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創設情境則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方法。創設情境,就是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讓教學進入情感領域,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信心。創設情境,要重情趣、重參與、重實踐,把知識教學、能力培養、智力發展和道德情操陶冶有機地結合起來。科學教師應善于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游戲情境、故事情境、實驗情境、生活情境、德育情境、表演情境、矛盾情境、錯誤情境、探究情境,并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科學、學習科學,讓科學課堂煥發出全新的色彩。
一"創設問題情境,讓課堂煥發新的色彩
一個好的問題,就像投在水中的一顆石子,能激起學生思考的波浪,讓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于設問,巧于設問,讓學生隨著教師的設問,不斷思索,積極探究。如在學習“大氣壓”時,教師用吸盤掛衣鉤按在光滑的玻璃上,問:“為什么在沒有鐵釘釘住的情況下,吸盤掛衣鉤能穩穩當當地掛在玻璃上?”疑點一擺,學生產生了困惑,激發了他們去了解掛衣鉤吸在玻璃上的力到底是誰給的。在學習“摩擦力”時,教師問,“如果沒有摩擦力,世界將變成怎樣?”這個問題答案豐富多彩,利于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創設游戲情境,讓課堂煥發新的色彩
愛玩是初中學生的天性。創設恰當的課堂游戲情境,既保護了學生的童心,又讓學生在歡樂之中輕松地理解了一些抽象而深奧的知識,在玩中增長了智慧,看到了自己的力量,獲得了成功的快樂。如在上“生物是怎樣呼吸的”時,教師讓全體同學憋氣,看看哪位同學憋的時間最長,并請他談談自己的感受。學生們興趣盎然,在陣陣嬉笑中,深深體驗到人體維持正常生命活動需要呼吸。
三"創設故事情境,讓課堂煥發新的色彩
學生對故事天生就有興趣,一聽老師講故事就精力高度集中。故事能使平淡、枯燥的教學內容轉為妙趣橫生的學習活動,融知識教學于情趣之中。利用小故事來創設情境,能起到讓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學習“二氧化碳”時,就可以結合有關“狗死洞”和“菜窖熏死人”的故事,引出動植物腐爛會產生二氧化碳,它的密度比空氣大貼近地面,因此使人畜缺氧造成死亡。再如學習“浮力”時,可以給學生講和尚懷丙在黃河里撈八只大鐵牛的故事。通過這個故事,學生們感受到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立志從小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
四"創設實驗情境,讓課堂煥發新的色彩
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綜合性學科。創設實驗情境,具有真實、直觀的特點,實驗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相關概念,獲得科學知識和實驗技能,培養觀察和實驗能力,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例如,在學習“探索酸的性質”時,教師先用毛筆蘸一種無色溶液在一張白紙上畫上麥當勞叔叔的頭像,后往紙上噴灑另一種無色溶液,頭像立刻顯現了出來。學生頓時驚嘆,興致勃勃地想一探究竟。
五"創設生活情境,讓課堂煥發新的色彩
科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涉及科學知識,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物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感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用。如在學習“電能表”時,教師在課前可布置學生回家看電表,算一下一個月要交多少電費?通過活動,他們知道了怎樣看電表和電費是怎么算出來的。在學習“家庭電路”時,教師故意把閘刀拉下了,再請一位同學重新插好插頭,可電燈還是沒有亮。師問:“誰能把這燈的故障找出來?”真實的問題極易引發學生的關注,當學生通過逐一驗證假設的方法終于找到原因時,他們可高興了!
六"創設德育情境,讓課堂煥發新的色彩
初中科學中蘊涵著豐富的德育素材。我們可大膽創設德育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喚起學生的責任感。如上壓強復習課時,教師可以創設重走紅軍長征路的情境:第一關:過草地。在穿越廣闊的草地時,遇到沼澤地隨時有陷入泥潭的危機,怎么辦?(復習壓強的概念和改變壓強大小的方法)第二關:穿河流。穿越了沼澤地,橫在人們面前的是一條河流,蹚水過河時,越走越覺得胸口悶,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嗎?(復習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第三關:爬雪山(復習大氣壓的有關知識)。穿越了河流,向雪山進發,當人們不斷攀登時,發現呼吸越來越困難,這是為什么?什么辦法可以測量當地大氣壓?這樣,就將有關壓強的知識串聯起來進行復習,營造出濃郁的知識學習和品德教育氛圍。
七"創設表演情境,讓課堂煥發新的色彩
表演不僅能喚起學生的新異感、好奇心,還能產生巨大的角色效應,使學生更深刻地了解有關知識,在愉悅的情境中學習科學。如在學習“呼吸系統的組成”時,讓學生扮演呼吸系統中各器官的角色,要求學生盡可能用詼諧、幽默的語調向大家介紹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這些器官有什么作用。學生非常喜愛這種教學形式,他們不僅在表演中真切感受到學習科學的情趣,還訓練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八"創設矛盾情境,讓課堂煥發新的色彩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大膽創設矛盾情境,先列舉素材來產生矛盾,然后鼓勵學生解決矛盾。如在學習動物相關內容時,教師故意先講些非科學觀念:“鯨魚肯定是魚,它名字中有魚而且在水中生活”“蝙蝠肯定是鳥,因他會飛”。接下來讓學生回憶魚類、鳥類、哺乳動物的特征,并進行比較。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產生了矛盾,又帶著矛盾閱讀教材、再思考、再討論,終于發現老師講得不對,教師此時大力鼓勵,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駁倒老師的非科學觀點,自主建立正確的科學觀點。
九"創設錯誤情境,讓課堂煥發新的色彩
可以利用學生想當然的錯誤來創設情境,例如講“摩擦力”時,可先問學生:“物體的接觸面越大摩擦力是否越大”“靜止的物體是否一定不受摩擦力的作用?”對這些問題,學生常常想當然地得出錯誤答案,產生錯誤的根源在于學生被假象所迷惑。學生理所當然地認為是“千真萬確”的答案,老師給予否定時,學生的熱情一下子被激起,注意力頓時高度集中,此時,再讓學生充分的思考和討論,尋找出正確的答案。這樣就讓學生明白,要正確認識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不能想當然,必須經過嚴謹的科學分析。
十"創設探究情境,讓課堂煥發新的色彩
當前,初中學生普遍缺乏敢于懷疑、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教師要竭盡所能地為學生設置探究情境,指導學生嘗試用科學探究法研究問題。如在溫度計的教學中,可先在桌面上放三杯水,一手放入熱水,一手放入冷水,一會兒抽出雙手后同時放入溫水。問學生兩手感覺是否一樣?學生答“不一樣”。又問雙手放在同一杯水中,為什么感覺不一樣?說明了什么?通過師生間的對話和交流,學生的探究欲望油然而生。
總之,創設情境是一門藝術,教師應精心設計、敢于創新、不拘一格,使學生產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強烈愿望,進而轉化為一種對科學知識的渴求,由此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科學課煥發勃勃生機,從而全面提高科學課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科學素養。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