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大班排圖講述《背著蛋殼的小雞》為例,闡述教師如何巧妙運用猜想性問題、雙向性問題和關鍵性問題三種提問策略,對幼兒進行“循循善誘”,為幼兒營造想說、敢說、會說的積極語言交流環境,最終實現講述能力的提高和發散思維的萌發。
【關鍵詞】排圖講述""提問""想說""敢說""會說
【中圖分類號】G6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4-0160-02
排圖講述屬于圖片講述范疇的一種類型,是指幼兒依據教師所提供的圖片,予以合理排序,并將所排的結果及所體現的情節講述出來的一種語言講述活動。排圖講述的活動程序為“看→想→排→講”,講究的是先“排”后“講”。這是一種創造性講述活動,是幼兒的主動活動,活動中教師的提問會直接影響幼兒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影響到幼兒排圖的獨特新奇和講述的標新立異。可見,在活動中教師要根據所預設的每個問題對幼兒進行“循循善誘”。那么,在進行排圖講述時,教師如何通過巧設問題,引領幼兒親歷“看→想→排→講”,以豐富講述情節和萌發幼兒發散思維呢?本文以大班排圖講述《背著蛋殼的小雞》為例,闡述教師可以采取的三種提問策略。
一"以猜想性問題,讓幼兒想說
心理學家對人類的研究證明:幼兒期是思維異常活躍,求知欲最旺的時期。教師的責任就是要引導啟發幼兒積極動腦筋、勤思考,從而獲得知識和經驗。因此教師的提問應有啟發性,能啟發幼兒聯想,引發幼兒想象,讓幼兒有選擇地運用現有知識進行分析和重組。而講述活動重在觀察與講,特別是對于“排圖片講述”這種新的組織方式,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非常關鍵,豐富多樣的想象能給幼兒的講述帶來異彩紛呈的效果。在活動的第一個環節中,教師提出了多個猜想性的問題:“你們猜猜看,小雞為什么會背著蛋殼?這只小烏龜跟背著蛋殼的小雞之間會發生什么事?小烏龜看到背著蛋殼的小雞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呢?”這些問題引發幼兒回顧生活,進行對比判斷、想象和推理,同時教師在幼兒想象的基礎上給予及時的追問引導,幫助幼兒拓展想象空間,梳理講述情節,讓幼兒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發展其擴散思維的能力。在不受語言和情節框架的限制中,在想象的依托中,幼兒大膽、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在幼兒心里充滿想法后,在寬松的交流平臺中,幼兒的表達欲望就顯得更為強烈,教師也就不怕沒有幼兒回應,不怕幼兒無話可說,只有幼兒說的欲望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的言語表達能力才能獲得提升。
二"以雙向性問題,讓幼兒敢說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俗話又說:“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一切進步都是由疑問開始的,如果只有老師的提問,沒有幼兒的提問,也不能收到很好的啟迪效果。所以在向幼兒提問的同時,引導幼兒自己提出問題,這樣的互問互答才能使其語言流暢、思維深刻。在教學中,教師在示范講述后沒能提出問題,引發幼兒質疑,而是以告知的方式讓幼兒知道“排圖講述中應該先觀察、思考,再運用生動語言大膽講述,并及時調整圖片位置”,但結果是幼兒在活動后的講述中,仍缺乏相應的技巧方法;如果教師在示范講述后提出了雙向性互動式問題“聽了小伙伴和老師編講的故事,你有什么看法、疑惑想提出來?”當場幼兒就提出諸多的疑惑“老師,你講的怎么和我們講的不一樣?”“你講的故事怎么會比較生動好聽?”教師遇到幼兒拋過來的球時并沒抱在懷里,而是直接回拋“是啊,你們說這是為什么?”其他幼兒立馬回應,這樣就由原來的師生互動轉為了生生互動,使得課堂的學習方式多樣起來,一名幼兒的質疑也激發了多名幼兒的發問,幼兒對這節課的反思發問,更有利于幼兒的自我小結內化,讓幼兒深刻地感受到“排圖講述應該先認真觀察圖片內容,再預設故事主題,并運用生動的語言講述故事發生在哪?