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五臺山東冶鎮的李家莊屹立著一座唐代寺院——南禪寺,它始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它不僅是一座完整的唐代建筑,更是現存亞洲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在尋訪佛光寺途中,在東冶鎮下了汽車,換乘馱騾,倉促之間卻與十幾里外的南禪寺失之交臂。1953年,山西考古人員對南禪寺進行考察。令人吃驚的是,他們發現寺內大殿西縫平梁下竟保存有唐人的墨書題字: 因舊名旹(時)大唐建中三年歲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時重修殿法顯等謹志。這不僅是寺宇殿堂重建年代之證,更表明南禪寺歷史竟然早于耳熟能詳的佛光寺東大殿75年。
現在的南禪寺雖經宋、元、明、清各代一些維修,比如兩廂配殿和山門均經重葺,但唐代大殿的規制結構和殿內唐代塑像的體貌都保存了下來。
南禪寺大佛殿殿內沒有柱子。大殿單檐歇山頂,平面正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通面闊 11.75米,進深10米。殿前月臺寬敞。前檐明間辟板門,兩次間為破子欞窗。殿四周施檐柱12根,西山施抹楞方柱 3根,都是創建時的原物。其他的都是圓柱,柱底自然料石作柱礎。各柱微向內傾,角柱增高,側腳、生起顯著。柱間用闌額聯系,無普柏枋,轉角處闌額不出頭,都具備明顯的唐代特征。殿內佛壇寬大,約占室內面積的二分之一。壇上彩塑17尊。主像釋迦佛,體形高大,結跏趺坐于束腰須彌座上。兩側有文殊、普賢各騎獅像。主像兩側為阿難、迦葉二弟子和二脅侍菩薩。文殊、普賢前隅有獠蠻、拂菻牽引獅象和二童子仰望,再前為二侍立菩薩和二天王。釋迦前面有二供養菩薩置蓮臺上。各像比例適度,面形豐滿,衣飾華麗,神態自如,體形較六朝柔和。這些塑像與敦煌唐塑相較如出一轍,是中國現存寺觀彩塑中的珍品。南禪寺還保存有唐代制作的角石2塊,石獅3軀,小石塔1座。
為什么只有山西保存著這樣完整的唐代建筑呢?
首先,歷史上山西是經濟、文化發達地區,遠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強大的晉國,近可關注明清時期控制全國民間金融流通的晉商。正因為歷史上的經濟繁榮和文化先進,山西擁有全國最多的古城、古鎮、古村。現在山西的一些鄉村,幾乎整個村子都還保留著百年前的老房子。 其次,山西因為歷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發達,人們一直保留了完整的傳統信仰體系。除了五臺山上的眾多皇家寺院形成了全國宗教核心區外,山西的幾乎每一個普通的小村莊,過去都會有土地廟、龍王廟和觀音閣。比較富裕的地區則會集資修建更大的寺院和道觀。南禪寺就是唐朝時,山下兩個村莊集資興建。 再者,由于種種原因,解放后山西的經濟發展落后,新城鎮建設相對緩慢,卻意外的使得古建筑、古街區避免了被拆除的境遇。比如山西平遙縣城就是因為改革開放后鄉鎮企業經濟沒有能夠發展起來,反而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城墻和大宅院。
鄭先和,1959年出生在五臺縣的一個村莊,從忻州師范學院畢業后成為一名中學數學教師。他后來又進入鄉鎮工作,當過豆村鎮人大主任。2007年為了加強文物保護工作,他來到佛光寺擔任文管所所長。2011年,他來到更偏僻的南禪寺擔任所長。他感慨的說:“南禪寺當年就是山下兩個村莊合建的廟宇,不像佛光寺是皇家寺廟,規模宏大。南禪寺屬于民間自發修建的村廟,格局較小、樸素、簡單……雖然它只是一個村莊廟宇,但是其木結構和精彩的泥塑卻完美地反映出大唐盛世的審美情趣和高超的民間建筑和雕塑工藝, 更讓人覺得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