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東北勞動號子鮮明地反映出在東北這塊黑土地上勞動人民的生活習慣、生活狀態及精神情感特點。對于這門藝術的研究不僅僅是為了更好地發揚我國傳統民族音樂,同時對我們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東北林區民俗文化具有十分積極意義和重要作用。東北林區號子,它是在特定的勞動環境和勞動方式中產生并發展出來。反映出東北林區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態,精神世界和思想情感。
[關鍵詞]東北民歌;東北民俗文化;東北林區號子
民俗文化,就其概念來講是一個非常寬泛的范疇,它包含了一個地區或一個民族人民生活、生產勞動、娛樂等各個層面。最能夠直接體現一個地區民俗文化的特色、魅力與價值的就是一個地區的文娛活動,也就是藝術活動。而在藝術活動當中,勞動號子是一種最直接產生和發展于人們的生產勞動當中,不但具有極強的實用價值,同時也能直接反映出人們精神思想、審美與思維方式。東北地區因為開發較晚,居民大多來自五湖四海,因此也就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特征。對于東北林區勞動號子的研究能夠讓我們更加深刻感受到東北林區獨具魅力的民俗文化,同時也會更加認識到東北林區勞動號子對于民俗文化的重要價值和意義。
一、東北民歌與東北民俗文化
(一)東北民歌
東北民歌是指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及部分內蒙古地區所流傳的,主要以漢語歌詞為主的民間小調,具有極強的生活化、語言化的特點,非常鮮明地體現出東北地區人民大氣豪爽、奔放熱情的獨特氣質。對于東北地區民歌藝術的研究能夠使我們更加深入挖掘和理解東北人民的傳統文化形態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二)東北民俗文化
東北民俗文化主要體現在黑龍江、遼寧、吉林三省人民的生產習俗、生活習俗、節日習俗、民間文化、民間信仰等等一系列生活文化形態。東北民俗文化也可以說就是東北民俗元素。它是東北人民在廣闊的黑土地上生產生活過程中體現出簡單質樸、粗獷大氣、奔放熱情、勤勞勇敢、幽默詼諧的生活狀態。
無論任何地區的勞動號子都是最直接地來源于勞動人民的日常工作勞動,這也是勞動號子最重要的藝術價值與魅力所在。與我國其他地區的勞動號子相比,東北地區的勞動號子更加具有專屬性,鮮明地反映出東北地區勞動人民的生活習慣、生活狀態及精神情感特點。因此對于此項傳統民間音樂藝術的研究不僅僅是為了更好地傳承我國傳統民族音樂,同時對于我們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東北地區的民俗文化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和重要作用。
二、東北林區號子及其民俗文化研究
(一)東北林區號子的產生與發展
東北林區號子主要指吉林部分地區、黑龍江大部及大興安嶺及小興安嶺地區因木材生產勞動所產生并廣泛流傳的勞動號子,既林區號子,又稱森林號子。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林區號子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民歌藝術,它更是當地林區人民生產生活的一種符號化的象征。林區號子具有極強的地域屬性與人文屬性。是歷史發展和人類生產水平發展相融合的產物,更是一種日常勞作與藝術以一種最自然、最淳樸也是最有機相融合的文化現象。早時我國東北地區森林還未完全開發,這時東北地區的各個林區規模基本較小,工人較少,勞動工具也比較粗糙簡單,勞動方式也就較為單一。因此勞動號子也非常原始,沒有形成系統和規模,當時使用的林區勞動號子被稱為“焜號子”,是現今林區勞動號子的雛形和起源。進入20世紀,沙皇俄國取得了東北地區中東鐵路兩翼林區的采伐權,而日本也緊隨其后,強取豪奪了大片林區的開采權。由此開始,東北林區采伐也開始了大規模的擴張,工作體系也日趨完善,勞動號子也隨之發展和成型。林區的這種勞動方式一直持續到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機械化的發展,以人力為主的勞作方式被先進的機械設備所取代,同時隨著近幾年來國家提出要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抵制霧霾等等措施,對林區采伐嚴格限制。林區的這種極具特色的東北勞動號子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二)東北林區號子的藝術特征
東北林區號子在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系統中占有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我國諸多勞動號子種類中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意義的一個分支。東北林區號子主要流傳于我國東北的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完達山及長白山地區。東北勞動號子從音樂學上劃分與工程號子有一定的交集,但總體屬于搬運號子屬性。在以往機械化工具還沒有普及的年代,東北林區的伐木及運輸工作主要還是依靠人力完成。繁重的勞動要求勞動者必須要集體協作,并且完美配合才能順利完成工作。相對于其他種類的勞動,林區的勞動更加復雜繁重,對協調統一性和力量性的要求也更高。因此,東北林區號子也就具有了更強的節奏感和鼓舞性。由于林區工作的多樣性,不同的勞動形式也就形成了不同的音樂表現形式。林區號子的表現形式也非常多樣,種類豐富。主要包括幾個大的種類:滾木號子、“蘑菇頭”號子(又稱抬木號子)、大繩號子、趕羊號子等等,每種勞動號子都有其非常具體應用的勞動環境與勞動形式。
