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生態環境保護能夠有效遏制生態環境破壞,減輕自然災害的危害,促進自然資源的合理、科學利用,實現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本文就森林與環境保護的關系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詞】森林;環境保護;原則;作用
1.生態環境保護的原則
1.1堅持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并舉
在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力度的同時,必須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徹底扭轉一些地區邊建設邊破壞的被動局面。
1.2堅持污染防治與生態環境保護并重
應充分考慮區域和流域環境污染與生態環境破壞的相互影響和作用,堅持污染防治與生態環境保護統一規劃,把城鄉污染防治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城鄉環境保護一體化。
1.3堅持統籌兼顧,綜合決策,合理開發
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經濟發展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做到近期與長遠統一、局部與全局兼顧,絕不允許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眼前和局部的經濟利益。
1.4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使用誰付費制度
要明確生態環境保護的權、責、利,充分運用法律等手段保護生態環境。
2.森林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
2.1森林是空氣的凈化物
隨著工礦企業的迅猛發展和人類生活用礦物燃料的劇增,受污染的空氣中混雜著一定含量的有害氣體,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廣、危害大的有害氣體。據測定,森林中空氣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曠地少15-50%。若是在高溫高濕的夏季,隨著林木旺盛的生理活動功能,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還會加快。
2.2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
樹木能分泌出殺傷力很強的殺菌素,殺死空氣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對人類有一定保健作用。樹木分泌出的殺菌素數量也是相當可觀的,例如:一公頃檜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公斤殺菌素,可殺死白喉、結核、痢疾等病菌。
2.3森林是天然制氧廠
氧氣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人體每時每刻都要呼吸氧氣,排出二氧化碳。按理論計算,森林每生長一立方米木材,可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約850公斤,若是樹木生長旺季,一公頃的闊葉林每天能吸收一噸二氧化碳,制造生產出750公斤氧氣。森林綠地每年為人類處理近千億噸二氧化碳,為空氣提供60%的凈潔氧氣,同時吸收大氣中的懸浮顆粒物,有極大的提高空氣質量的能力;并能減少溫室氣體,減少熱效應。
2.4森林是天然的消聲器
公園或片林可降低噪聲5-40分貝,比離聲源同距離的空曠地自然衰減效果多5-25分貝;汽車高音喇叭在穿過40米寬的草坪、灌木、喬木組成的多層次林帶,噪聲可以消減10-20分貝,比空曠地的自然衰減效果多4-8分貝。城市街道上種樹,也可消減噪聲7-10分貝。
2.5森林對氣候有調節作用
森林濃密的樹冠在夏季能吸收和散射、反射掉一部分太陽輻射能,減少地面增溫,夏季森林里氣溫比城市空闊地低2-4℃,相對濕度則高15-25%,比柏油混凝土的水泥路面氣溫要低10-20℃。由于林木根系深入地下,源源不斷的吸取深層土壤里的水分供樹木蒸騰,林區比無林區年降水量多10-30%。
3.森林開發與環境保護的解決方法
3.1合理有序開發
開發必須與保護相一致。盡管很多森林開發是打著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旗號,但在運營中實際上都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環。所以,開發時必須進行詳細的環境評價,在環境評價的思想上,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立足于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切實搞好環評。不能為了上項目,把環境評價作為幌子、走過場,要制定科學的規劃。規劃要堅持科學發展觀,體現環保與開發相互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在,有的景點,砍掉大樹種草坪、炸毀山景蓋賓館,不僅嚴重破壞了旅游的長遠資源,而且從現實角度看,也影響了景觀的和諧,搞成了不倫不類的東西,降低了景點的品位。同時,在景點開發中,一定要堅持整體規劃在先,開發經費不足,可以分階段開發。切忌胸中無全局,開發無布局。另外,在自然景觀為主的地方,要盡可能地少建人文景觀。自然資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我們切不可為后輩留下太多的遺憾。景點開發的也要盡可能使用環保產品,注意各種資源的節約。依靠科技進步推進資源利用方式的轉變,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的、和生態效益。政府在大力發展作為支柱產業或重點產業時,對森林資源的保護負有主要責任,因此要把森林資源的有序開發、合理利用、有效保護落實在當地旅游業發展的整體規劃和實踐中,成為當地旅游業成績得失的主要指標。
3.2加強監督管理
一個生態系統處在自然狀態下,有較強的自我恢復能力,一旦作為森林旅游資源來開發,人的影響便削弱了這種能力,所以要進行環境與資源保護。森林開發與保護離不開政府主導,所以主管部門要加強對森林開發的管理,特別是那些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景區,更要加強監督。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措施,并要付諸實際行動中,體現在每個具體項目和運行環節上。管理者自身要堅持帶頭遵守,同時,要不斷建立健全游客在旅游中應遵守的規范,使其有章可循。促其旅游行為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以有利于環境優化和生物多樣性的發展和保護。
3.3提高公眾意識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對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景點進行考察時,都是把有沒有保護措施,有沒有公眾參與保護的意識放在首位。應加強開展全社會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宣傳與教育,加強科普工作,加強對游客在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宣傳教育。旅游,其內涵博大精深,上包括天文,后展現未來。既是我們豐富的教科書,又是培養我們情操和體魄的廣闊天地。由于旅游者文化層次不同,欣賞品位各異。要使每一旅游者,在每一次旅游中都有健康的收獲,當然包括身心兩個方面,作為旅游的管理者必須先提高自身素質。要站在對歷史負責、對未來負責的高度,用科學發展觀去引領各界人士認識旅游的內涵,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去啟發大家,自覺地把旅游和保護密切相連,提高旅游者、旅游管理者的可持續發展的意識,逐步形成文明旅游、科學旅游、健康旅游的社會氛圍。
3.4提倡綠色環保
在森林開發中,要貫徹生態意識,積極開發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旅游、綠色旅游、環保旅游和各種新型旅游產品,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如餐飲結合本地特產,以地域產品特別是當地的綠色食品為主。住宿設施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具有地方特色。景區內盡可能限制現代化的工具,而以較原始的交通工具為主,如步行、馬車、自行車及利用自然能(風力、水力等)交通工具,既體現森林旅游活動的自然特色,又可以避免對生態環境的污染。購物方面提倡購買不影響當地自然的土特產品。在對土特產品的開發上,首先也要樹立環境保護觀念,不能把應保護的資源作為特產而出售。對違反者,要堅決打擊和取締,更不能搞地方保護主義。同時,對森林產品的開發也要有計劃性,不能竭澤而漁。
【參考文獻】
[1]江民錦.森林旅游開發中環境保護問題的博弈分析[J].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2):184-187.
[2]楊秀波.森林采伐作業環境保護技術[J].大科技,2013(12):27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