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崖土司城的營建,是土家族手工者和漢人匠師共同完成的偉大杰作。
古城作為山地聚落,整體格局呈現出隨形就勢、自由布局的傳統特征。
在建筑布局中,體現漢族中央政權禮制文化的營造理念,是山地城市的典范。
唐崖土司城,是山居社會形態與皇權思想結合的佳作,是中國古代山地城市營建的典范。
自從覃鼎為朝廷解除了“奢安叛亂”的麻煩,明熹宗“投桃報李”,將唐崖土司升級為宣撫司(從四品),并同意建立治所“平西將軍帥府”(土司城)后,覃氏土司便拿到了“建城許可證”,從此開始大興土木,建宮殿,修廟宇,造書院,筑工事,固兵庫……覃氏王朝由此達到了鼎盛,土司城也形成了現有格局。
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覃鼎背后的女人就是夫人田氏,土司城的輝煌與她的治理密不可分。《咸豐縣志》記載:“明萬歷天啟年間,土王覃鼎屢建戰功,聲威顯赫;夫人田氏精明能干,治理有方,土司城修整一新。” 覃鼎在外征戰,田氏夫人和欽依峒主覃杰一起主持修建了大寺堂、張王廟、牌樓、街道等,使唐崖土司城的建筑規模達到鼎盛。
文能運籌帷幄,武能征戰沙場。唐崖土司城里的主人并不是只會征戰沙場的“武夫”,還是懂得運籌帷幄,精通中國傳統哲學的“儒生”。他們的高超智慧體現在對城池的選址、布局、施工、審美等諸多細節中。
《吳越春秋》云:“筑城以衛君,造廓以守民,此城廓之始也。”可見中國最早城廓的建造主要是想達到“衛君”和“居人”這兩項目的,而要能在城中長治久安,則需要構筑很好的防御體系——這是一座城池得以保全的先決條件。
在防御體系上,作為冷兵器時代一個具有軍事功能性質的城市,唐崖土司城充分利用周邊的山形水勢,以東面的唐崖河,北面的碗場溝,南面的賈家溝為防御主體。同時配以城墻,構成一道固若金湯的防御體系。該城作為覃氏土司的治所,伴隨其始終,而且其間沒有被攻克的紀錄,因此被譽為“荊南雄鎮”。
唐崖土司城在選址過程中,不僅充分考慮了防御要求,而且吸收了中原文化的城市規劃思想。在我國古代,城市大都坐北朝南,衙署等主要權力機關也都坐北朝南。然而,唐崖土司城在選址上,由于受地理位置的影響,整座城池和衙署只能坐西朝東,這對唐崖土司的精神需求而言無疑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為此,設計者引入傳統的“堪輿”思想,將城的“靠山”命名為象征北方的玄武山,將對面的山命名為象征南方的朱雀山,而左右兩側的山則分別命名為象征東方的青龍山和象征西方的白虎山。因此,在精神層面,唐崖土司城實際上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城市。“這種追求精神層面的城市坐向,在我國城市發展中是孤例,也是‘齊政修教’的生動體現。”
在城池構造上,按照中原建城體制,一般的城市“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途九軌”,但唐崖土司城的城墻與道路均隨形就勢,體現了“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的自然至上理念,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盡管遠離北京,蟄伏武陵山中,但土司城在建城的方式上卻是“漢式”的。設計者大量吸收中原城市的特點,如將衙署區設置在城市的中心,整個城市的功能區以其為基礎在周邊布置,體現了“皇權中軸”和“筑城以衛君”的思想。
根據對衙署區考古發掘的論證,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的王炎松教授制作了一幅《唐崖土司城衙署區遺址復原圖》。王炎松說:“土司作為朝廷分封的土皇帝,辦公地點的建筑樣式應該是磚木結構的宮殿建筑,與同時代的漢式宮殿建筑差不多;土司家族生活起居的內宅,應為木結構吊腳樓。”
王炎松認為,唐崖土司城內的宮殿區,體現了漢族官式建筑的特點,又融入了土家族特有的建筑形制,是鄂西土司城遺址的典型代表;而整個土司城的營建格局和建筑技藝也是如此,是土家族手工者和漢人匠師共同完成的偉大杰作。
“唐崖土司城,在一般游客看來可能就是一座廢棄的古城,沒多少‘談資’,但對一個歷史考古的學者而言,它卻是一個研究古代城池的珍貴標本,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湖北省文物局的遺產專家陳飛說,唐崖土司城作為山地聚落,整體格局呈現出隨形就勢、自由布局的傳統特征,但在建筑布局中,則吸收了“圍合內向”、“序列關系”、“中軸對稱”等體現漢族中央政權禮制文化的營造理念,堪稱山居社會形態與皇權思想結合的佳作,是山城規劃營建的典范。
“良辰美景奈何天,都付諸斷壁殘垣。” 一座山城從興起到繁華,又由繁華到落寞,繼而被歷史湮沒在土層之下。曾經恢弘的城池,輝煌的宮殿都已淪為廢墟。光陰流轉間,歷史被塵封,曾經的風云激蕩如今都平息在風里。
作家余秋雨曾說:“廢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廢墟讓我們把地理讀成了歷史。”人們對唐崖土司城這片廢墟的向往,不僅因其隱秘而逝去的光華,更因這座古城銘刻著一個王朝的傳奇史詩,記載著土家人無與倫比的建筑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