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老百姓對優質教育越發渴求,而農村高中的師資、辦學條件都難以滿足需求。同時,隨著生源的下降,農村高中面臨生存的危機。通過推行分層走班、文化建設、課程建設、課堂改革,學校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農村高中""危機""實踐與探索
【中圖分類號】G6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4-0085-02
福建省長汀縣新橋中學是一所農村完中,創辦于1956年,坐落于客家母親河汀江上游的新橋鎮,距城區12公里。學校的發展歷經坎坷,有過輝煌,也有過迷茫。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生源的下降,老百姓對優質教育的渴求,新橋中學在2009年陷入了生存的困境,2009年高中僅招到27名學生。學校處于能否辦下去、高中是否撤銷的生死攸關時刻。
2010年2月,學校大力推行改革,改善辦學條件,優化師資結構,強化學風管理,注重養成教育,特別是積極實踐和探索適合農村高中生存、發展的辦學之路——以提供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為目標,實行多樣化辦學,推進課程改革,打造藝體品牌,力創特色高中。
4年多來,學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生數——高中招生從2009年的27人,到2010年130人、2011年220人,到2014年招收了6個班305人;高考本科上線——改革后的首屆2013屆,理工文史類上線10人、藝術體育類上線25人,實現了本一零的突破,本二首次突破縣指標。2014屆更是成績斐然,本一上線12人,本科上線85人;學校課程改革也喜報頻傳——2011、2013連續兩屆代表縣參加市中學生文化會演,均獲一等獎。
學校起死回生,擺脫了生存的困境,開始了有序、健康的發展之路,回顧破冰之旅、荊棘之路,感觸頗多。最深的感觸是:學校的發展必須尋找適合自己的辦學特色,必須以學生為中心,給每個學生適合自己的教育。
一"穩步推進分層走班教學,克服自卑心理,找回自信,享受成就感
作為薄弱的農村完中,學生在生理發展和心理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對數學和英語的興趣和愛好、知識的接受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又存在能力差異,導致不同學生對知識的領悟與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在數學、英語學習中,兩極分化的問題極為突出。針對農村高中生源素質的實際情況,為給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讓每個學生都有幸福的理由,在高一開始,我校對數學、英語學科進行分層走班教學。也就是說,學生根據自己現有的知識基礎以及對學科的學習能力和興趣,結合任課老師的意見,自主選擇A、B、C三個層次的教學班,同一科目同時開展教學活動,學生分別去相應層次班級上課,原有的行政班保持不變。
實行分層走班教學后,各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獲,他們完成了不同的學習目標,享受到了學習成功的快樂,“學困生”逐步克服了自卑心理,找到了自信,有了成就感,輟學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目前,分層走班教學課題被確定為市基礎教育重點課題。
二"大力推進學校文化建設,營造和諧校園,培養合格學生
近年來,為使我校得到和諧、持續發展,學校領導多次組織全校師生大討論,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校訓:明禮、厚德、自信、勵學。
明禮——學校以感恩教育為主線,以孝道教育為抓手,積極進行國學教育活動。由學校美術特長生手繪“二十四孝”圖、布置國學長廊、《弟子規》圖片展,要求全體學生誦讀《弟子規》等。
厚德——學校推行全員導師制,提倡“師師都是班主任”,安排每位教師和學生結對子,設計《成長規劃手冊》,進行學習、生活規劃,對學生進行思想、生活、學習的引導,把學生的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把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同時,以凈(靜)校管理為抓手,成立學生自管會、膳食會,讓學生學會了自我約束、自我監督、自我管理,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自信——學校通過學生在國旗下的講話,講述身邊的成功人士的先進事跡;或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長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樹立學生信心。
勵學——學校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學生觀看勵志視頻、開展紅歌大合唱比賽等激勵學生奮發圖強,勵志學習。
三"積極推進課程建設,培養學生特性,滿足發展需求
學校課程是以發展學生個性、開發潛能、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充分體現學校自身特點的個性化整合型課程。學校課程建設是對原有的活動課和選修課的繼承和發展,它具有校本性、多樣性、發展性和時代性等特征。我校根據農村高中生源實際,在總結歷史和現實的教育教學經驗基礎上,組織經驗豐富的體育、藝術教師開發了適合我校實際的高中體育、藝術類校本課程。每天下午第三節課以選修課的方式,讓學生結合自身的學科特點和能力特長,自由選修體育、音樂、舞蹈、美術等校本課程,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生的發展需求,打造了學校的特色,創設了學校的品牌。學校在2011、2013連續兩屆參加龍巖市中學生文藝會演,均獲一等獎(第一名)。2014年體育、藝術類高考考生錄取率達67.8%。
四"扎實抓好高效課堂改革,強化自主學習,分享合作樂趣
自2010年以來我校積極倡導“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理念,推行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三段四步五環節”教學模式。
“三段”指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課前——老師導學。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導學案,把學習目標具體化,指導學生學習新課內容。課中——展撥測。指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主學習的情況,教師根據學生展示情況適時評價、精講、點撥,并對本課內容進行檢測。課后——學生自學。指學生根據教師設計的導學內容自主學習或小組合作完成自學任務。“三段”的目的,是針對學生學習的時間安排,構建循環大課堂的學習方式。
“四步”指學、展、撥、測四個進程。學:教師導學,學生自學。展:學生根據教師的導學,展示自主學習中掌握的知識。撥:教師根據學生展示的情況適時點撥。測:教師根據學生學習情況,當堂對學生進行檢測,提升理解、感悟能力。“四步”,是明確師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自任務,也是對知識掌握的一個過程。
“五環節”指預習交流、競學展示、依學定教、檢測反饋、總結延伸。預習交流:自主預習,合作探究,達成共識。競學展示:競爭合作,展示成果,激發興趣。依學定教:進行“生教生、師教生”,做到精講點撥。檢測反饋:進行反思與矯正。總結延伸:總結反思,拓展延伸。“五環節”是指導課堂學習的一種模式,是學習的流程。
通過編印《高效課堂操作手冊》,對教師進行全員培訓,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舞臺。2011年以來,學校連續獲縣中考“四率”評估先進獎,2013年獲中考“四率”評估縣二等獎、市第三名。2013年長汀縣教育局在我校召開了課改現場會。
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提出,“每一個兒童的思維發展都有獨特的道路,每一個兒童的聰明和才智都各有各的特點”,“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每個孩子都是一個世界,完全特殊的獨一無二的世界”。這就是說,學生的個性、生理、心理都有差異,教育者必須結合學生實際,因材施教。同時,我們也知道:學校課程開發與建設是學校教育改革的起點和航標,課程開發與建設的成敗必將對整個學校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張東嬌.學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2]呂勤、吳榮華主編.課堂大問題——學校高效課堂問題診斷[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姜德仁.高中“分層走班制”教學的利弊及趨利策略[J].教學與管理,2002(25)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