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山區的霞云嶺鄉位于太行山山脈的北部邊沿,群山中留傳著許多有關蝙蝠的神奇傳說,2001年夏天,中國科學院動物學博士馬杰來到這里。他聽說當地有個神秘的洞穴:里面不僅險象環生,而且蝙蝠的數目多到令人恐懼。據記錄1978年,首都師范大學高武曾深入洞穴第9層。返回的途中,他驚恐的發現返路線發生了變化。周圍的石頭有些開始開裂,每一個洞口的大小也發生了明顯變化,這表明北方喀斯特石灰巖坍塌形成的空間中,山體的結構依然很活躍。
2014年12月,我們一行6人進入這個神秘洞穴尋找大足鼠耳蝠。洞穴的第一層空間很大,幾乎可以容納一架大型運輸機。在這個季節,蝙蝠會棲息在更深的區域,我們必須繼續向下探索。第一層空間向下層空間的走廊可以說極為逼仄,最狹窄的地方是不到半平方米的石縫,我們必須放下裝備,并像蠕蟲一樣的一個個擠下去。第二層的路上有不少崩塌的巨型石塊,一路上總是有支洞出現。 忽然清脆的“嘰喳”聲在黑暗的空間里發出,附近已經有蝙蝠活動了。果然,在一塊傾斜的石壁上有一只倒掛著、被自己翅膀包裹的小蝙蝠。采集這只蝙蝠前,必須帶上手套,盡管處在北方蝙蝠的冬眠期,但這種生物蘇醒后就會具備攻擊性,它口腔的唾液里很可能攜帶狂犬病毒。隊員張耳熟練的用手指將它兩翼捏住,然后向后交叉一折,它的頭部就顯露了出來。眼前這只蝙蝠就是美國《自然》雜志刊登的馬鐵菊頭蝠。研究表明,大多數雌性馬鐵菊頭蝠會不斷造訪同一個雄性的棲息場所,與之進行交配。部分生物學家還發現,雌性馬鐵菊頭蝠的女兒會追隨母親來到交配地點,與同一只雄性蝙蝠交配。雄蝙蝠的性生活混亂,但有一個原則是不變的,那就是決不占有自己的親生女兒、孫女。
傍晚6點,從進洞到現在已經9個小時,我們終于到達了這個洞穴的第5層,前面發生了坍塌,我們無路可走。我們終于見到了正在洞穴頂部集群冬眠的大足鼠耳蝠。它們并不是完全吊掛的姿態,而是采用身體與石壁相對貼合的姿態,整只個體好像粘在了石壁上。這種蝙蝠的定名來源于哈佛大學的艾倫博士,他大膽推測:這是一種會用雙爪捕魚的奇特蝙蝠,但艾倫并沒有直接證據。他的推測在2002年得到證明,馬杰博士采集到15只大足鼠耳蝠,部分個體胃部發現了魚的殘骸,并可知這類蝙蝠吃了至少3種魚類。在霞云嶺的山谷中,有一座擁有眾多魚類的水庫。這里應該是大足鼠耳蝠的覓食場所。大足鼠耳蝠可能是通過聲納系統定位漂浮在水面上小魚發出的震動,然后俯沖并且用兩只巨大的爪子劃過水面,瞬間將小魚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