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國民經濟重要基礎的森林同時也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森林的可持續經營對于國家經濟發展的可持續經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無論是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還是在改善生態環境方面,森林都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試就森林可持續經營的理念作為簡要的剖析。
【關鍵詞】森林;可持續經營;理念
0.前言
林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森林的可持續經營管理則是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前提。自建國以來,我國在森林資源保護方面歷經坎坷,乃至近年來亂砍濫伐的惡果已初現端倪,森林經營管理才逐步納入正軌。然而,其所造成的損失是無法以經濟數字來衡量的,這對于新時期的我們不僅是一種警示,更是一種深刻的教育。正是基于這樣一個背景,本文結合了可持續發展觀相關理論,參照森林發展的科學依據,探究了森林可持續經營的理論與實踐,以期更好的保護我國的森林資源,并使森林可持續經營提升到一個全新的戰略高度。
1.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概念
森林的可持續經營與其他具體經營活動不是一個概念,而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概念亦不能簡單地從字面來理解。森林,作為一種可再生的資源,其資產的屬性可以有多種,法人所有、自然人所有,公有與私有等等屬性都是有可能的。但可持續經營卻不會因為森林的資產所有屬性而發生變化,即可持續經營的內涵還是不變的。森林的可持續經營,如果從細微的角度來觀察,它可以是針對一個具體的經營場所,而所從事的又是一項具體的經營活動。但即使是這樣,從這一活動開展的需求和管理以及產出來看,它涉及到了資源管理方面、經濟管理方面、文化管理方面、社會管理方面以及人的生活等方面,而這恰恰是森林功能和價值所決定的,更是對森林經營活動的價值重新認識的體現。
而從宏觀角度,自一個很小的區域至一個國家,森林則是一個國家的主權內容之一。這就要涉及到環境、資源、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諸多問題。
但不管怎樣,森林的可持續經營盡管有許多種不同內容的定義,也不管各種不同內容的定義又以何種形式出現,其內容也離不開四個方面,即持續收獲所需產品的發展原則,發揮整體功能的協調原則,無負面影響的質量原則,有限度利用且代際代內的利益均衡公平的原則。
2.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內容
(1)主導產品。森林經營的首先是給人提供了基本的物質產品,這種產品首先表現為木材。木材的可持續經營,便成了森林可持續經營的首要因素。
(2)社區需要。在這一點上是要強調森林所在的社區的需要,也就是說社區內的居民對森林本身的需要。
(3)人類利益。主要是指發揮森林提供給人類的多種用途,并能持續地利用森林所提供多種用途。這些用途包括木材生產的用途、生態建設的用途、生活娛樂的用途、物種基因保護方面的用途、野生動植物保護方面的用途等。
(4)自我維護。在這方面強調的是對森林要較少地管理較少地干預,對部分林產品允許利用。這方面強調對森林的利用與森林的保護二者并存,既不要因為保護而影響到利用,也不要因為利用就破壞了保護。
(5)系統類型 所謂系統類型的可持續,是指強調要保持一種基本的生態系統狀態,不主張讓生態系統發生劇烈變化。
(6)系統安全 時下國家實施的分類經營便是這種情況,具體說就是把森林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是直接為了滿足經濟建設需要的生態性質的森林,另一類則是以生態建設為主的保護性質的森林。為了系統的安全,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森林劃入后者。
(7)系統序列 亦即讓森林按照自己正常的演替序列進行自然演替,不斷向著自身的頂極群落發展。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對森林到底應當持續什么這一問題的回答,就必須要同時考慮到技術層面的問題和政治層面上的問題。
3.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模式
森林生態的系統管理的理論首先是出自美國,是于1992年才正式采用的一種林業經營的新理論。這種方法的提出,是針對國有林區原始林大面積皆伐而提出來的,旨在長期保持森林健康的生產力。認為在一定的面積的原始林得到保護的同時,也應該能夠滿足人們對木材收獲的需要。而德國有一種理論被稱之為“近自然林業”理論,即所謂的天然化人工林,其精神大概與此接近。
森林生態系統理論剛一提出,就在國際國內產生了很大的反響。我國對這一理論的重視,更是前所未有。盡管它在定義上可能還不夠完善,甚至也沒有系統性的可操作性的經驗,但是作為森林經營可持續經營的基本理論還是被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多國所普遍接受。
森林生態系統的基礎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系統的平衡,二是生態過程的穩定性。要強調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讓系統的結構得以完善,讓系統的功能得以提高。其特點是:管理活動的先決條件是長期的可持續性;系統的模擬可以使不確定性因素減少,同時生態系統的復雜性與其相關性又是其功能之基;生態系統的本質特征是其動態的發展,因此所說的管理并不是讓生態系統保持在某一特定的狀態下不發生任何變化;已經實現了傳統的時空、專業分工方面的超越,因為生態系統過程在時間與空間尺度上不斷地進行著,并且任何一個特定的生態系統,其本身又受到周圍生態系統不斷地影響著,變化著;就人類自身而然,也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人類自身的森林價值觀的改變如果應該加以注重,所制定的經營目標也應該從社會需要出發。
4.森林可持續經營的規劃
在堅持靈活性,以應付可能影響目標完成的突發事件的前提下,規劃應該與事先所選定的目標保持一致。這一規劃大到國家小到經營單位,應重點強調規劃的需求與極強的可操作性、目標的現實性相結合,這個問題本身是很復雜的,這里邊的原因很多,有制定規劃能力與技術水平方面的原因,也有對規劃的法律約束力、對規劃的重視程度等原因。
5.結束語
森林可持續經營與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增加森林產品的供給,提高森林的服務功能。森林資源及其物產在國民經濟發展和人們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林業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滿足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對林業產品和生態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從國家利益角度考慮,一個分布合理、健康的森林生態體系的存在,對于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維護國家乃至全球生態環境的健康是必不可少的。作為像中國這樣森林資源相對貧乏的發展中國家,必須把全面培育森林資源,作為林業建設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務。不僅要培育林木資源,而且要培育珍貴、質好、價高的林木資源。以森林資源的持續發展為基礎,為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源源不斷地提供越來越多、越來越好的優質林產品和優美環境,滿足人類生存發展過程中對森林生態系統中與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多種效益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趙風英.試論森林的生態作用與森林可持續經營[J].科學與財富,2012(12).
[2]鐘曉云.清潔發展機制與森林可持續經營的關系[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