉大中法友誼的閃亮窗口。
這個建議迅速得到了國家相關部門、領導的贊同和支持,也得到了法方朋友的熱烈響應。北京市和海淀區也積極行動起來。
2014年適值中法兩國正式建交50周年,國務院和北京市領導都曾批示要求進一步做好西山一帶中法歷史友誼紀念、挖掘和文化交流促進工作。
舒乙先生當時認為,如果在2014年下半年的某個時間,在“貝家花園”等中法文化交流遺址、遺存基礎上發展起來一座“中法文化交流紀念館”并能夠揭牌落成的話,“那無疑又是送給中法建交50年紀念的一個較大的紀念品,可以和習近平主席訪法時在法國里昂市為之掛牌揭幕的中法大學歷史博物館交相輝映,成為一對紀念中法友誼長久的雙子座。”
讓舒乙欣喜的是,這一愿望在北京市海淀區委、區政府等多方努力之下已經實現。
西山中法文化交流故事得以廣泛傳播
中共北京市海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陳名杰在采訪中告訴記者,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北京市、海淀區深入貫徹落實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中央有關領導同志批示要求,在外交部、全國友協、中國公共外交協會的指導下,取得了積極成效。
陳名杰向記者介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講好中法友好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北京海淀開展中法文化交流活動的根本宗旨。具體而言,海淀區主要從五個方面對中法這段友好交往歷史進行了創新表達。
在中法文化交流史跡群保護工作中,堅持史料與史跡結合、保護與發展結合的方法,注重史跡的真實性與發展的持續性。在史料研究中,通過考證考察,結合權威論證,編撰了《中法文化交流史跡資料整理匯編》、《中法文化交流文集》、《溫泉中學往事》、《私立中法大學始末記》、《法蘭西影響的中國革命者》、《老明信片講述赴法勤工儉學》、《從小南園到溫泉:百年前的西山開發》等近30份史料成果,對西山中法文化交流故事的介紹與傳播起到了基礎作用。
同時,北京市和海淀區通過調動多方資源,在巴黎和北京分別策展實施,直接面對中法普通市民,闡述中法交流的歷史,展望中法交流未來。9月初,北京市外宣辦與海淀區合作,在巴黎舉辦了中法文化交流系列展,包括在巴黎舉辦的“園明重光——圓明園文化展”、“貝家花園:一個法國醫生在北京”;10月31日,由北京名城委辦公室、北京外宣辦、北京對外友協、海淀區政府共同主辦的“對流——北京西山中法文化交流史跡展”在北京市第47中學成功開幕。這些展覽吸引了眾多觀眾,形成了較大的影響力。此外,里昂第三大學、里昂市立圖書館、圣-瓊·佩斯基金會、貝熙業大夫后人等法國友好單位及個人為展覽貢獻了重要藏品,豐富了展陳內容。
為更立體地講述貝熙業的故事,海淀區年初立項拍攝《貝家花園往事》紀錄片和籌建貝家花園紀念館,以此講述貝熙業在中國的經歷以及貝家花園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聘請專家團隊,拍攝《貝家花園往事》四集大型紀錄片,記錄片的主題為反映貝熙業與西山中法文化交流史跡的人文歷史。該片全部制作完成后,將通過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法語頻道、英語頻道、法國Arte臺等媒體向全球傳播。以貝家花園為主體,通過復原和設計貝熙業生活、工作的場景,建立貝家花園紀念館,以紀念這位曾經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法國醫生。紀念館的規劃方案設計正在完善,將盡早開始紀念館建設工作。
此外,2014年5月31日,“大西山國際書畫攝影季”正式啟動。攝影季邀請了中法兩國著名的攝影師、書畫家及書畫攝影愛好者參加,期間共提交書法繪畫作品100幅、攝影作品50幅,50多家中外媒體報道;由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政務參贊張偉及其夫人賀潔合著的《貝熙業傳奇》目前已經付梓出版,即將于11月份與讀者見面。這些創作將有助于進一步提高西山的國際知名度。
據了解,依托貝家花園、47中學和西山一帶其他中法文化交流史跡群所具有的中外文化交流優勢,北京市海淀區計劃將西山一帶建設為重要的公共外交基地,提升區域文化交流影響力。
海淀對史跡群進行了整修、挖掘和保護
陳名杰告訴記者,與中法文化交流史相關的遺跡遺址群在海淀大約有22處,主要集中在海淀大西山一帶。