他們說了什么?做了什么?還應及時調整圖片位置”等等方法。之后的活動延伸,幼兒在語言區操作講述時,所編排出的故事就是生動、多樣的。當然,讓幼兒學習提問的方法有多種多樣,可以在聽故事后鼓勵幼兒對不理解的詞、句子進行提問;也可以鼓勵他們在閱讀時針對某一畫面進行提問;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內容進行提問;或根據事物的因果關系進行提問等等。可見,在這個師幼互動的過程中,教師不斷地將關注點由自己是問題的發起者轉向幼兒,賦予了幼兒寬松、自由、民主、平等的質疑發問權,這樣師幼之間的互動關系越來越親近,幼兒也就變得越來越敢于發問,敢于大膽地講述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幼兒會長出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提問的水平會不斷提高,自我學習能力也隨之增強,這就達到教育的“教是為了不教”的最終目的。
三"以關鍵性問題,讓幼兒會說
排圖講述是一種創造性講述活動,它要求教師為幼兒提供一個開放的學習空間。這樣,教師為了充分尊重每個幼兒的不同想法,滿足其自主“排”和“講”的心理需求,往往忽視了自己引導者的這一角色,陷入了“放”和“引”的矛盾狀態之中。在教學中,如果教師的做法是將背景圖和小圖片一下子都呈現在幼兒面前,這就要求幼兒“看”“想”“排”“講”等多種感知覺的綜合運用。這樣,過多過雜的
圖片信息干擾了幼兒的視線,幼兒一下子找不著邊兒,講述時感到無所適從,要么漏了一些小圖片,講述得過于簡單;要么忽略了重點圖片的細節特征,觀察得不夠細致。我們認為,這種過于開放的教學方式,導致教師沒有很好地發揮“引導”的作用,最終幼兒的講述水平仍停留在原有發展的層面,教學也就失去了意義和價值。在二研中,我們注意處理好小圖片中一般圖片和重點圖片之間的關系,只是先呈現“小烏龜”和“背著蛋殼的小雞”這兩張重點小圖片,并向幼兒提出四個關鍵性問題:“這只小雞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小雞為什么會背著蛋殼?”“小烏龜和小雞各是怎么保護自己的?”“當小烏龜看到小雞背著蛋殼時,它可能會有什么想法,會對它說什么,做些什么呢?”,教師以此暗示幼兒將視點引到關注重點圖所蘊含的信息這一細節上。此過程中,教師借助關鍵性問題有的放矢地發揮“引導”的作用。在這四個關鍵性問題的引領下,幼兒的觀察、猜想和講述便有了一定的指向,他們開始注意到聯系小動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之間的關系進行合理的猜想和講述。關鍵性問題的提出,讓幼兒有了充分聯想的余地,在看看想想的基礎上,幼兒紛紛打開話匣子,爭先恐后地講述想法,“烏龜的殼就是用來保護自己的,所以我覺得小雞身上的殼也是用來保護自己的”“可是我看過的小雞身上是沒有殼的,所以我覺得是小雞還沒有完全把殼脫掉,后來它遇到了烏龜,烏龜看到了就對它說‘讓我來幫助你把殼弄掉吧!’”“我覺得小雞是在烏龜的背上跳一跳,然后就把身上的殼敲破了”“我覺得小雞身上背著個蛋殼會不舒服,它會請小烏龜幫忙把蛋殼弄掉”“小烏龜可能會對小雞說‘千萬不能把蛋殼弄掉,可以用蛋殼來保護自己的’”……這些關鍵性問題的使用,很好地落實了本次講述活動的第二個目標,即了解動物的外形特征與生活習性的關系,這樣不僅豐富了幼兒的講述情節和內容,也萌發了幼兒的發散思維,培養了幼兒思維的獨特性、靈活性和多元性。
總之,在排圖的講述活動中,教師只有靈活、巧妙地運用不同的提問策略,不斷地為幼兒營造想說、敢說、會說并積極應答的語言交流環境,幼兒講述的激情會如同火山爆發一般一發不可收拾,其創造性思維之花會綻放得格外耀眼,也只有這樣,語言活動課堂才會煥發出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張星瀛.淺談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有效提問的設計[J].職業技術,2013(8)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