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護最純真的童心世界
從事青少年美術教育20余年的樊云有著非常豐富的教學經驗,在他看來,孩子們的繪畫是最質樸的,也是最能表達內心世界的。“小朋友對繪畫有著天然的興趣,他們對色彩十分敏感,有著超越成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因此只要學習一些簡單的技法,他們就能描繪出五彩斑斕的童心世界。”樊云認為,3-7歲是最適合孩子學習繪畫的年齡段,在這個階段,孩子會用最純真的眼光好奇地看待這個世界,他們的繪畫行為也是“最藝術家”的。當一個孩子慢慢長大成人,漸漸學習更多精細的技法后,往往很難再回到那個童真的世界中去。因此,樊云認為兒童繪畫的目的并不是要他們學習多么精細的技法,而是強調用繪畫來表達自己的童心世界,老師需要做的只是引導他們。“從孩子們的畫中你可以看到成人想不到的世界:粉色的云、綠色的花、飛在天空中的人……這些天馬行空的畫面或許也曾出現在你的腦海中,但它們已經隨著時間遠去了。”樊云希望自己能夠幫助孩子守護最純真的童心世界。
畫有思想的作品
在交談之中,樊云談到了吳冠中和張仃兩位美術大家關于筆墨的爭論。“我個人十分崇敬兩位大家,尤其是吳冠中‘筆墨等于零’的觀點我尤為贊同。”樊云認為,一個當代繪畫人,不能一味地模仿傳統,“在國畫界,雖然遵循傳統的繪畫技法和用色是常規、普遍且必然的,但我始終認為這樣的畫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少了個性化的東西”。
樊云坦言,一個有思想的藝術家,絕對不是踏著別人的腳印前進,他會在汲取傳統的基礎上更善于運用創造性的思維,更注重個性和內心的表達。“我認為真正有價值的作品,一定是有著獨立思想的作品,是活的作品。”樊云表示這也是他贊同吳冠中觀點的原因,他說:“吳冠中認為‘脫離了具體畫面的孤立的筆墨,其價值等于零’,他在當時的文章中提到‘果真貼切地表達了作者的內心感受,成為杰作,其畫面所使用的任何手段,或日線、面,或日筆、墨,便都具有點石成金的作用與價值。’可見在吳冠中看來,作者的內心感受是十分重要的。”
不拘泥于形式
在采訪過程中,樊云向我們展示了他最近的一些作品。“近年來,我比較偏愛川西風景,大氣巍峨的雪山常常是我創作的主角。”與傳統國畫以筆墨濃淡和留自來表現山峰不同,樊云在描繪雪山風景時融入了西方繪畫的用色和技法,這也使得他的畫作得到了褒貶不一的評價。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這很正常,我之所以這樣畫,只是因為我心目中的雪山就是如此。我國傳統繪畫擁有上干年的歷史,每個歷史時期的畫作都有著時代的烙印,呈現出不同的特色。尤其在世界交流越來越頻繁的當下,文化的融合是必然的,傳統文化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兼容并包中煥發生機。”書畫界也有不少欣賞和贊同樊云觀點的人,他十分感謝懂得和理解他的人,而這種豁達的態度也使得他在表達自我的路上越走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