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信托,可能是折價帶來的套利機會,也可能是接盤了“燙手山芋”。因此,投資需謹慎!
投資固定收益圈里的“高富帥”信托產品收益雖然高,但對注重流動性的投資者而言,其1~3年的鎖定期卻是硬傷。眼下,市場上買賣二手信托的現象開始增多,尤其是隨著股市的向好,一些還沒到期的信托項目,由于持有人急于回籠資金而被折價出售。業內人士指出,二手信托因期限短、收益高而頗具吸引力,但投資者也要重點關注二手信托產品本身的品質,別因撿便宜一不小心“踩了雷”。
股市走牛催熱二手信托
北京投資人何先生2013年底在某信托公司購買了一款信托產品,投資額為100萬元,預期年化收益9%,期限3年。近期由于股市走勢大好,看中的幾只股票連連飄紅,于是何先生打算將此前購買的信托產品拿出來變現轉而投資股市,但咨詢銷售人員后才發現,這款信托產品無法提前贖回或做質押貸款,該人員建議他可采取轉讓信托受益權的方式變現。
隨后記者走訪發現,近期不少信托公司和第三方理財機構網站上均開辟專欄公布信托產品轉讓信息,信托收益權轉讓市場開始走熱。
“最近在我們這兒轉讓的客戶很多,而且有大戶在專門收二手信托,所以成交效率還是很高的。”近日,優選財富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家第三方財富公司在2013年開通了信托產品轉讓業務,此前業務量一直較小,但去年8月以后,業務量明顯增加。另據記者了解,上海信托旗下的信托轉讓平臺在去年10月上線以來交易活躍,運行近4個月來,該平臺成交數量有60多筆,成交金額達30多億元。
業內人士認為,近期二手信托業務交易量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即A股開始走牛,一些信托投資者謀求通過轉讓平臺提前變現,以便投資股市。
折價讓利加速轉讓
類似何先生這樣的投資者催生了信托產品受益權轉讓市場,信托公司和第三方理財機構網站上的轉讓信息比比皆是。某信托網站就有近幾十條“信托受益權轉讓”信息,記者致電詢問,工作人員表示不少已經轉出了。
一家名為“極元財富”的第三方理財機構網站也有多款正在轉讓的理財產品,其中一款名為“新華普天核心資產并購基金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的產品轉讓規模為400萬元,到期日是2016年5月17日,掛牌價格300萬,注明“讓利可談”。
以這款產品為例,成立時的預期收益13%,如果以300萬元的價格成交,受讓者的收益就提高了25%。如果轉讓者再做出更大的讓利,接盤者獲得的收益更高。這樣一款信托產品,在信托剛性兌付尚未打破情況下,接盤風險也相對較低。
記者也以投資者身份咨詢了多家第三方理財機構,不少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折價多的客戶一般都是真的急需轉現,后期讓利不是太離譜的話都會談成,而折價少些的一般都是差幾個月就到期的,時間收益都不錯,因此也容易談成。而且一般有朋友或者熟人介紹的交易會更容易完成。
轉讓平臺現狀
實際上,信托產品未到期,投資者在急用錢的情況下尋求產品轉讓,這種現象一直存在。不過,一個頗具無奈的現實是,作為一種非標準化產品,信托的流轉并不通暢——由于尚無全國統一的信托流轉平臺,投資者只能依賴三類平臺進行流轉:第一類是信托公司在其官網設置的轉讓平臺,現在已有超過一半的信托公司開展了這一業務;第二類是第三方理財機構;第三類是諸如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和天津金融資產交易所等第三方交易平臺。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而言,信托公司的交易平臺僅限于本公司產品,第三方交易平臺亦規定了可供流轉的產品類型,而第三方理財機構基本上所有類型、所有信托公司的產品均可進行流轉。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第三方交易平臺并不活躍,如北京金交所發布的信息僅幾條,不過每單多為上千萬的規模。相比交易所平臺,更活躍的是信托公司和第三方理財機構,且多在熟人或機構客戶間完成轉讓。原因在于,首先熟人之間相互信任;其次,信托公司也不太愿意公開掛牌轉讓。“因為,他們會覺得轉讓相當于自己的產品被中途退貨,對公司聲譽有一定影響。”一位投資者分析。
轉讓傭金未統一
另外,在投資者頗為關心的轉讓產品價格方面,目前三類平臺均根據產品實際情況進行,但在交易費用方面,三類流轉渠道則差別較大。
通過信托公司流轉平臺進行轉讓,其交易費用各家信托公司不盡相同,目前一些公司的費率為千分之一;通過第三方交易平臺渠道轉讓,交易雙方都需要承擔費用,其交易費率大概在千分之五到百分一之間;通過第三方理財機構轉讓,其內部差別較大,有的需要客戶承擔轉讓費,有的不收取任何費用。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一般高凈值客戶購買產品是長期投資,出現賣出信托的情況,最大可能是兩種情況,一是某些投資者短期缺錢,急于使用現金而轉讓信托產品,甚至會根據資金量緊張程度做一些“折價”。第二是一些信托投資者是因為項目出了狀況,為了減少損失提前賣出規避風險的做法。
從目前來看,第一種情況的風險較低,具有一定投資價值,而在第二種情況下,接盤的人將可能面臨很大的風險。最近兩年信托產品風險事件頻頻暴露,導致二手信托增多,其中第二種情況并不在少數,因此投資者一定要警惕起來,對于一些“折價”特別高的項目要小心。他提醒投資者,若參與這類投資,需要對“二手信托”如新發產品一般進行嚴格審核,尤其注意融資方實力、信托公司實力、風險控制手段等。
建立統一平臺任重道遠
二手信托涉及再次委托或轉讓第三方的情況,此狀況是否觸犯法律的條款,目前并沒有明確的界定。不過,在轉讓的過程,二手信托需要得到委托方的同意,轉讓方和受讓方要知悉具體的轉讓情況,這是不可置疑的。否則,因為雙方信息的不對稱,受托方私自處理委托方的信托財產,導致委托人和受托人的關系被破壞,容易引發一系列法律問題。
另外,在一些業內專家看來,目前存在的三種流轉平臺均存在缺陷。中國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副教授趙廉慧即認為,第三方交易平臺不規范、缺乏公信力;信托公司自己的轉讓平臺作用有限;現有的金融交易所也具有地域性,且并非專門針對信托受益權轉讓而設置,其參與主體受限,不能實現受益權的高效轉讓。
所以,建立國內統一的信托交易平臺被認為是提高信托產品流動性的關鍵一步。據業內人士介紹,建立全國統一交易平臺的關鍵是完善信托登記制度——因為信托受益權轉受讓完成是以具有法律效力的信托財產權利完成轉移為標志,在信托產品二級市場交易中,需要以獨立第三方進行具有法律效力的財產權利登記為基礎,而我國的信托財產登記制度尚不健全。
事實上,推進全國性信托登記平臺的建立,是這些年銀監會一直在努力推動的一件事。去年初,銀監會非銀部正式啟動信托產品登記系統二期升級暨信托非現場系統整合工作,發展信托二級市場轉讓。去年底,有消息稱,銀監會已經對全國信托登記轉讓中心落戶上海自貿區作出批復,該中心將由上海信托登記平臺轉變過來。
不過,至于這個全國性的平臺將何時真正落地、何時能進行實質性操作,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還很遙遠。
責編:胡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