在勞動設備和工具都沒有機械化的年代里,每一項艱巨繁重的勞動任務都是依靠這樣的勞動號子來為工人們統一步伐,鼓舞士氣,抒發豪情。這些風格各異的勞動號子在東北大地上的各個林區里都廣為流傳,成為工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已經是他們最親密的伙伴之一。曾經有老一輩的林區工人這樣說道:“干活兒離不開這號子,沒了號子,大家就不知道怎么把勁兒往一塊兒使,這號子也離不開干活兒。不在干活兒時唱,再好聽的號子也唱不出那個勁兒,那個味兒。”東北的林區勞動號子,是千千萬萬林業工人在無數個日日夜夜里辛勤勞作中,根據不同的勞動種類和勞動形式而創作出的一種聲樂演唱藝術。和其他地區其他種類的勞動號子一樣,東北林區勞動號子在其產生初期是一種非常原始的,結構和內容也非常簡單的呼喊。但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生產方式的不斷進步、精化、細化、復雜化,原始的簡單呼喊逐漸演變成為具有獨特聲樂演唱風格和獨特聲樂審美特質的聲樂藝術種類。在其最繁榮的時期,在東北的廣大林區中廣為傳唱和使用的勞動號子最多曾達到四十多種。新中國成立以后,經過系統地收集、整理、劃分,這些勞動號子被統稱為東北林區勞動號子。因為是完全自發地產生和發展在東北這塊黑土地上,因此也就自然而然也是必然地帶有東北地區文化特點,同時具有濃郁東北地方特色,地域風情、人文特征與審美特質。其豪邁奔放、不拘一格的呼喊形成了獨特的旋律,具有非常典型的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特征。而其隨機性,即席創作的靈活性與創造性的號子歌詞,又常常被用于東北地區文人們的文學寫作當中,這使東北林區勞動號子又具有了一層特殊魅力的時代特征。
(三)東北林區號子的民俗文化價值與傳承
尋根溯源,東北勞動號子的產生和發展歷史久遠,源遠流長。在我國很多古代史料中都有著詳盡的記載和介紹。根據《黑龍江省省志》的記載,東北地區的林區號子最早見于清朝康熙年間。當時人們利用松花江運送木材,產生了一種“流送號子”,這也是最早有史可鑒的林區號子的起源。19世紀末期,當時的沙皇俄國和日本先后在東北地區獲得了大片地區的木材開發權,也使東北地區的林區開發規模迅速擴大,勞動號子的種類和演唱形式,演唱內容也隨之進一步發展、完善和豐富。至今仍有很多偽滿時期的林區工人仍然健在,據他們描述,當時的林區工人甚至將很多抗日題材的內容編進勞動號子當中,展現出當時東北人民不畏強暴,英勇反抗敵寇的英勇豪氣和愛國主義精神。20世紀中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家更加重視東北林區的開發,林區號子根據時代的變化和需要,又有了進一步的豐富和拓展。時光荏苒,寒來暑往,林區的人們一年年辛勤的勞作,繁衍生息,勞動號子始終緊密伴隨著他們的勞動和生活。在這百年的歲月里,一聲聲或嘹亮,或深沉,或豪情,或舒緩的勞動號子一次次地唱響山林,伴隨著他們的情感和精神,讓一批批優質木材走出大山,走出森林,走出東北,送往全國各地。它就像鮮紅的血液,永遠流淌在東北人民的精神世界和生命之中。
時至今日,東北林區勞動號子已經不再具有其生存和發展的土壤和條件。但林區的勞動者們至今仍很難將其遺忘,在很多林區仍有很高的傳唱度。它是在漫長的歲月里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下反映出勞動者們各自不相同的生活狀態和精神情感。這也是東北勞動號子真正的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體現。例如:在林區號子誕生初期所形成的勞動號子大多渾然天成,清新自然。而在沙俄日寇占領期間所產生的勞動號子中,節奏大多較為沉重,旋律則下行居多,反映出當時人們悲慘的生活境遇,以及壓抑悲憤的心情。當時在林區曾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窮漢子入了山,如進鬼門關。吃的是橡子面,穿的是麻袋片。身挨皮鞭打,“磨骨頭”壓在肩。出盡牛馬力,腿斷腰壓彎。綠色的監獄,活著出去難。可憐我“木把”,哪里去申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勞動人民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人們的社會地位、社會待遇也得到極大的提高,工作環境也得到極大的改善。因此,他們在勞動中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態度也煥然一新,更加積極,更加向上。在這種背景下他們所創造和演唱出的勞動號子曲調呈現出一種更加高亢嘹亮雄武有力的風格。這種演唱風格鮮明地體現出當時工人們那種翻身得解放,對未來生活充滿樂觀和希望,積極工作,勇敢面對困難的豪邁之情和英雄氣概。
當前文獻記載的四十多種林區號子中,對它們究竟是如何起源的記載和講解所見甚少,這些號子到底是在什么樣的藝術土壤中產生的?又是如何逐漸演變成最終的形態?還有他們與其他民族民間音樂到底有何種淵源關聯?我們都還不能清晰地解答。但根據現有的文獻資料,運用科學的研究和推斷方法,大抵可分為兩種:第一是“木把”(即林區在開發時進森林工作的伐木工人)在勞動過程中通過簡單呼喊逐漸演變成一種抬木號子;第二種則是工人根據特定的自然條件運送木材過程中所創造的一種滾木號子。
幾乎所有的林區號子都沒有固定的演唱內容和歌詞,演唱時所使用的歌詞基本都是根據不同的勞動環境、勞動方式以及實際需要即興創作的,旋律節奏和音樂結構也豐富多樣,富于變化。同時很多林區號子還借鑒和吸收了很多其他民間曲藝,說唱和民歌的音樂藝術元素。雖然每個勞動號子基本都只是寥寥數語,并且多次反復,但當你身臨其境聆聽它時卻并不容易感到枯燥和審美疲勞,其中好似擁有者無窮的藝術魅力和藝術生命力,使人百聽不厭,這就是勞動號子的魅力。
當前需要引起我們足夠重視的是,隨著林區機械化的不斷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工勞動被先進的機械設備所取代,這也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必然。機械化大大減輕了勞動者的工作負擔,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產效率。但是,同時也使原本與勞動緊密相關的勞動號子的使用率大大下降。曾經盛極一時多姿多彩的林區號子如今已經瀕臨滅絕。現在即使是在傳統的林區中,還能夠聽到的林區號子已經減少到區區數種,很多種類的林區號子已經徹底消失。面對這種現狀,我們如果再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對其進行系統化,科學化的整理、收集和搶救,那么這種曾經為國家建設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具有深刻的文化藝術內涵與價值的藝術門類將會永遠地和我們說再見。
