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開門為諸侯,閉門為天子”,所管轄的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小王國”。
土司由朝廷任命,需承擔進貢與征調等義務,是中國古代的“一國兩制”。
中央王朝改朝換代,但土司代代相傳,可謂是“流水的王朝,鐵打的土司”。
夏日的清晨,在清脆婉轉的鳥鳴聲中,唐崖土司城也和山里的農人一樣“蘇醒”了。
吊腳樓里的炊煙裊裊升起,油茶湯的香味在晨風中彌漫;有土家婦女背著背簍,走過掛滿露珠的“皇城”街道去田間采茶;有土家漢子張開漁網,在晨霧氤氳的唐崖河上捕魚……這一切如同回到陶淵明筆下的“武陵桃源”生活一般。
何為“武陵”?“止戈為武”;“高平為陵”。《左傳》和《詩經》里的這兩句短語注解了“武陵”——這也是土家族歷史的寫照:在武陵山中的河谷間遷徙、征戰、融合,經歷了“巴人—五溪蠻—畢茲卡(本地人)—土家族”的發展歷程,與之相對應的就有了“巴國—郡縣制—羈縻制—土司制”的行政建置。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一個王朝退出武陵地區,另一個王朝又洶涌而來。從秦代至兩宋,這塊土地上大抵上演著相似的故事:歷代中央王朝對武陵地區皆是利用羈縻政策——略微管束,施以籠絡。中央王朝封授給少數民族首領一個職官稱號后,不問內政,首領世領其地,世管其民。
元滅宋以后,大元帝國推出了一項新制度——在漢、唐、宋各朝羈縻統治基礎上,實行一種招撫、任用各地方少數民族首領的“土司制度”。與前代土官相比,土司被中央王朝看得更緊,他們由朝廷任命,同時還要向朝廷承擔朝貢、賦稅、征戰等義務。此一舉,使中央和邊疆的關系變得空前緊密。
到了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將管理土司的策略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史稱“永樂定制”——對土司授職、職銜、領地、屬民、隸屬、承襲、信物、升遷、懲罰、進貢、納賦、用兵、文教等作了嚴格的制度規定,形成了完善的制度體系。其中規定了土司的職銜有宣慰、宣撫、安撫、招討、長官等不同級別。
事實上,土司所管轄的實質上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小王國”。他們“打開門為諸侯,關起門來為天子”,與中央王朝的關系,稱得上是“一國兩制”。因為土司既是當地的最高行政長官,又是本地的最高軍事首領,故民間將土司稱為“土司王”;土司允許世襲,中央王朝改朝換代,但土司依然代代相傳,可謂是“流水的王朝,鐵打的土司”。
唐崖覃氏土司正是在這個歷史大背景中閃亮登場了。據史料記載,覃氏土司在武陵山區的活動由來已久,宋時(12世紀)鄂西覃氏勢力已然顯赫。
按照2014年出版的《中華覃氏志·湖北卷》的記載:覃氏始祖覃汝先在南宋時即定居施州柳州城(今恩施椅子山),其子覃伯堅開創了家族統領一方的功績:宋慶元三年(1197年),覃伯堅因征“蜀吳曦亂”有功,受封于行軍總管,鎮守施州。這個行軍總管就是唐宋實施的“羈縻府州”制度的一個官銜——以少數民族首領統之,授予都督、刺史等官職,允許世襲,并以軍民兼管的都督府、總管府統領。
覃伯堅之子覃普諸世襲行軍總管,后因功加授“鎮國大元帥”,任施州鎮邊萬戶總管。覃普諸有三子:大兒子覃耳毛世襲鎮國大元帥,執掌施南宣慰司;二兒子覃散毛執掌散毛宣撫司;三兒子覃化毛執掌唐崖長官司。元明清三代,覃氏家族擁有鄂西七個土司、湘西兩個土司,成為武陵山一帶的強宗大姓。
關于覃氏始祖的故事,《覃氏族譜》記載道: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覃化毛奉長兄鎮國大元帥覃耳毛之命,領兵三千攻打蠻酋馬化龍,取得唐崖五峒地,置軍民千戶所。覃化毛治理唐崖時實施仁政,使土民得以安居樂業,感其恩德,稱化毛為“啟處送”(土家語,意為上天賜予的仁主),覃化毛為唐崖始祖。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對于覃氏家族而言,是一個值得在族譜上大書一筆的歷史。因為這一年朝廷正式下令設立唐崖長官司(六品),這意味著行政級別得到大大提升,土王也晉升為有“品級”的朝廷官員了。一個土司王朝的傳奇歷史就此開始書寫——世襲土司17代,雄霸一方381年。
歷史風云變幻,唐崖土司家族的命運也跌宕起伏。元末時局動蕩,朝廷無力控制,唐崖土司乘機發展;明朝建立后,對唐崖土司“以原官授之”;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因參加湘鄂西土司叛亂,遭廢置;明永樂四年(1406年)復置,勢力逐漸恢復。其后200余年間,唐崖土司穩步發展,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日臻成熟。隨著歷代土司的“軍功”或“叛服”,職位屢有升降。
從秦漢的郡縣制,到唐宋的羈縻制,再到元明清的土司制,都秉承了中國“齊政修教、因俗而治”的傳統理念,謀求利益平衡及共同發展,實現文化多樣性傳承的民族生存與社會管理智慧。陳飛說:“這一管理智慧可為當今世界多民族國家的政治制度提供借鑒”。土司城能申遺,所承載的土司制度是其重要的價值所在,而遺留下來的土司城遺址,則是中央在大一統基礎上“因俗而治”的光榮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