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我國目前社區配套設施尚不能支撐“居家養老”的現狀,以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建設為主要解決途徑,通過居住學的視角和場所體驗的分析,淺析了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設計方法,提出了使用者的行為系統與設施空間對應的設計模式,從而將使用者與空間環境、服務項目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
【關鍵詞】社區養老;日間照料;行為;場所體驗
1.研究背景
根據全國老齡委公布的數據顯示,至2013年底全國老年人口總數達2億人。2013年9月9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對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做出了系統安排和全面部署,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功能完善、規模適中、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
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的養老服務模式,需要構建一種不同于以往居住小區的結構模式—適合老年人生活的居住環境。通過把一部分機構養老的功能轉移到社區,將原來機構養老模式的封閉型體制變為社區養老模式的開放型體制。
2.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的服務對象與意義
老年人根據自理能力分為3類:第1類是生活完全自理的老年人,他們最大的需求是經濟支持和精神慰藉,對照料服務的需求不那么迫切;第2類是完全喪失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必須依托于專業的照料機構提供服務;第3類是半自理的老年人,他們有一定的照料需求,大都居住在家庭和社區中,如果家庭成員不能提供有效的照料,那么社區就成為他們最可靠的照料提供者。
因此,從服務對象來講,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的服務對象主要集中在第3類老年人群中,即“半失能/失智”老年人。
“日間照料中心”作為向半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少于24h照料的服務設施,是一種適合半失能/失智老年人白天入托受照顧和參與活動,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社區照顧模式。
3.日間照料中心的設計思路
日間照料中心的雛形在1960年的英國就已經出現了,從最早為老年人服務的日間醫院,轉變到之后醫療功能減弱的日托中心,又在美國、歐洲、日本等地開始興起并發展。發達國家目前的日間照料服務有健全的制度和良好的設施。但在21世紀的中國,人們對日間照料中心還很陌生,對于如何進行設計也沒有相關的概念。就日間照料中心而言,如何將使用者、空間環境和服務項目這三方面聯系起來,創造對老年人有積極意義的“場所”,是本研究的主旨。這三方面的相互作用產生了“場所體驗”。場所體驗反映了使用者對一個場所的評價、感受、情緒等,一個好的場所體驗應是“熟悉的”“舒適的”“人性化的”,而不是“混亂的”“不友好的”“恐懼的”。
4.日間照料中心的行為系統和空間模式設計
4.1到達和離開的行為系統
到達是指老年人從家到日間照料中心的過渡,離開是指從日間照料中心到家的轉換。失智癥患者對到達和離開的轉換可能會感到緊張和焦慮,應給予參與者時間和空間上的輕松轉換,在其之后逐漸增加刺激和壓力,令他們感到放心、舒適和一種歸屬感。
到達和離開的場所體驗包括:方向感;安全;支持功能獨立性;建筑上令人愉悅。
4.2步行和探索的行為系統
步行和探索對于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獨立感是很重要的??臻g環境或老年人自身都限制了步行和探索的范圍及自由性。這種探索并到達期望目的地的過程被稱為“尋路”。
步行和探索的場所體驗包括:自我應變能力;方向感;安全和保障;私密性;社會交往。
4.3日常交流活動的行為系統
前兩種行為系統注重于身體活動,而日常交流活動更注重思考、心理和精神活動,是日間照料中心的服務項目中極為重要的部分。
日常交流活動的場所體驗包括:高質量的感官刺激;支持功能獨立性;有意義的活動;自我認知的連續性;社會交往。
4.4烹飪和用餐的行為系統
日間照料中心除了為老年人提供營養健康的膳食以及送餐服務外,還可以鼓勵老年人自己參與這類家務活動,即使是簡單的幫助拿碗筷等。
烹飪和用餐的場所體驗包括:支持功能獨立性;高質量的感官刺激;自我認知的連續性;有意義的活動;社會交往。
4.5戶外活動的行為系統
為了安全的考慮限制老年人外出活動,在室內的活動也較單一,老年人通常會感到抑郁和厭煩。
戶外活動的場所體驗包括:自我應變能力;社會交流;方向感以及安全性。
4.6個人護理—如廁的行為系統
多數人認為上廁所這樣的行為是很簡單的,但對于身體或認知有損傷的老年人來說其實不然,尤其是腿腳不便的老年人和大小便失禁的老年人。應該在物理環境和照料服務上都提供支持,但也不能忽視參與者的獨立性,盡量使參與者獨立完成這個行為。
如廁的場所體驗包括:自我控制感;隱私性;支持功能獨立性以及安全和保障。
4.7個人護理—洗浴的行為系統
洗浴的行為除了衛生需求外,還可以滿足參與者放松和身心愉悅的心理需求,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洗浴應盡可能在私密的環境中,舒適的進行。
洗浴的場所體驗包括:私密性;安全和保障;高質量的感官刺激。
4.8身體和健康支持的行為系統
醫療保障和康復治療活動有很多種,需要公共或私密的區域,并有不同的器械和用具??梢詾閰⑴c者提供上門的醫療護理和健康支持,并定期為老人體檢;在醫療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可以和周邊的大型醫院或急救站結合,建立應急機制。
身體和健康支持的場所體驗包括:私密性;高質量的感官刺激以及支持功能獨立性。
5.結語
通過對使用者(老年人、家屬、員工)的需求,對行為系統、服務項目和空間環境的綜合考量,可以促進更好的場所體驗,對恢復并增強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的功能獨立性和自我認知更有幫助。
面對我國養老需求的緊迫性,絕大多數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文化生活以及保健康復等活動都將發生在家庭和社區。但是我國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的建設還是遠遠滯后的,包括人員、資金、服務標準等許多方面都還處于一個初期階段,需要進一步出臺相關的政策標準,并不斷增加投入、規范服務,逐步完善包括硬件設施建設在內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
【參考文獻】
[1]李斌,李慶麗.養老設施空間結構與生活行為擴展的比較研究[J].建筑學報,2011(S1):153-159.
[2]張文英,巫盈盈.設計結合醫療——醫療花園和康復景觀[J].中國園林,2009(8):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