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郎節(jié)”意為傳召大法會,
源于明成祖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藏歷正月,
是格魯派大師宗喀巴在大昭寺倡導(dǎo)首次講論佛經(jīng)、
發(fā)愿祈禱的大法會。
在川西高原的阿壩縣,
每年一次的“莫郎節(jié)”
是當(dāng)?shù)匾?guī)模最大的宗教節(jié)日。
阿壩縣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北部,地處四川、甘肅、青海三省交匯處,東鄰若爾蓋縣、紅原縣,南與馬爾康縣毗鄰,北面和西面分別與甘肅省瑪曲縣、青海省久治縣、班瑪縣和四川省壤塘縣為界,地跨長江、黃河兩大水系,廣袤的熱土孕育著一代又一代純樸、勤勞的藏羌兒女。阿壩縣有郎依寺、格爾登寺和各莫寺等著名的藏傳佛教寺廟共計42座。在這個川西高原的小城可以觀賞神奇的宗教神舞、盛大的宗教法會、以及精美絕倫的唐卡、壁畫、酥油花等燦爛的民族文化藝術(shù)。
阿壩縣東北部有高原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自然景觀區(qū),西北部有奇峰異石、冰川雪峰、湖泊草原等高原山地生態(tài)系統(tǒng)自然景觀區(qū),南部有高山峽谷、原始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自然景觀區(qū),中部有民居建筑、服飾歌舞、飲食文化、宗教文化和民風(fēng)民俗等組成的“安多民族文化走廊”。北出阿壩縣城30余公里就是長江、黃河兩大水系支流的分水嶺了。站在嶺上便能清晰地看到兩條東西不同流向的河流流淌在川西北高原的懷抱里。一條向西緩緩流入黃河,另一條則向東淙淙奔向大渡河,然后再一齊注入長江。
“莫郎節(jié)”在每年藏歷正月初三至十七舉行,節(jié)日活動由僧人集中念大經(jīng)和大型戶外宗教慶典祈禱儀式兩個部分組成。藏歷正月初三至十二,郎依寺、格爾登寺和各莫寺等寺廟相繼開展戶外跳神、展佛、轉(zhuǎn)強巴佛等大型佛事活動。節(jié)日期間,縣城街頭隨處可見身穿盛裝喜氣洋洋的藏胞。一大清早,各大寺廟門口旌旗招展,來自附近各村寨和鄰省地區(qū)的藏族同胞近三萬余人,身著華麗的民族服裝,佩戴貴重的藏式飾品來參加巡游。人們輪流出場,手握彩旗,身背獵槍,擺出各種特色造型,向人們展示著力與美。牧民們的傳統(tǒng)裝束淋漓盡致地再現(xiàn)了阿壩高原藏族安多人特有的豁達、開朗、大方和彪悍。
在一聲渾厚深長的法號吹響后,伴奏的樂隊和儀仗隊陸續(xù)出場,緊接著是頭戴各種護法神面具的僧侶身穿法衣輪番表演。他們手持各種法器,在長法號、腿骨號、嗩吶、銅鈸和羊皮鼓的伴奏下,在一陣陣誦經(jīng)聲中,翩翩起舞。最壯觀的還是全部護法金剛出場的群舞,動作時而如風(fēng)車般的旋轉(zhuǎn),時而似狂濤般呼嘯,時而狂放奔跑,時而激烈跳躍,那十分有節(jié)奏動感的舞姿讓人眼花繚亂。“金剛神舞”起源于八世紀(jì)中葉。吐蕃王赤松德贊為迎請印度密宗蓮花生大師入藏傳教,并倡建西藏歷史上第一座佛、法、僧齊全的藏傳佛教寺院“桑耶寺”。為了能降魔驅(qū)鬼,蓮花生大師用特殊的法術(shù)舞蹈“金剛神舞”來征服妖魔。“金剛神舞”也因此流傳下來。
“金剛神舞”,俗稱“跳神”。僧人頭戴各種恐怖面具,手持各類法器,在開闊場地中手舞足蹈。同時配上吹打器樂,據(jù)器樂節(jié)奏進行邊沿形式的一種跳神舞。跳神無歌唱,是以啞劇形式的系列舞蹈,所有演員都要戴上牛頭馬面、人妖鬼怪的各相面具,手持各種法器,如刀、劍、戟、鈴、缽等,身著奇異各色法衣進行表演。“金剛神舞”有兩個段落、10多個小段構(gòu)成,時面青面獠牙、兇神惡煞,猛烈舞蹈,時而天母護法、高僧誦經(jīng)、祝福吉祥。最后是驅(qū)妖除魔、威猛狂舞。整個舞蹈動作編排合理有序,吹、打節(jié)奏強烈得體,情節(jié)精彩,表演勇猛粗獷,奔放激烈,場面宏大壯觀,給人以一種原始豪邁的美,震撼身心。
參加節(jié)日喜慶活動的群眾在“金剛神舞”的精彩高潮時,會燃放鞭炮,并向空中拋灑印有經(jīng)文佛像的各色“龍達”。隨風(fēng)飄散的硝煙中,“龍達”與舞蹈融為一體。
“曬佛節(jié)”被稱為“莫郎節(jié)”的節(jié)中節(jié)。曬佛活動開始,僧人們排著整齊的隊伍,抬著珍藏的巨幅唐卡在群眾的簇?fù)硐拢瑏淼剿略旱臅穹鹚@L繡裝裱十分精美、色澤艷麗的巨幅唐卡在眾人面前徐徐展開。巨型唐卡高達45米,寬達25米。現(xiàn)場多達近萬余的僧人和群眾全體起立,涌向巨幅唐卡佛像,把潔白的哈達虔誠地拋向佛像,以表達對佛的尊敬,并祈禱家人、莊稼、牲畜的安康。
在川西高原燦爛的陽光下,草地,雪山,僧人,勤勞的牧民,構(gòu)成一幅幅壯美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