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當下“互聯網+”的風口飛起來,必須得成為一只很特別的豬。
不光是有想法,不光是有技術,更不光是有錢就行。
據說滴滴、陌陌、美團這些很牛的互聯網公司,在發展初期得到第一批用戶是絕對不高大上的:滴滴一開始被188家出租車公司拒絕,僅一家公司愿意合作,然后靠花錢雇人去打車,守在廁所外面發傳單;陌陌是去搭訕附近小護士幫忙掛號,以樹立口碑;美團則從舞蹈班的美女開始......
每一個成功的互聯網公司似乎都是九死一生,僥幸成功。從零開始獲得線下的實際用戶,要多難有多難。
前輩們的艱難探索開創了全新的局面,“互聯網+”上升為頂層設計之后立即成為席卷資本的最大風口。再大的風想要飛翔,也要有夠大的膽子和翅膀。
為什么是“互聯網+”而不是單純的互聯網呢?需要加上的是傳統行業,互聯網只有與傳統行業結合才能獲得真實用戶,才是發展的正確方向。也可以說,互聯網與真實世界相契合的程度決定了一款軟件的成功率。
從另一個角度看,在傳統行業內部尋找互聯網出路,似乎更為容易。畢竟原本有客戶、有渠道,業務是現成的。但為什么最前沿的應用都是出自互聯網公司,而不是傳統行業?哪怕互聯網公司為獲得用戶更為艱辛、失敗十之八九?
傳統行業缺的是具有互聯網思維的跨行業思維、跨行業人才。傳統行業往往需要既懂互聯網應用,又在本產業里浸淫多年了解業務的人。這樣的人才實在比較稀缺。
互聯網公司的人,思維比較出跳,敢想,敢失敗。失敗了就再來,不懂還可以收購。就像陌陌的運營總監王力說的:不怕丟臉,產品和運營都是盡快去碰壁,盡快去改進,嘗試新的東西。但最重要的就是快。
所以,我們看到互聯網巨頭們不斷涉足一個又一個傳統行業,樂視網、百度、阿里都要去造汽車,騰訊搞銀行、搞在線醫療,百度要造電視,阿里巴巴入主足球俱樂部……互聯網企業向傳統行業滲透的腳步從未停止。
而傳統產業邁向互聯網的步伐則顯得緩慢而沉重。
銀行是傳統行業里互聯網創新相當活躍的領域。我們現在大量運用手機銀行進行查賬轉賬,就是傳統銀行提早布局互聯網的產物。據說工行2000年就建立了網絡銀行體系,目前以互聯網業務為主的電子銀行業務占到全行業務比重的87%。
現在我們已經可以在手機上辦理各種銀行業務,然而淘寶一推出余額寶這樣的新產品,卻立即成為攪動互聯網金融最大的一條鯰魚。
互聯網+傳統行業,完敗傳統行業+互聯網。互聯網代表的新世界在改造舊世界,這是自上而下的、不可逆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