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前一段時間的“春如四季”,我們終于喜大普奔地迎來了夏天。但是天公這貨太給力,一下子就從忽冷忽熱的抽風模式切換到了燒烤模式——
“高烤”來了,大爺大媽悠著點兒
不要以為高溫天氣就是讓人多出點兒汗、容易中暑那么簡單,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高溫對人類健康的整體影響是很負面的。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曾經進行過這樣的調查,結果顯示,一旦城市氣溫低于零下5攝氏度,或者高于34攝氏度,疾病發生和死亡率的曲線就會直線攀爬,而身體虛弱的老人最容易出事。
心腦血管意外 超常的高溫可直接造成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死亡,尤其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這是因為,隨著氣溫升高,人體皮下血管血流量比平時增加3~5倍,心跳加快,心臟負擔加重。而且,夏季人體水分通過汗液大量蒸發,血液黏度升高,更容易發生心肌梗死、腦梗死等意外。在歐洲,2003年夏季的熱浪造成的額外死亡達7萬例。
呼吸系統疾病 呼吸系統疾病患者也易受到熱浪的侵襲,導致病情惡化而提前死亡。有研究表明,氣溫持續高于34攝氏度,可導致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上升,死亡率明顯增加。北京1999年7月23日~29日熱浪期間,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死亡危險是當年夏季其他時段的3.733倍。高溫時,特別是持續性的高溫,花粉及其他空氣中致敏源的水平也會增高,可引發哮喘。
引發抑郁情緒 高溫酷暑還直接影響人們的心理和情緒,容易使人疲勞、煩躁和發怒。尤其是當氣溫超過35攝氏度、濕度高于80%時,天氣對情緒的影響顯著增強。據測算,正常的人群中約有16%的人會在夏季莫名其妙地出現情緒和行為異常,如心煩氣躁、為小事大動肝火,中老年人容易出現抑郁情緒。
中暑、熱射病 胸悶乏力、大量出汗、頭暈眼花、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心跳加快……這些癥狀您都熟悉吧?沒錯,這就是中暑。可不要以為中暑的傷害僅止于此,嚴重的會導致昏迷、休克甚至死亡。重度中暑被稱為熱射病,是高溫狀態下排汗系統失靈引發的一種死亡率非常高的體溫調節功能失調性疾病。
中老年人度夏有“五怕”
腸胃怕涼 人到老年,脾胃功能日漸衰退,涼的東西更要少吃,如冰鎮西瓜及各種飲品。烹調方法以燉、煨為主,少涼拌,如果喜歡吃涼拌菜,可以加點兒姜末、蒜末或芥末,一則暖胃,二則可以起到殺菌效果。剩飯菜不要一直存放在冰箱里,門診有很多病例都是吃剩飯菜而引發的腹瀉。
關節怕吹 老人用空調時要格外注意。溫度過低,很容易使肌肉受涼,導致關節疼痛。尤其是頸椎、腰椎不好的老人,更要注意保暖。如果天氣悶熱家里需要開空調,溫度最好保持在26攝氏度左右,可以多開除濕功能。公共場合氣溫低,老人要及時添個披肩。每天空閑時可以做一些簡單動作,譬如仰臥起坐、隔窗遠眺等,充分運動頸部、背部肌肉,保持頸腰部血液流通。
喝水怕少 天熱的時候老人不能等到口渴再喝水,要定時定量補充水分。有慢性病的老人,一旦缺水風險更大。此外,老人喝水一次不能喝太快太多,要少量多次。喝水太快,心臟不好的老人會出現胸悶、氣短等癥狀。可以準備一個小容量水杯,喝的時候小口咽,每次的量約為大半杯。
眼睛怕曬 對于老人來說,眼睛比皮膚更怕曬。長時間在陽光下暴曬會提早引發老年性黃斑變性。對于患白內障、角膜炎等眼疾的老年患者來說,保護雙眼不受紫外線侵害可促進疾病康復。建議老年朋友如果外出,最好戴上太陽鏡,顏色以茶色最佳。同時戴遮陽帽,打遮陽傘。
晨練怕早 很多老人為了避開烈日,喜歡一大早到公園晨練。其實,晨練過早,對健康無益。一是日出前地面空氣污染最重,易造成呼吸道感染;二是老人早晨的血液凝聚力高,血栓形成的危險性也相應增加,是心臟病發作的高峰期。如果要鍛煉,可以選擇下午5點鐘以后,人的敏感度、協調性、準確性,以及適應能力均處于最佳狀態,氣溫也逐漸降低,十分適合鍛煉。
