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上好閱讀教學課,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將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這對以后的語文學習以及自身人文素養的提升都是有益的。目前,初中生的閱讀量令人擔憂,大多語文教師的閱讀教學課也存在許多問題。所以,重視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語文素養""閱讀困境""灌輸""課外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4-0100-02
小學生的主要任務是識字,學會閱讀,能讀懂簡單的文章,并沒有要求學生對課文內容做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而初中生的任務則是在一定閱讀能力的基礎上能對課文有進一步的理解和思考,并在閱讀中逐漸培養自己的審美鑒賞能力。初中生的思維和情感處于形成和發展期,他們需要不斷閱讀來填充自己,學生自身的努力和教師的正確引導在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何為語文素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新課標綜合了各家的觀點,對語文素養的界定最具全面性、實效性、權威性。它的核心定義是:中小學生具有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文學、文章等學識修養和文風、情趣等人格修養。這一概念也可以從三個維度來概括,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每一種能力的培養都與閱讀息息相關。在教育和社會生活的熏陶下所具有的人文情懷是形成語文素養的重要條件,被動地或自發地閱讀書籍是語文素養形成的重要途徑。觸摸文字,品味語言的過程就是語文素養不斷提升的過程,這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
一"初中語文課閱讀教學的困境
1.教師課堂教學的困境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和不同的老師對語文素養的不同理解,語文課呈現出五彩繽紛的局面。素質教育倡導以
學生為中心,把課堂還給學生,但只要中考高考的“指揮棒”不倒,只要升學壓力的現狀不能緩解,這只是一種尚未實現的理想。學生、家長、社會認可的是分數,因此許多教師還是按照應試教育的方式拼命地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語文閱讀課也是教師將自己深刻的理解和精彩的分析強加給學生,以此來代替學生的閱讀體驗。一些教師試圖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來適應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要求,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的思想自由了,但教師的主導作用卻淡化了,學生應付中考高考的能力下降了,從而顯得尊重有余而引領不足。許多語文教師都仿佛在承受著“人格分裂”的痛苦,沒能在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中找到兩者兼顧的教學方法,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2.學生課外閱讀的困境
從學生方面來講,據一項權威調查顯示,初中生有課外閱讀習慣的僅占3%,在課余時間,大部分學生幾乎不讀書,甚至整個初中三年都沒有完整的讀過一本書,讀書也往往帶著功利的目的,大部分學生只讀一些有利于提高作文水平的書和一些應試技巧的書。現在的學生仿佛都患上了一種“急躁癥”,為了升入重點高中,考上好大學,買各種教輔資料,寒暑假上各種英語補習班、數學奧賽班。“忙”到沒有空閑的時間靜下心來讀一讀《論語》《孟子》,讀一讀《小王子》,讀一讀《魯濱孫漂流記》,就算有一點時間也都用在了看電視、聊QQ、玩游戲上了。沒有閱讀,怎么體驗中國語言文字的意蘊和美?沒有閱讀,怎么感受前人的智慧,積累自己的思想?沒有閱讀,何談語文素養?
二"改善初中語文課閱讀教學的方法
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怎樣上好閱讀教學課,怎樣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并讓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是每位一線教師都在思考的,也是每個學生都應該重視的。
1.改進傳統教學方式,力求“潤物細無聲”
一提到傳統的教學方式,我們腦海中就會閃現一個詞——灌輸,許多學生對此都抱有排斥的態度。其實,灌輸本身并沒有錯,只是許多教師都沒有采取恰當的方法,沒有和現代的素質教育的理念相結合,沒有運用技巧才會使接受者產生反感。任何一種教育都需要灌輸,沒有灌輸就沒有最基本的積淀。語文教學更是如此,教師的思想、學識遠比學生深刻得多,教師給學生灌輸知識的過程就是在給學生搭建平臺以使學生能走得更遠的過程。閱讀教學中的一些理論知識如描寫方法、修辭方式、表現手段等確實是枯燥乏味的,但又非常重要。怎樣才能讓學生去擁有這些知識,需要教師在技巧上下功夫。
語文閱讀教學課是一堂靈魂與思想的交流課,教師對課文的理解對學生來說更高一籌,但學生的想法也不容忽視。教師如果能夠做到既尊重學生的思想自由又將自己的觀點巧妙地融進課堂,將需要傳授的理論知識在潛移默化中灌輸給學生,這樣的語文課就是成功的。優秀的教育家李鎮西老師在上閱讀教學課時就始終堅持兩個原則:讀出問題,讀出自己。讀出問題是質疑,是追問,是研究,是批判;讀出自己是欣賞,是共鳴,是聯想,是審美。在他的語文閱讀課上學生發言的機會多,教師深刻的領會,精彩的分析,獨到的見解全都在與學生研討課文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灌輸給了學生。教師就像是導演一樣引領著學生一步步地深入課文,學生的思想跑偏了教師就拉一拉。這樣的語文課文分析課沒有枯燥,沒有強制,教師也沒有唱獨角戲,顯得自然、真實。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正是如此。我們雖然不能照搬李鎮西老師的教學模式,但他的教育思想卻對我們有著很大的啟發。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每位老師都應該對自己的教學模式和風格做出反思以求更加精致。
2.關照學生課外閱讀,培養帶得走的能力
“腹有詩書氣自華”,豐厚的閱讀底蘊從閱讀中得來。但初中生的閱讀經驗大都源于課堂上的課文分析,實際上這是遠遠不夠的。新課程標準雖然列出了中學生的必讀書目,但極少有學生能夠重視這件事,也很少有學生能夠完成這項任務。初中學生不應為了中考高考而讀書,著名語文教育家溫儒敏老師積極提倡中學生要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完整的書。讀書是培養人文素養的主要途徑,現代學生缺乏閱讀的現狀與學生沒有閱讀習慣有關。學校應該重視學生閱讀,每個星期都應該上一節課外閱讀交流課,并且要將它納入教學評價體系中。教師要給學生列書目,所列書目要經典,每個星期要求學生讀一本書即可。然后,在閱讀交流課上通過各種方式來測試大家有沒有認真閱讀,比如,提問,讓學生寫讀后感等。除去任何功利目的,只為感受中國語言文字的意蘊和美而讀書,這樣堅持下去,久而久之語文素養也就培養起來了。在讀書中培養自己的語感,豐富自己的內涵,長久堅持就會在語文上表現出自己的文學、文章等學識修養和文風、情趣等人格修養。這不是在培養應試能力而是在培養一種能帶得走的終身受用的能力。
三"結束語
語文教育不是一件能急功近利的事,它并不像數學、英語那樣可以追求對與錯,可以通過補習班等其他途徑把成績很快地提上去。語文是一門為未來生活和職業做準備的學科,它需要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不同階段的語文教師都在學生原有的基礎水平上不斷使學生原有的土壤更加厚實以便以后的生根發芽。語文素養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語文教師要在教學的每個環節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這樣才會收到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溫儒敏.溫儒敏論語文教育二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李鎮西.聽李鎮西老師講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倪文錦.閱讀經典: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必由之路[J].課程.教材.教法,2004(12)
[4]吳軍.論積累與語文素養的培養[J].文學教育(下),2014(9)
〔責任編輯:林勁〕
言粗俗,不過這孩子從不做壞事,看見弱小被欺負還會“拔刀相助”,這樣的孩子要怎樣去引導他呢?“這是一次教育他的好機會,一定不能草率!”我暗自提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