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學生“宅”現象對學生們的身心發展、學習生活產生了諸多不利影響,其消極因素引起了高職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重視。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等研究方法,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基礎上,針對克服高職學生“宅”現象的弊端,探索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對策。
【關鍵詞】高職學生"“宅”"思想政治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4-0033-02
“宅”是一個舶來詞,來源于日本的“御宅”。早在2008年,新浪網的統計結果顯示,約有56%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和身邊存在“宅”現象。本文以湖州職業技術學院6個分院三個年級的學生為調查對象,以文獻研究、個案訪談、問卷調查、數據統計分析等方法對高職學生“宅”現象以及學生對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進行了調查研究。問卷以封閉性問題為主,兼有少量開放性問題。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289份,有效問卷271份,有效回收率為93.77%。采集高職學生“宅”現象調查的第一手數據,探索適合當今高職學生群體身心發展需要的、更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策略。
一"當代高職學生“宅”現象現狀及成因
1.“宅”現象現狀
首先,高職學生對“宅”現象態度的分析。調查高職學生周圍同學“宅”的程度時,13.28%的人認為非常嚴重,51.66%的人認為較嚴重,認為不嚴重的占35.06%。學生對待“宅”現象的態度,42.80%的人持否定態度,認為“宅”不健康;26.57%的人持肯定態度,認為“宅”是必要的,不會產生問題;30.63%的人則持中立態度,認為“宅”無所謂好壞之分。對于“宅”現象的利弊爭議,調查顯示22.51%的學生認為利大于弊,42.07%的學生則認為弊大于利,還有35.42%的學生認為“宅”屬個人自由,持利弊相當的觀點。由此可見,大多數高職學生對于“宅”現象能思辨地看待,對于“宅”有清醒和理智的認識。其次,“宅”現象對高職學生的消極影響分析。調查統計數據顯示,高達68.63%的學生認為長期處于“宅居”生活對于身體健康有不利影響;56.46%的學生認為“宅”對學業有不利影響,使自己惰于專業學習;30.26%的學生認為“宅”會使自己的消極情緒增加;24.72%的學生認為“宅”會使自己與現實社會脫節;還有12.18%的學生認為長時間“宅居”會形成依賴性。“宅生”中有60.10%的學生遇事采取逃避態度,63.55%的學生有沉迷網絡現象。客觀來看,適度地“宅”可以幫助學生放松身心,緩解現實壓力,但沉迷地“宅”甚至把“宅”當成生存方式,會給高職學生帶來很多消極的影響。
2.“宅”現象成因分析
第一,抗壓和受挫能力弱。在調查學生出現“宅”現象的原因的多項選擇中,28.41%的學生認為當代社會學習生活競爭壓力大,訪談中三分之一有過“宅”經歷的學生表示學習生活受挫不知如何應對,從而選擇逃避現實。還有一些學生對未來的職場生涯充滿迷茫,不愿脫離父母和教師的庇護,面對競爭壓力采取“宅居”逃離現實的態度。第二,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在“宅”現象產生的原因調查中,11.07%的學生認為是性格內向而怯于與人交往導致,30.63%的學生則認為是獨生子女缺乏人際關系處理經驗。當代的高職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部分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我行我素,容易被班級、寢室、各種學生組織和社團等學生小集體所排斥。還有部分學生因為性格內向,進入高職學習階段在新環境里遲遲不敢大方地與同學交往。這兩類學生都會因人際關系不暢,逐漸發展到不愿與人交往,偏愛“宅”在寢室。第三,自律觀念差及沉迷網絡。調查數據顯示,有45.02%的學生內心迷茫,自制力缺乏,自律觀念差,容易沉迷網絡而無法自拔。65.02%的學生“宅”在寢室多數時間用于上網。“宅居”在寢室的學生中,有高達91.63%的人上網只是打游戲、追電視劇和聊
天。“網蟲”們沉迷于網絡娛樂生活而養成了惰性,整日“宅”于寢室,不愿回歸正常的學習生活。第四,專業課程與校園活動無法滿足學生需要。調查數據表明,“宅”現象產生的原因,有13.28%的學生認為是學校課程和老師無趣,有34.32%的學生認為是校園活動不夠豐富。部分學生因為對專業課程不感興趣而逃課“宅”在寢室。校園活動也存在大一積極參加,大二失去興趣,大三無動于衷的惡性循環。這些現象值得高職教育工作者深思。
二"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應對高職學生“宅”現象的作用分析
1.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應對“宅”現象的積極作用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常采用硬性手段,通過灌輸教育、適度的批評和處罰以及專門監督迫使學生在短期內服從,矯正其行為。其操作方法簡單易掌握,教育效果產生周期快,在處理學生“宅”現象中的突發問題上迅速有效,可以有力阻止突發問題的擴大和加深。從一線思政教師的實踐反饋來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手段在針對學生中“入宅”不深、宅齡較短、榮譽感較強的群體實施效果明顯。
