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在一些人眼中銀行被貼上了傳統行業的標簽,但實際上銀行向來是創新最活躍的領域。
毫無疑問,“互聯網+”儼然已經成為中國資本市場最大的風口。而作為疏通實體經濟命脈與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金融業,成為了率先卷入這個“風口”的行業。支付寶的余額寶,騰訊的微眾銀行,都是互聯網企業涉足金融領域的例子。而如今,體型巨大的傳統銀行“大象”,也在試圖借互聯網這個風口成功“轉身”。
互聯網銀行來了
“我們是銀行?我們是互聯網公司?我們是互聯網銀行!”在微眾銀行簡潔的網站頁面上,唯一的一句話對于自身進行了清晰的定義。
2014年12月12日,中國銀監會表示,國內互聯網巨頭騰訊公司旗下民營銀行——深圳前海微眾銀行已正式獲準開業,這是中國首家民營銀行。
作為一家“無營業網點,無營業柜臺,更無需財產擔保,主要依托互聯網為目標客戶群提供服務”的銀行,是微眾這樣的互聯網銀行與傳統銀行最大的不同。
據了解,微眾銀行客戶可以在網上開辦“電子賬戶”,將資金轉到這個電子賬戶上,享受和銀行一樣的儲蓄、理財服務。在貸款業務方面,個體創業者如果希望從微眾銀行獲得貸款,將由軟件分析創業者的社交媒體等大數據,得出一個信用評定分數,授予相應金額的貸款。1月4日,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見證下,微眾銀行首次向一位卡車司機發放了3.5萬元貸款。
公開信息顯示,微眾銀行共有10名股東、3家發起人,其中深圳市騰訊網域計算機網絡有限公司持股30%、深圳市百業源投資有限公司和深圳市立業集團有限公司分別持股20%。
事實上,由于擔心股權過度集中,可能產生關聯交易,監管機構一度要求民營銀行的單個股東占比不得超過20%,騰訊持股微眾銀行30%股權已經是“破了例”。
而從目前情況來看,騰訊對微眾銀行的發展可以說是“全力支持”,光是提供征信數據這一點,其對微眾銀行的貢獻就顯然超過30%。
搶灘互聯網銀行
其實,除了騰訊,包括阿里等互聯網巨頭也以海量的用戶數據,在金融領域開始謀劃更大的版圖。
自余額寶誕生以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就像化學反應一樣迅速地發展起來,逐漸形成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有人稱之為B.A.T時代。
2014年8月,阿里發布消息稱,他們正在籌備純網絡銀行,將對接阿里小貸。它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為客戶提供服務。在“阿里銀行”之后,“京東銀行”、“蘇寧銀行”緊隨其后。據了解,“蘇寧銀行”名稱已獲工商總局核準。京東也在加速進軍金融業的步伐,擬在上海設立的小額貸款公司,已經通過了上海市金融辦的審批。
對于互聯網銀行的步步緊逼,不甘坐以待斃的傳統銀行也開始反擊。1月13日,招商銀行搶在微眾之前推出“閃電貸”,同樣是依托大數據的運用,實現快速手機小額貸。
至此,互聯網金融領域戰火已起,硝煙彌漫。
傳統銀行業務遭沖擊
在互聯網銀行加緊籌備的同時,傳統銀行也被迫紛紛布局互聯網金融,不再停留在電子銀行、銀聯網絡等互聯網1.0時代,而是紛紛轉戰直銷銀行、電商平臺、移動金融……將互聯網引入到各個業務層面。
前招商銀行董事長馬蔚華就表示,對于互聯網企業和實業的結合叫“互聯網+”,這是雙方面的。雙方面都有挑戰,傳統行業不擁抱互聯網可能會失去客戶,失去地位和利潤。
