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是有效教學的生命線,是師生的雙邊互動,是實施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與重要環節。因此,教師應當根據目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提問現狀提出幾點切實有效的教學策略,力求幫助學生走進語文課堂,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求知欲及創新精神,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農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提問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4-0102-02
一"新課程下農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提問有效性策略研究的背景
我們學校是一所農村普通中學,生源素質不是很理想,學生學習基礎較為薄弱,絕大部分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不強,學習目標不是太明確。而我們的教師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提問中往往只單純關注學生的認知,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的積極性很難被調動,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率低下;不能很好地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造成學生個性發展受到壓制,忽視學生學習的過程、經歷和體驗,導致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低下,進而影響教學的有效性;未能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提問設計簡單、隨便、盲目。我們進行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提問有效性策略研究,不但直接關系到學生的人文素養、科學素養等的全面發展,而且關系到農村中學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否能全面提高。
二"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提問面臨的困境
根據對課堂教學的跟蹤和調查,我校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提問面臨的困境如下:
教師沒有很好地鉆研教材,沒有調查學情、生情,為了應付教學任務而提問,不合理地設置問題、提問,沒有考慮教學班的學情,也沒有認真地思考學生的現狀,也沒有考慮問題設計的目的,造成學生需要回答的問題空泛。學生被搞得學習目標不明確,重點抓不住,難點沒解決;課堂提問所占時間雖多,但效果不佳,收效甚微。學生漸失學習興趣,甚至產生厭學情緒,加重了學業負擔,影響了教學效果。
2.教與學脫節,課堂提問不切合實際
受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中考、會考及應試教育指揮棒等因素根深蒂固的影響,課堂提問往往作為檢測和考核知識的獨立的教學環節和教學手段,造成了教與學、學與用的脫節。老師在課堂提問方面,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水平、智力、個性發展以及個體差異,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讓學生“平等”地完成提問。課堂提問往往忽略正確的學生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發展的個體。違背了新課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久而久之,大多數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心理上產生厭惡和反感,學習效率低下,整體學業無法提高,語文綜合素養得不到應有提升。
3.問題設計單調,課堂提問缺乏與生活的聯系
問題設計枯燥乏味脫離生活實際,缺乏開放性、啟迪性。老師一味提問,學生一味回答,根本不會融會貫通、聯系生活、學以致用。這樣,既浪費學生時間、耽誤學生學業,又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破壞了學生學習自主性和課堂學習氛圍。
4.營造氛圍不濃,課堂提問挫傷積極性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其實質是交往、互動和平等。教師提問時要營造有利于學習的融洽氣氛。教師面部表情、動作以及對學生回答的口頭認可甚至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都可能影響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積極性。如果教師提問或聽學生回答時板著臉孔,言詞中帶有威嚴,甚至使用嚴厲的語氣打斷學生的發言,這會給學生造成不好的影響,甚至打擊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三"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提問面臨困境的成因分析
通過對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提問面臨的困境的理性反思,究其原因有:(1)教師教學理念陳舊落后,缺乏前沿教學理論的支撐與指導。(2)教研常流于形式,各學科缺乏教研的氛圍、深度和力度,教研質量難以提高。(3)學法指導不足,學生活動形式單一;教學方法單一滯后,教學策略不夠明確;問與練混淆,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4)學情把握不足,特別是對學情估計不足,致使教學效果不佳。(5)教師講解過多,完全操縱課堂,學生的主體地位不突出;忽略“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和學生是發展的個體”的學生觀,違背了新課程理念。
四"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策略
策略一:精心設計問題,注意難易度。按教材的要求和學生的能力水平設計有梯度、有層次的問題,注意問題的難易度,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去完成不同梯級的問題,可以增強學習成就感,增長能力,培養學語文的興趣,真正提高學習效率,同時減少不切合實際的要求,切實減輕學業負擔。如教學《孔乙己》時,對一般學生可以圍繞小說的三要素“人物、環境、故事情節”設計口頭復述情節等涉及課文內容的問題;對中等生要求結合課文中人物的語言行動等描寫分析人物形象;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要求把課文改成課本劇。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問題設計的難易度,使學生均能有所收獲。
策略二:精心選擇問題,注意啟發性。老師在提問設計中應該充分考慮學生思考和發現問題的能力培養。如:初中語文課本中,《清兵衛與葫蘆》和《奧伊達的理想》兩篇小說都涉及父母如何教育孩子這一社會問題。問題的設計如下:(1)二者的父母對兒子的教育方式有何不同?(2)對于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你更贊賞哪一種?請談談理由。(3)你對當今許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又有什么看法?請簡要說明你的觀點。這種設計就會開拓學生的視野,啟發學生思考,
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策略三:靈活運用提問,注意積累性。語文學習中有大量的美詞佳段、詩詞歌賦、文言積累、名言警句、名人名篇、文學常識等需要記憶,這些是構建學生知識大廈的原材料,是地基,是點亮學生智慧的心燈。可見,語文知識的積累很重要。語文問題設計中就不能忽略這些,可通過口頭提問的形式,安排朗誦、背誦、口語交際、分組討論、口頭作文、綜合性學習等,讓學生在活動中消化,觸類旁通、靈活運用。
策略四:陶冶情操激趣,注意人文性。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課堂提問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考慮到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讓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既能增長知識,又能陶冶情操。激發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從而促進學生三維目標的和諧發展。
策略五:大膽取舍提問,注意生活性。語文老師在問題設計時要大膽取舍,真正做到“少問”與“精問”。聚焦“趣味”和“開放”,以生動有趣的內容、活潑多樣的問題和喜聞樂見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產生好奇探索的求知欲,自覺主動地完成提問。如口頭作文的設計:初中開學時,讓新同學說:“跨入初中后,_______”;學了《我的第一次文學嘗試》讓學生說:“我第一次_______”;學了《木蘭詩》讓學生說:“木蘭還鄉后,_______”;學了《蟋蟀在時報廣場》讓學生說:“蟋蟀切斯特還鄉后,_______”等。這些設計貼近生活,讓學生有話可說、有物可寫、有感可發、有情可抒。
總之,提高課堂教學提問的有效性是學校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石,實現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提問是初中語文老師不懈追求的目標。因此,加強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不僅是深化學校教學發展的首要任務,還是課堂教學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
參考文獻
[1]張秋玲、王彤彥、張萍萍編著.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初中語文[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美〕加里·D.鮑里奇.有效教學方法(易東平譯)[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3]施良方、崔允漷主編.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姚利民.有效教學論:理論與策略[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
[5]陳曉端等.有效教學理念與實踐[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