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參嘗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望參不還,乃嚙其指。參忽心痛,負薪而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嚙指以悟汝爾。”
——二十四孝之“噬指痛心”
曾參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以孝著稱。曾參年少時,家里很窮,他常常到山里打柴。一天,家里突然來了客人,而曾參在山中打柴還沒有回家,他的母親不知道怎么通知他,于是就用牙齒咬自己的手指。曾母這邊一咬手指頭,曾參在山里就感覺到心痛。他知道這是母親正在呼喚自己,便馬上背柴回家,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來到,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于是在家禮待客人。
曾參,就是后世所稱的“曾子”,是孔子“三千六弟子,七十二賢人”中“七十二賢”之一。曾子還被后人尊為“宗圣”,是儒家承上啟下的重要人物。他積極傳播儒家主張,還曾教導孔子的孫子子思。
為什么家里的老人過世后要風光大葬?為什么逢年過節后輩要祭奠去世的長輩?這些習俗其實都和曾子有關系。
《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慎終追遠”這個概念由此提出。所謂“慎終追遠”,就是指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祭祀自己的祖先。因此,后世提倡家里有老人過世要舉行隆重的葬禮,死后守孝,逢年過節要祭祀父母及祖先……這些都是“慎終追遠”的體現及“變種”。
二十四孝中“噬指痛心”的故事,流傳倒不是十分廣泛,遠不及“孟宗哭竹”“臥冰求鯉”等出名。有人懷疑這個故事是從《后漢書·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列傳》中蔡順的故事嫁接而來:
(周)磐同郡蔡順,字君仲,亦以至孝稱。順少孤,養母。嘗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順不還,乃噬其指,順即心動,棄薪馳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來,吾噬指以悟汝耳。”母年九十,以壽終。
故事編者將其附會于曾子,或許是希望借助曾子的名氣宣揚孝道。這則故事中,曾子之母嚙指而能通感于曾子,寓意至誠之心能在親人之間相互感應。這聽起來很玄,頗有現在所說“心電感應”的味道。不過,曾參至孝倒是確有其事,《韓詩外傳》《說苑》《孔子家語》均有記載。
據記載,一次,曾子在瓜地里除草,將瓜苗的根斬斷了,其父曾皙就拿起拐杖揍他。曾子被打得昏倒在地上,好長時間才蘇醒過來。他起來后擔心父親還在生氣,趕緊詢問父親:“您老人家還在生我的氣嗎?”魯國的人認為曾子的做法是大孝,就把這件事告訴給孔子。孔子聽后對門人說:“曾參如果來了,不要讓他進來!”曾參認為自己沒有錯誤,就請人轉告孔子。孔子卻說了一番道理:“曾參,你沒有聽說過舜的故事嗎?舜的父親用小竹鞭子輕輕打他時,他就忍受著。如果用大拐杖打他,他就逃跑。經常叫他做什么,他隨時都在;如果要加害于他,就找不著他。今天你父親將你胖揍一頓,你卻拱手站著不逃走。如果你父親萬一失手將你打死,他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旁人的非議,你這不是給你父親挖坑嗎!”這就是成語“小受大走”“小杖則受,大杖則走”等的來歷。意思是說,輕打就受、重打就逃開。
曾子的這種孝行,在孔子看來是一種“愚孝”,在今天看來也是愚不可及,但是對于今人還是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的——多順著老人,不忤逆,遂其所愿,這樣老人心情舒暢就能更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