防暑降溫注意四個問題
運動 適度鍛煉,間隔半小時再洗澡。中老年人夏季運動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較涼爽的時間進行,場地可選擇公園、湖邊或樹下陰涼的地方。散步、慢跑、打太極拳或練八段錦都可以,適度活動四肢關節以便保持氣血運行的暢通。
飲食 瓜類蔬菜,可煲湯,又可做菜。夏季人體出汗多,腸胃消化吸收功能也比較薄弱,飲食方面宜進食清淡、易消化、水分多的蔬菜和水果,湯水則是每天不可少的。專家提醒,夏季還可適當吃些“辛味”食物,如姜、蔥、芫茜、蒜、豆醬等,以升提陽氣。
作息 晚睡早起、午睡很重要。夜晚炎熱,天亮時間較早,中老年人可適當晚些入睡,早些起床。另外,在夏天的午后最好能安排午睡片刻,對消除疲勞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補水 少量多飲、別等口渴了才喝水。中老年人夏季早晨起床后,最好先喝一些水,以補充夜晚消耗的水分。專家表示,中老年人夏季除正常三餐飲食外,每天的飲水量應保持在1500至2000毫升左右,以少量多飲為主,不能等到口渴才想起飲水。
整天吹空調 老人吃不消
人們過去納涼靠蒲扇,現在納涼則主要是空調。但是,中老年人整天吹空調,身體可能吃不消。
二十七八攝氏度為宜,注意肩頸保暖 在實際應用中,空調的溫度設定在二十六七攝氏度為宜。不過,由于老人的抗寒能力較差,空調溫度最好適當提高一兩攝氏度。同時,由于老人肩部、頸部、膝蓋等部位容易受風,因此老年人在空調房間內不要要注意保暖,盡量避免直接吹風。
時常開窗通風,晚上睡覺時不要開 老年人不宜長時間待在空調房內,房間要定期通風。不過,要避免高溫時段外出以免引發中暑。人在睡眠時身體免疫力會降低,而老人本身免疫系統就已經退化,因此晚上睡覺最好不要開空調,以免因低溫引發身體不適。
最好分段進行,洗澡后不要開空調 老年人從室外進入空調房間最好分段進行,先在陰涼地方呆幾分鐘降溫,然后再進入房間,給身體一個緩沖期。否則,溫度驟然下降會使血管急速收縮,容易引發頭痛,嚴重的會引發心臟病或中風等。
洗澡后毛孔會舒張,血液循環加快;而低溫則會急速收縮毛孔和血管,從而引發感冒。因此,老年人洗澡后最好休息半個小時后再開空調。
定期清洗過濾網,開機之前先通風 空調的過濾網上非常容易積累灰塵,成為滋生細菌的溫床,污染室內空氣。而老人呼吸系統敏感,為了避免引發呼吸系統疾病,要定期清洗過濾網。同時,為了讓空調內積聚的細菌、霉菌和螨蟲及時散發到室外,每天開機時最好通風一刻鐘,而且第一次使用時要適當延長。
心血管病患者不宜用空調
氣溫超過32攝氏度,容易引發“熱中風”。相當多的“熱中風”病人與家庭空調使用不當有關。若裝有空調的房間溫度調得太低,與外界氣溫相差懸殊,頻繁出入房間,忽冷忽熱,會使老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壓病、動脈硬化的中老年人腦部血液循環障礙而發生腦中風。因此,老年人盡量減少進出空調房間次數,避免一冷一熱對人體血管尤其是腦部血管反復收縮而發生意外;患有心血管病的中老年人,最好不使用空調,以手搖扇取涼為好。
心血管病患者如果突然出現臉部、手臂或腿部麻木,尤其是身體單側麻木;說話困難或理解困難;單眼或雙眼視力出現問題,看不清物體;行走困難,頭暈眼花,失去平衡或協調能力;不明原因的劇烈頭痛等癥狀時,要及時去醫院就診,因為腦中風發生后3小時內是最佳治療時機。
“3個半分鐘”“3個半小時”
中老年朋友,尤其是患有高血壓病、動脈硬化、心臟病、糖尿病等疾病者,要注意“3個半分鐘”和“3個半小時”的自我保健,以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3個半分鐘”是指清晨或夜間醒來,睜開眼睛后,繼續平臥半分鐘,再在床上坐半分鐘,然后雙腿下垂在床沿坐半分鐘,最后下地起床或如廁。“3個半小時”是指早上走半小時,晚飯后散步半小時,中午午睡半小時。
此外,預防“熱中風”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是多喝水,哪怕不渴時也要多喝水。每天需要飲水2000~2500毫升,可以是白開水,也可以是淡茶水,這樣能稀釋血液,防止血液黏度過高,避免發生血管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