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敘事詩,講述了發生在建安年間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蘭芝為焦母所遣,自誓不嫁,投水而亡,焦仲卿也自縊于庭樹的愛情悲劇。本文在學者們分析的基礎上,立足文本人物,提出以下兩個觀點:“讓愛戰勝權威”、“架起溝通的橋梁”,希望可以不辜負文本“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的期許。
【關鍵詞】封建家長制""愛情悲劇""溝通""沖動""愛
【中圖分類號】I2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4-0059-02
一"當代學者的精深分析
《孔雀東南飛》,原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敘事詩,作者不詳,傳為建安年間發生在廬江的一個凄美的愛情悲劇。主人公劉蘭芝不受婆母喜愛,被迫與深愛的丈夫焦仲卿分離,在家數日,又遭兄長逼婚,為表對愛情的忠貞,她“舉身赴清池”,焦仲卿也“自掛東南枝”,雙雙為愛殉情。正因其情愛之深、結局之悲,引起現當代眾多學者對其文本思想意義及男女主人公悲劇命運的精深分析。他們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類:
1.揭露批判說
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在對此詩的“解題”中說:“它通過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愛情悲劇,對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罪惡作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撻;對詩中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和反抗精神寄予同情和加以贊揚;同時對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通過幻想的形式加以描繪和歌頌。”此觀點從封建禮教對人的迫害出發,追其社會根源,反映了古代文學作品中一般的主旨。
2.家庭矛盾說
持此觀點的學者主要著眼于劉蘭芝和婆婆之間的不和關系。學者們認為是劉蘭芝的“無子”、“自專由”、“不助夫”以及焦母本人年輕守寡而造成的“戀子癥”造成了婆媳二人之間巨大的矛盾,使焦母不能容忍劉蘭芝,從而釀成了愛情悲劇。
3.自我的選擇
本觀點的學者把焦仲卿、劉蘭芝的愛情悲劇和陸游、唐婉的愛情悲劇進行比較,認為兩樁婚姻都遭到了相似的不公對待,但陸游和唐婉忍著悲傷各自婚嫁,而焦仲卿和劉蘭芝卻雙雙殉情,雖是社會、家庭造成的,也是他們自己選擇的,
是主體對愛情和命運的選擇。
4.家族利益說
持此觀點的學者同樣對比焦劉和陸唐的愛情悲劇,認為婆媳關系不和的背后是婆婆出于家族利益的考慮而驅遣嬌美、聰慧的兒媳。焦母和陸母都把振興家族的希望寄托到兒子身上,希望兒子飛黃騰達,“仕宦于臺閣”。但兒子沉溺于兒女情長,竟然胸無大志,焦仲卿甚至坦言“兒已薄祿相”,使母親大為寒心,下定決心遣歸“罪魁禍首”的兒媳。“推崇婆權,歸根結底就是擁有家族最高地位的女性為封建宗法思想所驅使,自覺地代表男性,為著血緣傳承的長遠利益而行使父權,是對男權社會家長制集權的堅決維護,這是封建社會的女性長期受封建思想和意識浸淫的結果。”
二"給現代人的生活啟示
學者們的分析使讀者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也使這一作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顯得更為舉足輕重。《孔雀東南飛》文末說:“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我想作者本意主要是讓后人在了解悲劇背后的原因后,能夠吸取教訓,避免這樣的千古悲劇。因此,本文立足故事中涉及的眾人,在學者們分析的基礎上,遵循文本,提出觀點,希望能夠給現代人們一些生活啟示。
1.讓愛戰勝權威
《孔雀東南飛》除了焦仲卿和劉蘭芝以外,主要人物還有焦母、劉母和劉兄。這三個人物出于不同的動機,把壓力集中在焦劉二人身上,激化了矛盾,最終釀成了家庭悲劇。這三個人物,特別是焦母和劉兄,讀者對他們頗多批判。
首先,諸多讀者和學者都把焦母視為一個蠻不講理、冷酷無情的封建家長。作為一個封建家庭的統治者,她不顧兒子的反對,大施淫威,強行驅遣聰慧、勤勞的兒媳,最終卻失去了唯一的兒子。但是,仔細揣摩人物內心,我們敢說她不愛兒子嗎?中年喪夫,她獨自一人含辛茹苦地將兒女撫養成人,我們可以想象她付出了多少心血。即使是強迫兒子休妻,她也是考慮到兒子的幸福的:“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理由雖然不是理性的,但卻是充滿了母愛的,她相信兒子會因此而幸福。更何況,她是一位寡婦,她的責任要比普通的母親更重一層,那就是希望能夠通過兒子讓家族興旺,不愧對泉下有知的丈夫和祖先。因此,“她的悲劇在于,母親對于兒子的愛和體制賦予她的權力之間的矛盾。濫用權力,使自己的愛和兒子的生命一起被扼殺。”