2.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應對“宅”現象的消極作用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應對“宅”現象時還存在一些弊端,主要體現在:(1)教師的傳統觀念導致“宅生”多存在偏見和歧視,教育過程容易受到學生抵制。表現為教師居高臨下,先入為主的教育觀念,命令式的教育手段,導致教育內容很難內化為學生內心的正確觀念;(2)教師僅僅矯正學生“宅”行為本身,未能規劃好學生“出宅”后的心態和平臺。教師在告知學生“宅”行為帶來的危害和消極影響后,如果沒有幫助學生適應高職教育階段的人際交往和學習特點,沒有讓學生對高職生活樹立足夠信心,那么學生即使“出宅”后也會因找不到心理和現實寄托,重回“宅”生活;(3)現實教育手段和方法比較成熟,但對學生網絡虛擬世界的教育成了短板。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視對學生校園環境中現實行為的規范,教育的內容和手段也局限于校園環境中,未延伸到學生的網絡生活中,因此在解決學生“宅”現象中常見的網絡依賴問題時顯得力不從心。
三"應對高職學生“宅”現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策略
1.思政教師應樹立科學觀念,以耐心的態度有針對性地對“宅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面對有“宅”傾向的學生,思政教師不應歧視和排斥,在充分了解學生“宅”的原因和程度的基礎上,再實施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里,思政教師往往采取聯絡家長、班主任、寢室樓長等學生監護人員,多頭圍堵,嚴防死守,通過現實施加壓力和剝奪機會,迫使學生放棄“宅”行為。然而,最后的教育效果總是事與愿違。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行為結果,除了與外部事件等刺激有關外,往往與個人的情感、情緒、認知有著密切聯系。思政教師如果不耐心地主動去與“宅生”交流,進而了解學生“宅”的內因,明確學生內心真實的需求,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就會事倍功半。
2.增強“宅生”在生活和學習上的自信,鼓勵學生的點滴成就,引導他們盡快走出“宅區”
調查顯示經歷過“宅”現象的學生中,有84.73%的學生認為心理上存在學習和就業帶來的壓力,23.15%的學生認為壓力較大,10.84%的學生認為壓力非常大。通過訪談發現,不論是選擇壓力較大或者壓力很大的學生幾乎都屬于“宅”的程度較嚴重的范圍。訪談的“宅生”中,一半以上認為自己成績平平,沒有特長和才藝,不受同學們注意,因此自身的學習動機不強,有著不同程度、或長或短的“宅”經歷。因此,思政教師在日常教育中需要重視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善于發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鼓勵他們的點滴進步,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興趣愛好,引導他們早日走出寢室找到現實中展現自我的舞臺。
3.現實教育與網絡溝通兩手都要抓,扮演好學生的師長與朋友雙重角色
思政教師應把握好師長與朋友的雙重角色。(1)師長角色:對“宅生”的現實教育中,師生身份是客觀存在的,難以逾越。教師要獲得學生的信任需要以誠相待,尊重學生,從學生角度去考慮問題,關懷理解他,耐心細致地與學生溝通,逐漸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應注意不可濫施處罰,即使對違紀學生實施必要的處罰時也應有理有據,提前告知學生。因為處罰的目的不是為了處罰本身,而是一種教育手段,絕不可誘導學生認錯或者出爾反爾加大處罰力度,否則會使“宅生”們對思政教師和思想政治教育愈加排斥。(2)朋友角色:隨著時代的進步,思政教師也應搶占網絡社會的教育高地,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抓手。思政教師應熟悉地運用QQ、YY、微信、微博等網絡社交工具,放下教師的架子,主動與學生交流,建立起平等的朋友關系。許多“宅生”習慣于網絡社交,擺脫現實師生身份帶來的緊張與壓力后,在網絡上與教師溝通起來更加順暢。思政教師可以以朋友的身份,為“宅生”們提供有用的生活和學習建議,分享師生感興趣的共同話題,引導學生加入社團、興趣小組等校園團體,幫助他們融入現實校園的人際圈,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幫助“宅生”們多多走出“宅”門,逐漸擺脫“宅”的生活方式。
4.關鍵是增強學生的自律觀念,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幫助“宅生”徹底出“宅”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將教育內容進行內化,樹立高職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只有幫助學生建立自律觀念,掌握自我管理能力,“宅生”才能真正徹底地主動出“宅”。調查中,48.28%的學生表示對“宅”生活和環境比較依賴,說明這些學生已經對“宅”生活產生了慣性,適應了“宅”的生活方式。這部分學生學習動機不強,意志薄弱,受挫能力不強,生活態度消極,自理能力較差,究其原因常與家庭教育、個人性格、生活習慣等因素密切相關。這就需要思政教師進行針對性的輔導,幫助學生形成和增強自我管理能力。思政教師在對宅齡較長、依賴心理嚴重的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應充分利用教育學和心理學專業知識與技巧,幫助學生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培養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恢復學生的正常社會生活,使其最后能自己出“宅”。
參考文獻
[1]倪敏芬.關于廣東高校大學生“宅現象”的調查分析[J].學理論,2013(6):80
[2]郭少東、柴書劍.大學生“宅居”現象的調查研究——基于河南工業大學新校區的問卷調查[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2(3):88~92
[3]郭秀榮、韋迎春、商金艷等.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宅”現象解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2(5):79~8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