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材分析
“細胞的能量‘通貨’──ATP”這一課是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2節,這部分內容是第五章的重點內容之一。學生在第四章學習主動運輸時,初步了解ATP是生命的直接能源物質,為學習ATP的具體內容打下伏筆。這節著重介紹ATP的結構特點和ATP與ADP的相互轉化的過程,說明ATP在所有生物的代謝中的重要地位,并且也為后續學習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做鋪墊,具有承前啟后之作用。
二"學情分析
以教材知識結構為基礎、以理論聯系實際為關鍵,加強理解和應用。盡量聯系糖類、脂肪、葉綠體、線粒體、主動運輸等與能量相關的知識展開教學。然而細胞的分子組成又是微觀內容,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所以本課采用了探究學習法與接受式學習相結合,加強學生對微觀內容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學習,提高思維能力;并且通過建立實驗的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重點內容,通過設疑、析疑、解疑和多媒體輔助來強化思維訓練和能力培養。此外,學生通過物理、化學兩門學科的基礎學習,已經學過能量轉化的知識,將其轉移應用到ATP與ADP的相互轉化上,來認識細胞內的能量轉化,是有幫助作用的。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互相交流的過程,一堂優質課的關鍵在于找到教法與學法的結合點,實現教、學的統一。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能寫出ATP的分子簡式并說出其結構特點。(2)能畫出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的過程并能理解ATP的形成途徑。(3)知道ATP對細胞中能量代謝的意義。(4)能利用ATP是新陳代謝的直接能源解釋實際問題,并理解ATP作為“能量通用貨幣”的含義。
2.能力方面
(1)學生通過分析ATP與ADP的相互轉化及其對細胞內供能的意義,訓練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2)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實驗設計,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讓學生在分析自己身體內發生的ATP-ADP循環及其重要意義,體驗到生物學原理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加強學生對“身邊的科學”這一理念的理解。
四"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對本節內容確定的重點是:ATP的分子簡式及其結構特點、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及其對細胞內能量代謝的意義、能理解ATP作為“能量通貨”的含義。
針對這些重點內容,其中最難讓學生理解的是: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及其對細胞內能量代謝的意義。
五"教學過程
1.新課引入,創設問題情境
創設情境:用“囊螢夜讀”的典故,引出螢火蟲為什么
會發光?怎么發光?和電燈發光的原理是否相同?引起發光的是什么物質?
利用“螢火蟲的尾器發光的實驗”來解答上面的問題:先收集一定數量尾器;然后放置一會兒,發現尾器的發光會逐漸消失;再設置對照實驗,A組加入等量蒸餾水,B組加入等量葡萄糖溶液,C組加入等量脂肪溶液,D組加入等量的ATP溶液。結果會發現D組的尾器發光重新出現,而A、B、C組的尾器發光未再出現。
討論實驗證明了什么?
學生對于這一問題情境是可以理解的,通過對這一問題的討論,學生能夠從直觀上知道ATP是一種什么樣的物質和其具體的作用。
2.ATP分子具有高能磷酸鍵
通過呈現ATP藥物及說明書、介紹ATP為動力的納米發動機等實際生活物品和學生感興趣的新科技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寓教于樂,形成對ATP的感性認識,為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
展現ATP結構的動畫及其“近親”一磷酸腺苷、二磷酸腺苷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和比較,調動積極性并利于形成ATP結構的初步認識。通過小組討論讓學生清楚ATP三個磷酸鍵的不同,教師再利用多媒體讓學生了解何謂高能磷酸鍵。
師生共同歸納ATP的名稱、簡式、性質、功能,形成ATP的理性認識。
3.ATP和ADP的相互轉化
繼續以上面的內容進一步展開,復習學過的糖類和脂肪。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脂肪是主要的儲能物質。在生物體中,這兩種物質通過呼吸作用分解時所釋放出的能量,能被用來合成ATP;在綠色植物體中,還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合成ATP。ATP水解又能把能量釋放出來,用于各項生命活動。
上述過程就實現ATP與ADP的相互轉化。再通過提問、學生板書總結與教師動畫、圖文等形式總結來完成教學過程,加強學生記憶、培養理解和表達能力。其中,可用列表比較的形式,重點從酶、能量走向、反應場所等方面對相互的兩個過程進行比較,得出:ATP與ADP的相互轉化過程中,物質可逆、能量不可逆的結論。并引出下一個問題:ATP的形成途徑是怎樣的?
4.ATP的形成途徑
通過學生自學、提問、師生共同歸納、圖文表述、展示動畫等教學程序,學習ATP的形成途徑。同時注意與后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識的銜接,并與ATP的結構、功能,與ADP轉化的知識結合,為進一步學習本章后面兩節知識奠定基礎。
5.ATP的利用
設問:細胞中的能量以什么形式釋放出來?又是如何被利用的呢?
圍繞問題小組討論,師生歸納展開教學,一是主要講清楚吸能反應和放能反應與ATP的分解和合成關系;二是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圖解,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能通過討論大膽提出ATP還有哪些用途,從而對該知識點進行補充和完善。
6.思考與討論
設問:葡萄糖和脂肪與ATP之間是什么關系?為什么說ATP是細胞的能量“通貨”?
圍繞問題展開教學,利用身邊的生活實例:如用存折、百元大鈔與十元小票購買生活用品(一支筆)時,如果我們總是拿存折取錢或大額面值的鈔票進行交易會很麻煩,相反如果我們把百元鈔票換成10張十元小票,在進行交易時就很方便。通過這樣的例子來比喻細胞中的能量——在細胞中存折相當于脂肪、百元大鈔相當于葡萄糖,ATP分子就是那個可以在細胞內方便流通的“小票”,即能量的“通貨”。這樣講述學生更容易理解課文標題,并能從中找到學習的樂趣。
7.總結鞏固
從生物進行生命活動耗能的知識和ATP的基礎知識方面進行總結,構成完善關于ATP的知識體系,并最終理解ATP在生物生命活動中的作用和地位。最后補充適當練習加以鞏固。
六"板書設計
第2節細胞的能量“通貨”——ATP
1.ATP的分子組成,結構簡式A—P~P~P
2.ATP和ADP的相互轉化
ATP合成
ATP分解
場所
線粒體,葉綠體,細胞質基質
細胞內需要能量進行生命活動的結構
酶
ATP合成酶
ATP水解酶
能量來源
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釋放的化學能和光合作用中吸收的光能
儲存在ATP遠離腺苷的高能磷酸鍵
能量去路
儲存在新形成的高能磷酸鍵中
用于各項生命活動
3.ATP的形成途徑
能量
4.ATP的利用
七"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中心環節:交流與小組討論合作。
各個環節由各小組做圖表,討論自行進行,得出結論后將結果提交并論述自己小組的綜合觀點,與全班同學分享。多媒體展示比較最終學生的討論結果和教師準備的結果,教師最后分析并評價,好在哪里,不足的地方給以更正。
八"教學反思
與傳統教育不同,這節課主要以探究學習法與接受式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提倡學生主體,教師引導的教育體系。從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出發思考,體會ATP的特點,再聯系生活中的普遍規律。
學生不再是坐著被動學習,而是主動探究,教與學完美結合,課堂是大家的,師生一起來參與。
整個教學過程給我的感受非常深刻,學生們爭先恐后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討論,這種氣氛是傳統教學體系中見不到的。但是需要注意課堂紀律,不能讓學生討論與課堂學習無關的事情,影響學習效果。
這樣的安排不僅知識體系上學生得以發展,能力和情感上得到很好的提升。這正符合新課標所要求的教學目標。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