其次,讀者認為劉兄就是一個勢利、世俗的哥哥。他的一句“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充分顯露了他勢利的嘴臉,也因此而斷送了妹妹的幸福和生命。但是,我們能說他不疼愛自己的親妹妹嗎?他不是希望妹妹能夠化悲為喜,重新擁有完美幸福的婚姻嗎?只是,和焦母相似的一個原因,封建家長制里長兄如父的體制賦予他的權力蒙蔽了愛的本能,使他無意中扼殺了妹妹。由以上分析,再加上“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的文本敘述,我們可以確定,不管是焦母,還是劉兄,他們都是愛自己的親人的,只是因為濫用手中的家長權力,而痛失了親人。“父母的干涉越多,反對越強烈,戀人們相愛就越深,這一現象在心理學上叫作‘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由此可見,家長的逼迫使劉蘭芝和焦仲卿有了共同的命運和話題,雙方都沉溺于苦命鴛鴦的自憐中,立誓要以死捍衛愛情和婚姻。因此,我們得到的生活啟示就是,家長們不要再給愛裝上“生硬的外殼”,以自身不可撼動的家長地位來脅迫兒女,促使他們做出過激的行為;而是應該讓愛戰勝權威,在情感的支配下去理解、尊重兒女,營造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氛圍,只有這樣才能家庭和睦,避免不必要的爭吵,甚至是悲劇的發生。
2.架起溝通的橋梁
細讀文本,我們不難發現故事里的主人公之間是缺少溝通交流的,他們活在迷茫和誤會中。劉蘭芝不明白為什么織娟“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為什么“十六知禮儀”,婆婆還抱怨“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焦母不明白為什么自己含辛茹苦地撫養大的兒子說出“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的話來,甚至威脅自己“兒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單”?而焦仲卿不明白為什么自己不能安安穩穩地過平靜的日子,反而要承受“仕宦于臺閣”和對深愛的妻子“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的壓力?……他們滿腹的疑問和愁緒,卻羞于啟口,結果讓誤會蔓延,距離拉大,錯誤的想法支配自己,釀成了愛情悲劇,家庭悲劇。試想,如果焦母把振興家族的想法告訴焦仲卿,并且把對兒子的希望和依賴告訴劉蘭芝,希望能夠通過兒媳來督促兒子,那夫妻倆也許就知道該往何處努力,該如何讓母親安享晚年了。再試想,如果焦仲卿能夠心平氣和地告訴母親自己不愿在仕途上掙扎前行,只愿夫妻合樂,母親晚年幸福,并不是劉蘭芝阻礙自己的,那焦母是不是會理解兒子,也不再錯怪劉蘭芝?同樣,如果劉蘭芝能夠鼓起勇氣,謙遜有禮地真誠地向婆婆道出心中的苦悶,詢問婆婆不喜歡自己的原因,那是不是就可以和婆婆形成很好的婆媳關系,共同努力讓家族興旺?……因此,我們得到的生活啟示就是人與人之間只有互相交流溝通,在心靈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我們才能互相認識、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也才能減少誤會,讓感情暢通無阻,避免矛盾的擴大,悲劇的發生。
《孔雀東南飛》能夠千古流傳,不僅僅是因為講述了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更是因為它傳遞了生活中母子、婆媳、夫妻之間的相處之道,這甚至可以延及到廣義上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無論是家人、愛人還是朋友,我們都應該做到真誠相待,經常溝通交流,遇事冷靜應對,只有這樣,才能相處融洽,做到相互支持,相親相愛。希望本文的觀點能夠對得起“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的期許。
參考文獻
[1]孫紹振.月迷津渡——古典詩詞個案微觀分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劉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第二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段治超、張興娟.《孔雀東南飛》悲劇探源——淺析焦仲卿之處事失當[J].大眾文藝,2013(14)
[4]林素琴.婆媳關系不和的背后——《孔雀東南飛》與《釵頭鳳》婚姻悲劇解讀[J].作家,2008(10)
[5]簡成茹.心靈之間需要橋梁——從劉蘭芝、焦仲卿的悲劇看交流的重要性[J].西昌農業高等專科學院學報,2003(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