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能以其出人意料的導言,引發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并促使其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是一節課成功的關鍵。作為一節賽教課,面對任何學情都無法掌握的陌生學生,想要在眾多賽手中脫穎而出,必須注重導課環節。力爭用最少的話語、最短的時間,迅速而巧妙地縮短師生間的距離以及學生與教材間的距離,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聽課上來。引導學生在陌生老師的課堂上,愿意大膽發言,敢于創新。于是,我在賽教課《探索規律》時,設計了這樣的導課環節:
授課伊始,我就直奔課題,一邊在黑板上板書課題,一邊說:“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學習《探索規律》一課。”隨后課件播放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在要求班長宣讀學習目標之后,我和學生開始談話交流了。
師:“這兩個目標很簡單,這節課你們能達成嗎?”
生:“能”,聲音很低沉。
師:“聽了你們的回答,老師有點懷疑你們的能力。”
教室里沒有傳來任何的回應。我知道,沒有回應并不等于學生的默認。為了刺激學生對比心理,我說:“看來,我校的學生要比東仁堡小學的學生強,他們在自導自學中達成了這兩個教學目標,而且效果很好。你們底氣不足,真的不行。”話音剛落,就有人坐不住了。
生1說:“老師,你不了解我們,怎么能說我們不行呢?”
生2說:“老師偏心,妄下結論,我們不服!”
教室里有回應的聲音了,學生敢說了,而且敢反問老師了,我要的就是這個效果,我應該鼓勵這兩個學生。
師:“你們敢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且語言表達這么流利,老師很喜歡你們。”說著,我分別與這兩位學生握了手。其他學生的目光投向了我們,從學生的目光中足以看出學生愿意接受我了,我能出擊了。
師:“既然你們不服,我先考考你們的快速記數能力如何?請看大屏幕,你能在瞬間記住這個表中的數字嗎?”
課件出示了1~9的乘法表,停留不到5秒鐘,我就換播了一個缺了許多數字的不完整的乘法表,讓學生補填。由于我的故意安排,瞬間播放,導致學生一個缺空都未補填上。學生正要發表怨言,我卻故意裝腔作勢地說:“你們沒記住,老師卻記住了。從上往下數,第二橫行上依次填的是16、24、32……”當我說到32時,教室里有聲音開始迎合我了。我放大嗓門繼續往后說,教室里迎合的聲音越來越大,直到把8的倍數說完,個別學生舉手了。
生3:“老師,我發現這個表有規律”
生3還沒說完,生4立馬補上:“第一橫行是9的倍數,第二橫行是8的倍數,第三橫行……”該生在說的過程中,教室里傳來了許多贊同的聲音。
師:“你們同意他的說法嗎?”
生:“同意。”
師:“依據這位學生的說法,接下來的橫行都是誰的倍數呢?”
學生異口同聲地喊出了“7、6、5、4、3、2、1”。
我太高興了,學生的積極參與和認真觀察,讓我欣喜若狂,我發自內心地說:“你們太聰明了,你們不但有一雙會觀察的眼睛,還有一張會表達的小嘴,老師很想和你們做朋友,你們愿意嗎?”
生:“愿意。”
師:“那好,這節課老師希望你們能夠大膽地發言,認真地傾聽,用你們會觀察的雙眼探索這張乘法表中蘊含的數學規律。”
就這樣,我順利地導入了新課,學生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第二個自主探究數學規律的環節了。
這樣的導課,我認為比較滿意的地方有以下兩點:
第一,課堂教學過程的真實性和教學態度的誠懇性貫穿始終。真實的課堂是摒棄作秀的課堂,是自然生成的課堂,是師生平等交往的課堂。作為一節參賽課,在眾多選手同課異構的《探索規律》賽教中,我不能獨占講臺自我展示,而要通過與學生共同營造的課堂氛圍來折射我的教學能力。所以學生的配合和我的課堂調控非常重要。我必須在較短的導課環節拉近和我從未見過面的東仁堡小學六四班學生的距離。在眾多導課策略的抉擇中,我選擇了最習以為常的談話導入法。因為這樣的導課方法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依據學生普遍的心理需求,用簡短的語言刺激學生的好勝心,激勵學生比試輸贏,在相互比試中肯定學生的能力和表現,從而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自愿自主地參與課堂學習。整個過程真實;師生語言交流自然,態度誠懇;學生從中體驗到的是真實的教學過程;感受到的是教師發自內心的激勵和表揚。在這樣的語言熏染下,彼此陌生的師生也會以誠相待,認真地完成教學內容。
第二,導課目的明確、針對性強。以上簡短的導課分兩個環節:(1)師生通過簡短的對話,刺激了學生的感官需求,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2)當師生之間的陌生感消除后,教師針對教學內容設計了考查學生快速記數能力的活動。此活動雖然簡單易懂,但能指引給學生填表的方法,也為學生分組探究乘法表中蘊含的數學規律做好了鋪墊。導課時間不到5分鐘,卻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聽課上來,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也縮短了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這樣的導課目的明確,針對性強。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