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分析消化類藥物使用上不合理情況,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進而使藥效增強。方法:匯總、分析用藥處方,找到用藥過程中的不合理。結果:經過案例分析,將用藥不合理的情況總結為:用藥劑量;對于藥物禁忌的認識不充分,選用藥物錯誤;服藥的間隔時間不合理;藥物間互相作用,造成聯合用藥不合理。結論:消化類藥物使用不合理情況有很多,合理使用是藥師、醫生及護士協同作用的過程,醫院要加強藥學信息管理過程,進而提高用藥的水平。
【關鍵詞】消化類藥物;劑量;時間;應用;實例
0.引言
消化系統疾病是常見病、多發病,臨床上應用的藥物種類較多,使用頻率較高,應用中存在一些問題,它不僅影響藥物的療效,而且也增加了藥物不良反應。將消化類藥物應用中具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收集整理,以促進臨床合理用藥,保證患者用藥安全有效。具有重要意義。
1.消化類藥物應用現狀
最近幾年以來,藥品研發的速度逐漸的加快,對于能夠治療消化系統類型疾病藥物的研發速度更為可觀,藥物的品種越來越多而且不斷的趨于復雜化,但是臨床上出現的不合理用藥現象也隨之增加,這就導致患者在服用藥物之后出現的不良反應也越來越嚴重,造成臨床治療不能達到預計的效果。,對于消化內科在過去的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不合理用藥現象,我們應該引起高度的重視,不合理用藥情況不僅會讓醫院的形象受到損害,更會直接影響到患者正常治療,因此一定要規范用藥。
2.消化類藥物不合理應用實例
2.1用藥劑量不合理
實例:患者王某,女,43歲,一年前患胃潰瘍,兩月前明顯加重,上腹部疼痛明顯,伴有惡心、嘔吐、噯氣、泛酸,有灼燒感。
實驗室檢查:腎功能提示內生肌酐清除率(CLcr)為48ml/min。
處方:法莫替丁膠囊,每次20mg,早晚各一次口服。
用藥分析:患者所患胃潰瘍確實對癥,但是該用藥方案的使用劑量存在問題。因為該患者為中度腎功能不全,在使用法莫替丁同時應考慮此藥的藥代動力學因素。因為法莫替丁口服生物利用度約為50%,吸收后主要自腎臟排泄,并且腎功能檢查已經提示肌酐清除率下降,所以此病人的口服用藥劑量應降低為正常劑量的一半,或者根據患者的臨床反應,將用藥間隔時間延長至36-48小時為宜。否則容易引起血藥濃度增高,增加了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2.2選擇藥物不合理
實例:患者張某,男,50歲,1年前患反流性食管炎。
處方:多潘立酮片,口服,1次20mg,1日4次。
用藥分析:多潘立酮主要對返流性胃炎治療效果明顯,而對返流性食管炎治療效果并不理想,所以不應該用此藥。凡是能造成胃內容物反流的因素均可致使胃食管的反流,例如LES 壓力降低、食管下括約肌松弛、食管防御作用減弱、食管清除能力減低、胃排空緩慢以及肥胖、妊娠等均可加大或者致使胃食管的反流現象;因此,在臨床上,對于胃食管反流的治療,除常規抑酸劑之外,還需針對以上原因進行對癥治療;多潘立酮屬于外周多巴胺受體的阻滯藥,其作用在胃腸壁,可以增強胃腸道蠕動及張力,避免胃食管的反流,有效促使胃排空及十二指腸的運動,抑制頭暈、嘔吐,并可有效防止胃膽汁的反流,不對胃液分泌造成影響;而胃排空緩慢使食管下括約肌松弛,增加胃食管的壓力梯度、胃內容物及胃酸分泌物,進而促使胃食管的反流發生;因此,臨床上使用多潘立酮治療反流食管炎是十分有效的,但在單獨使用時,效果較差, 而強力PIP 制劑的效果明顯,所有反流食管炎病人均適用,且其愈合率很高,若將二者結合,療效將更加確切。
2.3服藥間隔時間不合理
實例:患者李某,男,30歲,臨床診斷為胃炎。
處方:法莫替丁,口服,3次/d,20mg /次,即每8h服藥1次。