2013年以來,北京市海淀區安排專項資金,對散布在海淀西山的中法文化交流史跡群進行有計劃地整修,挖掘和保護中法兩國交往的文化遺產。目前,各處史跡均已基本完成修繕保護工作。根據史跡空間布局和史跡特點,海淀西山中法文化交流活動主要以貝家花園、第47中學和桃源觀為工作重心。
“自行車駝峰航線”中轉站(貝家花園)。貝家花園是貝熙業大夫在西山建立的花園別墅,建設花園的最初目的是為了給女兒養病。后來,貝家花園既是貝熙業為當地群眾免費診療的場所,也是他同情和支持中國抗日戰爭的一個秘密聯絡點,又是以貝熙業為核心的一批中法友人聚會交流的重要場所。貝家花園建筑保存相對完整,修繕工作也已全部完成,具有重要的歷史紀念意義和較大的利用空間。
北京中法大學附屬溫泉中學(現北京市第47中學)。中法大學附屬溫泉中學(北京市第47中學前身),是由李石曾、貝熙業、鐸爾孟為代表的中法人士在西山地區引進法國教學理念而進行教育實踐的遺留成果之一。這所學校曾為赴法勤工儉學運動提供了眾多的預備人才,其間涌現出許多知名校友。目前,47中學一處院落經過整改修繕,已被用于舉辦“對流——北京西山中法文化交流史跡展”,展覽于2014年10月31日正式開幕,并取得了圓滿成功。
圣-瓊·佩斯著詩處(桃源觀)。海淀管家嶺地區的桃源觀是法國詩人圣-瓊·佩斯著詩處。他正是在此處構思創作了長詩《阿納巴斯(遠征)》(Anabase),并因此獲得1960年諾貝爾文學獎。桃源觀原有院落此前已倒塌,2013年,在北京市名城委辦、北京市文物局的指導下,海淀區籌資重建桃源觀。目前重建工作已經完成,尚有進一步的利用空間。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為了貝家花園的修繕、開放,作為海淀區委區政府中法文化保護事宜的委托者、牽頭人,陳名杰和貝家花園現有的管理單位航二院經過多次友好協商,最終達成合作協議,促成了貝家花園遺址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項目落地。
在中法文化交流基礎上打造“兩區一基地”
談到下一步的工作設想,陳名杰表示,首先是把國家文化戰略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在中法兩國全面開啟戰略合作的大背景下,北京市海淀區將利用在西山中法文化交流中的獨特資源,不斷開展文物保護、史料收集、文化交流傳播等中法文化交流工作,吸引各類企業和機構參與當地產業改造與升級。在豐富市民文化生活的同時,改善當地的經濟社會環境,促進區域科學發展,一舉多贏,為其他省市和地區服務中央戰略、促進區域發展提供可參考的樣本。
其次是把政府資源與社會力量相結合。充分發揮政府公共服務平臺作用,整合社會各界資源,形成合力。利用中國公共外交協會、中國對外友好交流協會等機構的資源優勢,借助北京社科院、北京檔案館、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大學、外交學院等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專業優勢,鼓勵社會機構廣泛深度參與,合力打造北京西山中法文化交流基地。同時,加強與中央及地方主要媒體的深度合作,加強頂層設計,共同開展選題策劃,保證工作和活動傳播的主動性、有效性。
再就是把文物保護與創意產業相結合。文物保護與修繕容易陷入壞了修、修了再壞的“陷阱”。北京市海淀區將充分利用區域人才資源優勢,努力走出一條用文化創意“再造”歷史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與利用之路。下一步,將積極推動北京外國語大學、外研社與北京市第47中學采取聯合辦學等方式進行長期合作,開發法、英雙語人才培養新模式;開展中法文化交流特色旅游景區可行性研究;舉辦中法文化交流沙龍和西山國際創作營等品牌活動,爭取將海淀西山一帶建設成為具有中法文化交流特色的文創集聚區、旅游景區和中法公共外交基地。
陳名杰告訴記者,未來,海淀區將用10年左右的時間,把這一區域持續不斷地打造成“兩區一基地”:一個中法特色的旅游景區、一個中法文化創意的聚集區,一個基地就是中法友好文化交流基地。目前,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和中國-歐盟協會分別為其授牌為“中法文化友好交流基地”和“中法友好交流基地”。 依靠這些景區、基地,真正實現保護與利用并重,文物史跡可持續發展,擴大中法文化影響的綜合效應。
陳名杰表示,接下來是考驗我們工作能力的時候了。能否聚集更多的資源,將事情做得更有意義,不斷讓它成為中法文化交流的平臺,這是考驗我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