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民族有著超過三千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創造了獨具特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傳統建筑藝術就是整體中華文明之樹中特別美麗的一枝。我們在全國各地品嘗特色美食、享受購物樂趣、拍照留念的同時,也應該領悟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提高我們的文化素養,傳承并發揚光大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中國傳統建筑""德育價值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4-0024-02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有機會走出家門游覽偉大祖國的名勝古跡,領略偉大祖國的自然人文美景,接觸傳統建筑的機會也越來越多。中國傳統建筑以其獨特的結構體系、優美的藝術造型、豐富的藝術裝飾,在世界建筑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并成為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作為一名中國公民,我們在全國各地品嘗特色美食、享受購物樂趣、拍照留念的同時,也應該領悟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提高我們的文化素養,傳承并發揚光大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一"領略傳統建筑,增強國家觀念
中國人民把對祖國的熱愛和美好祝愿蘊涵在中國傳統建筑理念之中。中國傳統建筑的每一種色彩現象的形成都有著深厚的文化根源。陰陽五行學說認為土為黃色,代表國家,所以故宮的屋頂多為黃色;火能生土,火為紅色,故宮殿的柱子都用紅色,以示興旺發達之意。中國人民在自己傳統建筑的色彩理念中深深打上了國家理念的印記,表達了中國人民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以及期盼祖國興旺發達的美好愿望。
都江堰等古代偉大工程建筑、故宮等皇家建筑,宏偉氣派,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中國的長城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在民族精神的力量上。中華民族精神始終是維系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創設美好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是中華民族之魂。游覽這些古代建筑,我們應當為我國人民的智慧和偉大力量感到自豪,為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偉大的國家而驕傲。
二"領略傳統建筑,增強民族認同感
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文化和諧相處;“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
在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經過數度嬗變,雖也吸收外來建筑文化,但傳統文化永遠是主流。中國傳統建筑,像一部部石刻的史書,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豐富歷史。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應該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遵循文化平等的原則,博采眾長,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三"領略傳統建筑,增強社會和諧和生態文明觀念
蘊涵陰陽五行理論的建筑之學是中國智慧,其核心就是天、地、人三者合一,即人與自然融合。中國古代建筑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講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排斥人類行為對自然環境的肆意破壞,注重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崇尚自然,喜愛自然自古亙有。先民們早就注意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協調統一。儒家崇尚“天人合一”,道家推崇“自然無為”。在這種美學思潮的影響下,人們處理建筑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不是持著與大自然對立的態度,而是持著親和的態度,形成了建筑和諧于自然的建筑思想。
四"領略傳統建筑,建設長幼有序的和諧家庭
西方的建筑是院在外而房在院中,中國建筑則相反,院在中而房在外,房屋與墻垣等合圍成院落。中國傳統院落以主單元(即正殿、正廳)為中心,次單元(即兩廂)圍繞主單元,一正兩廂,并以抄手游廊連接,組成一座建筑,院周圍建筑互不獨立,相互聯系。其特點就在于室內外空間融為一體,富有生活氣息。
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這種布局雖然與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但若我們站在辯證發展的立場上看,家中最主要成員(通常是家中最年長的夫婦)居住在正房,其他成員分居兩廂,長幼有序,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孝道文化,也有利于家庭和睦團結。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這種“貴和”思想,今天仍顯現于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努力之中。
五"領略傳統建筑,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
在西方,建筑不僅是遮蔽風雨的居住場所,而且是遮蔽靈魂的場所,建筑高大空曠并賦予神性。而在中國古代,神權從來都是依附、從屬于皇權的。這就決定了中國歷代建筑是人的居所,而非神的居所。
中國傳統建筑考慮“人”在其中的感受重于“物”本身的自我表現。中國傳統建筑材料多用木材,不追求其永久性。而在西方,那里是石頭的史詩,追求建筑的永久性。中國建筑以人體尺度為原則,既要求“大壯”,又要“適形”。
西方建筑偏于現實美的享受,中國傳統建筑偏于理想美的寄托。如皇家建筑中的龍、鳳雕飾,以及各地建筑上以“吉祥如意”為主題的“福、祿、壽、喜”與詩畫裝飾等,都充分體現了中國建筑是以人為中心,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六"領略傳統建筑,勇做棟梁之材,敢于承擔責任
中國古代建筑主要以木構架結構為主,以磚、瓦、石為輔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它的主體結構是在前后木柱之間架構多層木梁,再沿著與梁垂直的方向搭設木檁,或者叫棟。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棟、梁傳遞到立柱上,墻壁本身并不承重,只起維護空間的作用,故有“墻倒屋不塌”之古語。
古人從中國傳統建筑的結構特點中領悟其哲學智慧,以成為“棟梁之材”為自身修養和教育子女的目標,注重培養個人的社會責任意識。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迫切需要大量具有責任意識的人才,作為中華兒女的青年學生,理應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把自己培養成為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棟梁之材。
總之,傳統文化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