其實,在剛剛披露的上市銀行2014年年報中,除平安銀行和浦發銀行外,其余8家上市銀行凈利潤增速均低于10%,其中中信銀行僅為3.87%。包括工行在內的多家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2014年凈利增速相較2013年腰斬。中資銀行的凈利增速基本進入個位數時代。
是什么讓銀行業快車減速?除了去年不良貸款增加之外,各家銀行加大撥備吞噬凈利潤外,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金融脫媒的加速,以及互聯網金融來勢洶洶都令銀行面臨挑戰。這些因素的疊加正在令銀行告別躺著賺錢的好日子,低速增長成為銀行的“新常態”。
“大象”也要轉身
于是,如“宇宙第一大行”工行這樣的“大象”也迎面站上了互聯網的風口,尋求成功轉身。
3月23日,中國工商銀行在北京通過視頻會議系統正式發布互聯網金融品牌“e-ICBC”和一批主要產品,成為國內第一家發布互聯網金融品牌的商業銀行,這家中國最大的商業銀行正全面加快實施互聯網金融戰略。
工行因為網點、規模和盈利全球最大而被業內戲稱為“宇宙第一大行”。但龐大的“宇宙行”轉型起來可一點也不含糊。此次,工行對發布會空前重視,董事長姜建清、行長易會滿均出席,同時還邀請了萬科總裁郁亮作為客戶代表。
據了解,工商銀行此次發布的“e-ICBC”互聯網金融品牌主要包括“融e購”電商平臺、“融e聯”即時通訊平臺和“融e行”直銷銀行平臺三大平臺,支付、融資和投資理財三大產品線上的“工銀e支付”、“逸貸”、“網貸通”、“工銀e投資”、“工銀e繳費”等一系列互聯網金融產品,以及“支付+融資”、“線上+線下”和“渠道+實時”等多場景應用。
其實,憑借此前積累的資源優勢,工行多款互聯網金融產品都在以迅猛的速度增長:“融e購”電商平臺對外營業14個月,累計交易金額突破1000億元;“工銀e支付”賬戶數超過5000萬戶,交易額650億元,并發交易處理能力達到每秒1120萬筆;信用貸款產品“逸貸”余額超過1700億元,去年累放2300億元,與全國P2P網貸成交額之和基本相當。
工行董事長姜建清表示,也許在一些人眼中銀行被貼上了傳統行業的標簽,但實際上銀行向來是創新最活躍的領域。工行2000年就建立了以網上銀行為主體的電子銀行體系,目前工行已是最大的互聯網銀行,電子銀行用戶達4.65億戶,其中網上銀行客戶1.93億,以互聯網業務為主的電子銀行業務占全行業務比重的87%。
工行邀請的“客戶代表”郁亮也“現身說法”,在現場向媒體表示:“來這,就是為了賣房子。我們已經在工行的融e購平臺上賣了1.2億,今年要賣到超過100億?!?/p>
可見,“互聯網+”儼然中國資本市場最大的風口。
傳統銀行擁抱互聯網
雖然工行是國內第一家發布互聯網金融品牌的商業銀行,但各行擁抱互聯網的熱情其實早已顯現。
如招商銀行推出一款針對大學生的互聯網金融產品“零零花”。“跟以往貸款需要填紙質申請表不同,這一為大學生提供的‘預借現金’業務,全部線上申請、線上審核。預借現金、分期消費購物、教育培訓分期付款等功能,全部是瞄準年輕學生用戶的定制服務。而過去,大學生要想從傳統銀行獲得貸款并不是那么容易?!闭猩蹄y行工作人員介紹。而這個場景和微眾銀行何其相似?
又如去年12月,恒豐銀行“一貫”金融平臺上線發布,首次試水直銷銀行。自去年2月民生銀行上線直銷銀行以來,國內銀行紛紛布局直銷銀行領域,至今已有近30家銀行涉足該項業務。2012年,中國建設銀行以“善融商務”拉開銀行跨界電商序幕……
毫無疑問,在接招互聯網銀行、民營銀行新生派接連“踢館”的過程中,傳統銀行開始加速互聯網化進程,傳統、嚴謹、國企范兒的金融機構正越來越接地氣。
Tip
直銷銀行:互聯網時代應運而生的一種新型銀行運作模式。這一經營模式下,銀行沒有營業網點,不發放實體銀行卡,客戶主要通過電腦、電子郵件、手機、電話等遠程渠道獲取銀行產品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