用藥分析:醫生將法莫替丁用法用量弄錯。法莫替丁口服20mg,抑制胃酸分泌作用能維持12h以上,治療胃炎每12h服藥1次就可達到治療效果,無需3次/d。究其原因發現:一是該醫生為創傷外科醫生,平時較少使用消化系統藥物,對此類藥物的用法用量記憶不夠清晰,將該藥治療卓-艾綜合征的用法用量錯誤地記憶為治療胃炎的用法用量;二是處方醫生對該藥的臨床藥物的代謝動力學不清楚,不理解隔12h服用1次的原因。
2.4聯合用藥不合理
實例:患者孔某,女,59歲,患有十二指腸潰瘍,偶爾出現消化不良。
處方:鹽酸雷尼替丁片,口服,1次150mg,每日早晚各1次;多潘立酮片,口服,1次20mg,l日3次;用藥分析:鹽酸雷尼替丁片為組胺HZ受體的拮抗劑,可以抑制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和基礎胃酸,減少胃酸,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且有著速效、長效的優點。臨床上一般用于胃食管反流及消化道潰瘍等疾病的治療;而多潘立酮為胃動力藥,其作用在胃腸壁,能增強胃腸道蠕動及張力,進而促進胃的排空,加強胃竇及十二指腸的運動,協同幽門收縮,可以用于緩解由于胃腸道反流、胃排空緩慢及食管炎造成的消化不良;然而該患者把兩種藥聯合使用,則出現了問題,這是因為雷尼替丁能夠改變胃pH 值,進而減少了胃腸道吸收多潘立酮,降低了療效;若要聯用,可在飯后服用雷尼替丁,飯前服用多潘立酮。
2.5重復用藥
此外,病人重復服用用藥情況很多。在臨床上逐步研發出各種名稱藥物,然而這些藥成分的構成卻大多較為相似。雖說有一些藥物成份存在差異,但是其治療的效果大多是類似的。若在治療中醫生開處方時僅將藥物名稱作為依據,很可能使患者服相同效果藥物,使患者發生一系列不良反應。
3.措施
臨床醫師在診療患者的時候一定要有責任心,并且根據自己豐富的臨床經驗以及專業知識,確保患者用藥的合理性。醫院可以在一定時間內邀請相關的資歷較深的醫學專家等進行講座,明確本院醫生的治療理念,豐富他們的用藥知識,還可以定期對臨床醫師進行培訓,讓更多的醫護人員參與到培訓當中去,讓他們了解更多的藥物使用方法,掌握更多的藥物新知識,提高醫護人員的專業知識。
在治療過程中一定要將患者作為醫療主體,不遺余力的為患者服務,增強醫護人員的服務意識以及注意事項等。如果在工作的過程中出現一定的偏差,一定要及時的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修正,能夠正視錯誤,從而更好的改正錯誤。
4.結語
在使用消化類藥物時,必須充分了解病情變化及患者個體情況,藥物藥理、影響藥效的各種因素、適應證和禁忌證、服藥時間、藥物不良反應。正確用藥,控制劑量和給藥時間,避免不合理聯用,進而避免消化類藥物使用不合理。此外,醫院臨床藥劑師要定期整理和匯總不合理用藥案例,有效地提高藥劑師業務水準,增加臨床醫師對藥物的了解,進而不斷提高消化類藥物合理使用水平,提高疾病治愈率。
【參考文獻】
[1]中國國家處方集編委會.中國國家處方集?化學藥品與生物制品卷[M].北京: 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203-213,223-250.
[2]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第16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392-405.
[3]梁新亮.某三甲醫院抗菌藥物合理應用情況分析[D].鄭州大學,2010.
[4]王建平,金大源,王瑋琴.開展全程化藥學服務,促進抗菌藥物合理應用[J].中國藥房,2005,09:714-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