(四)東北林區號子的保護
早在1953年,在林區曾經就有擔任過領導的老工人將自己掌握和熟悉的林區號子搬上文藝演出的舞臺。1981年,在老工人和文藝工作者們的共同努力下又出版了《談東北林區勞動號子音樂》一書。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歌曲集成》中也收錄了一部分林區號子。進入新世紀以后,很多主管林區的地方縣市政府都不約而同地意識到了林區號子保護工作的重要性,紛紛加大了文化保護工作的投入力度,出臺相關文件和政策。尋訪老林區工人,敲定文化繼承人;專人、專款、專項的對東北林區號子進行深入細致的調研、收集和整理,并制訂了長期的保護計劃。這些都為我們東北勞動號子保護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同時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對于這種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工作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博物館式的收藏當中,更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去面對和處理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讓林區號子更多地進入我們東北地區的中小學音樂課堂使東北地區的兒童能夠從小便對自己家鄉的民族民間音樂有一個更深的了解;在高等院校的音樂選修課程中增加林區勞動號子的部分;在東北地區高等音樂院校的民族民間音樂課程中適當加大東北林區勞動號子的比重,尤其是民族聲樂演唱專業的學生,更要對自己家鄉的民歌藝術形式增強了解和掌握。第二,廣泛的開展社區業余文化活動。各街道,各社區應該大力開展文化藝術活動,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在林區組建專門演唱林區號子題材合唱作品的業余合唱團。第三,要將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提上日程。最終的目標便是使我們的東北勞動號子這一歷史悠久,獨具特色,具有獨特審美特質和藝術魅力的民間聲樂藝術走出大山,走出林區,走出東北,走向全國,甚至走向世界。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藝術能夠得到可持續的發展,保持永久的藝術生命力,為我國文化藝術市場的繁榮和發展做出貢獻。
東北林區號子它在特定的勞動環境和勞動方式中產生并發展。反映出東北林區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態,精神世界和思想情感。由于東北林區特殊的地理風貌和風土民情,與其他地區,其他種類的勞動號子相比更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人文特色,成為我國民族民間音樂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分支,具有極強的代表性意義與藝術價值。
結論
東北林區勞動號子作為一種藝術種類深深地影響了東北林區一代又一代的勞動人民。他們不是史詩巨著,但他們在東北的發展和建設過程中卻比一切史詩音樂更加具有力量。雖然當前的社會環境已經不能再為其提供實際的發展土壤,但其中蘊涵的精神力量及民俗文化價值卻永遠值得我們去珍視、保護和傳承。
[參 考 文 獻]
[1] 潘存奎.湘西苗族民歌與鼓舞[M].長沙: 湖南大學出版社, 2010:112-213.
[2] 余詠宇.土家族哭嫁歌之音樂特征與社會涵義[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2:100-200.
[3] 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212-213.
[4] 烏丙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與方法[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111-121.
[5] 康保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報告[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35-145.
[6] 牟延林.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11-112.
[7] 劉錫誠.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與實踐[M].北京: 學苑出版社, 2009:124-124.
[8] 姚朝文 , 袁瑾 , 高小康 .都市發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56-157.
[9] 王文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壇論文集[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45-56.
[10] 陶立璠.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論集[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23-34.
[11] 李秀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保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44.
[12] 于海廣.中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1:67.
[13] 潘乃憲.感悟聲樂:對國際歌唱藝術的思考與體驗[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23-34.
(責任編輯:章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