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以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我們的環境也隨之變得越來越糟糕。在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人們已經開始充分地認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環境保護不僅僅是政府所關心的問題,公眾也越來越積極地投身于環境保護中去。因此,保護環境成了大家門庭熱議的話題,與此同時政府也出臺了一攬子計劃和制度,讓人們知道該如何投身于保護環境的活動中去。
【關鍵詞】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制度制定與完善
人類的發展離不開環境,離不開自然。我們不能以犧牲環境作為代價,去發展經濟。森林的消失,河流的枯竭,讓多少生靈失去棲身之所,讓多少生命瀕臨滅絕?一個個駭人聽聞的數字,一篇篇血淋淋的報道都是大自然的控訴。我們破壞自然的同時,自然也給出了嚴厲的反擊。人們也漸漸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政府部門也出臺了相關政策去呼吁我們保護環境。廣大群眾也積極參與到保護環境的行動中來。
1.如今環境的現狀
1.1荒漠化嚴重
水土流失是全球都存在的嚴重問題,我國已成為全國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迄今為止水土流失面積達256.6萬平方米,占全國面積26.8%。每年因荒漠化而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荒漠化引發的沙塵暴等環境問題讓人們苦不堪言。我國森林面積也不容樂觀。昔日郁郁蔥蔥的林海已一去不復返。濫砍濫伐現象更是此消彼長。
1.2水資源匱乏
雖說世界上七分海洋三分陸地,但是能夠供人類飲用的淡水資源少之又少。隨著經濟的發展,不少工廠為了減少成本,牟取暴利,將污水不經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導致大量水體被污染,魚蝦瀕臨滅絕,水體富營養化嚴重,加上外來物種的入侵,中國的水資源已經岌岌可危。生活中浪費水的現象也極為普遍,種種情況讓水資源更加緊缺。
1.3空氣質量降低
清新的空氣可以舒緩人的心情,使人愉悅。而如今網上卻開始流傳這樣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最悲慘的事,不再是我站在你身邊卻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看不見我。一句話深刻的反映出空氣環境的惡劣,霧霾的肆虐,臭氧層空洞等等可怕的環境問題,逐漸統治世界,侵害了我們的健康。為了一點金錢,黑心的老板將廢氣肆意排放,藍藍的天空正被污濁一點點吞噬。
2.公眾參與和環境保護制度
2.1退耕還林與森林保護法
由于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國家也越來越重視環境問題。1998年4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制定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的決定》。與此同時,2002年12月國務院通過了《退耕還林條例》,實施了一系列退耕還林的計劃,很多民間組織都陸續投入到植樹造林的實踐活動中去。給城市增添了不少綠色,讓沙漠逐漸地變成了綠洲。而今人們也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荒漠化的嚴重性和危害性,濫砍濫伐的現象越來越少。
國家還制訂了很多與保護環境相關的法律,以規范公眾的行為。與此同時,人們的環境意識越來越強。“保護環境,人人有責”這句話也越來越深入人心。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環境問題也會得到解決。
2.2南水北調與海水淡化
日益嚴重的水污染,國家也出臺了相關政策,制訂了《水資源保護法》,嚴格把關,嚴禁污水不經處理亂排放的現象,不少違法商家都得到了應有的懲罰。我國對于西北地區由于地理環境問題引起的降水量不足、嚴重缺水的情況,開展了南水北調工程。國家還斥巨資修建了三峽水電站等一系列工程,只為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大量新型技術性人才也不斷的為此而努力。現在科學家們也在向國外學習,嘗試著將海水淡化,彌補淡水資源短缺污染問題。大家也積極響應節約用水的號召,從小事做起,一人節約一滴水,一年可以省下幾億噸,順手關閉水龍頭,舉手之勞,成就大美德。日以繼日,年復一年。只要我們人人都懂得節約,恪守法律法規,主動置身于環境保護中去,世界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2.3空氣凈化與環境保護
空氣是世界上所有生命的生存之本,假如沒有空氣,我們的地球上將是一片荒蕪的沙漠,沒有一絲生機。工業的發展,導致大量的工廠向空氣排放了有害物質,污染了空氣,使空氣里增加了許多有害成分。霧霾,臭氧層空洞等等問題也隨之而來。如今已經有不少人因為空氣質量不好而感染各種呼吸道疾病,甚至癌癥。呼吸道疾病的高發率也讓人們深刻的知道空氣污染有多么嚴重。空氣質量檢測每天都在不斷更新當中,人們也逐漸了解到空氣的質量問題,國家也加強了對廢棄排放的檢查力度,嚴格把關,越來越多的人們也幫著政府一起把關,沉重的打擊了那些為了牟取暴利而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不法分子。隨著科技的進步,空氣質量有了很大的改善。現在國家大力支持綠色化學,綠色工業,綠色產品,提倡零污染低成本,實現金錢、環境優化雙豐收的局面。
我國也為發展新能源投入了巨大的科研資金,利用農田里原本以燃燒的方式處理的秸稈,將其進行生物發酵產生的乙醇,可以減少汽車對汽油的依賴。
國家政府同樣采取了措施,制訂了《大氣污染防治法》,以此來治理日趨嚴重的大氣污染問題。近年來隨著居民汽車保有量的上升,汽車尾氣造成的大氣污染、我國北方冬季供暖燃燒煤炭造成的污染都引發了嚴重的霧霾天氣。對此,國家和民眾紛紛行動,在大型城市實行機動車單雙號限行制度、汽車購買搖號制度,以及志愿團體所提出的“少開車,多走路” 等口號,都充分地體現出了公眾在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環境問題上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
2.4増強公眾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
現在我國各個城市都加強了保護環境的宣傳力度,鼓勵群眾努力創造文明城市,重點規范城市中不環保的行為,增強了公眾參與保護環境的意識,以及保護環境的責任感。保護環境再也不是某個人,某個組織的事情,而是每個人的責任。
通過在環保領域引入公眾的參與,讓公眾參與到各項環保活動中,不斷豐富自身的環境知識,更加準確、深入地了解環境狀況,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才能樹立正確的環境觀念、增強環保意識、改進生活習慣,而且在環保實踐中,通過自己努力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必然對其更加珍惜,更有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對環境保護起到正面的促進作用。
3.結語
“人之所動,利之所趨”,在社會發展的初級階段,人們的利益需求以經濟為主,為了經濟發展,這樣的發展理念間接的成為了扼殺環境的罪魁禍首。在科技日益進步的今天,環境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不得不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環境的問題已經到了不得不挽回的地步。“吃水不忘挖井人”,前輩們辛辛苦苦傳承的美德,以及留給我們的豐厚資源,我們應繼續傳承下去。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讓公眾參與其中,各人都盡其所責,給自然喘息的機會,讓人類與自然和平共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追求所謂的金錢,才會收獲更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王蓉.資源循環與共享的立法研究—以社會法視角和經濟學方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常紀文.環境法基本原則:國外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
[3]田良.論環境影響評價中公眾參與的主體、內容和方法[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