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的八大真相
真相一:人一生中有21%患腫瘤的可能
全國腫瘤登記中心2011年的監測數據顯示,中國當年新增癌癥病例337萬,相當于每分鐘有6.4人患上癌癥。癌癥是個與年齡相關的疾病,年齡越大,被纏上的風險就越高。專家們通過科學計算發現,如果將一個人每年患上腫瘤的風險累積起來,按人均壽命74歲算,每個中國人一生中患上腫瘤的概率是21%。目前,中國人均期望壽命有所升高,因此中國人一生中患上腫瘤的概率會更高。因此,千萬不要覺得癌癥離你很遙遠。如果在預防上掉以輕心,它可能就會“盯”上你。
真相二:男人比女人更容易患癌癥
與女人相比,男人的腫瘤發病率、死亡率都較高。全國腫瘤登記中心2011年的數據表明,在發病率方面,男性、女性的癌癥死亡率分別為194.88/10萬、116.81/10萬。
癌癥之所以“重男輕女”,主要是因為男性在生理方面“先天不足”。男女的性染色體不同,更重要的是激素水平有很大差異。其次,男性生活方式“后天不足”??傮w而言,男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多,他們更愛抽煙、酗酒,應酬多,壓力大但排解少,這些都有可能“惹癌上身”。
真相三:4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上升明顯
根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2011年的監測數據,0~39歲年齡段惡性腫瘤發病率處于較低水平,40歲以后上升明顯,到80歲后達到高峰。在死亡率方面,男性、女性分別在45歲、50歲以上時開始大幅升高。
但這并不意味著年輕人就可以忽視癌癥預防,癌癥之所以“青睞”40歲以上的人,是因為那些會導致它出現的危險因素,如吸煙、肥胖等不良生活習慣都是年輕時養成的。這些不良因素經過年復一年的累積,最終導致癌癥發生。因此,不良生活習慣一定要及時改正。
真相四:腫瘤會給人“逆轉的機會”
每個人體內都可能有癌細胞特性的異常細胞,但這些異常細胞大多數會被人體免疫系統所消滅,不會成長為癌細胞。如果癌細胞躲過免疫系統的識別,瘋狂分裂、增殖,長到了一定的數量,也就長大成“瘤”了。這個過程十分漫長,少則5年,多則10年甚至30年。這段時間是癌癥給人類留下的“逆轉機會”,也是癌癥可以被預防的重要原因,但很多人不知道。
此外,很多癌癥患者都有癌前病變,如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病變,子宮頸糜爛是宮頸癌的癌前病變。人們應抓住“逆轉機會”。一方面,應盡早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減少癌癥危險因素對人體的持續傷害;另一方面,發現有癌前病變者,一定要積極治療,遏制病變,這樣我就無法“長大成瘤”了。
真相五:若盡早確診,癌癥10年生存率達90%
研究發現,癌癥如果能早期確診治療,10年生存率可達90%。坦率地說,這個數據有點兒保守,生存率可能和正常人相差無幾。在癌癥早期時,腫瘤十分弱小,人類一個手術便能將其打敗;到了中、晚期,其“殺傷力”就越來越強了,此時想要除掉就會困難很多,治愈率可能從早期的90%驟降到20%~30%。因此,人們一定要重視定期體檢,有不舒服要盡早就醫,才能第一時間發現。
真相六:致癌物非“槍槍斃命”
“微波爐致癌”“沐浴液致癌”……類似這樣的新聞,人們經??吹?。有不少人將很多含有致癌物的東西列入“黑名單”。首先,癌癥的成長過程很復雜,不是簡單地因為你吃了、用了什么致癌物,它就會傷害到你。其次,含有致癌物并不意味著一定患癌,只有達到足夠的劑量才會致癌。其實,在人類的生活中,致癌物很多,例如PM2.5、塑化劑、甲醛等,大家不必過于擔心,盡量避免接觸它們即可。
真相七:防癌體檢因人而異
防癌體檢確實有一定的作用,但每個人都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私人訂制”。建議大家到正規機構去做防癌體檢,在那里做篩查前,醫生一般會先做調查,詢問你的年齡、家族史、吸煙及酗酒史等信息后,再根據風險因素有針對性地篩查??偟膩碚f,40歲以后就應開始重視癌癥篩查了,建議40歲以上女性篩查乳腺癌,50歲以上的男性和女性注意篩查肺癌、結直腸癌、肝癌等。
真相八:腫瘤可以“氣出來”
從性格上講,癌癥愛找那些總是悶悶不樂、愛發脾氣、焦慮抑郁的人。調查發現,81.2%的癌癥病人患癌前遭受過不良事件的打擊。在心理學上,壓抑自我、愛生悶氣被稱為“C型性格”,它甚至被叫作“癌癥性格”。因此,大家不開心了,一定別憋著,要通過與人傾訴、培養愛好等方式,及時清理自己的垃圾情緒。
9種人更容易患癌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發現,如果一些不良生活習慣維持10年,那你就會成為“癌癥候選人”。因為在這10年中,癌細胞不僅產生,而且會發展壯大,最終“攻城掠地”,侵犯身體其他器官。成為“癌癥候選人”,是長期“不愛惜自己”造成的結果。如果改變以下9種不良生活習慣,就能將我們從“癌癥候選人”的名單里刪除。
老喝滾燙水的人
很多人喜歡閑暇時泡杯功夫茶,殊不知,這現沖現泡“趁熱喝”的茶,可能為食管癌埋下隱患。原因就在于,滾燙的水會燙傷食管黏膜,引發口腔黏膜炎、食管炎等,時間久了,可能誘發癌變。調查表明,新疆哈薩克族人常喝滾燙的奶茶,潮汕人喜歡功夫茶,太行山區的人愛喝大碗燙粥,目前這些地區都成為食管癌、賁門癌、口腔癌的高發區。專家建議,食物或飲料,如果覺得燙,千萬別性急往下咽;帶餡兒的食物可能外面不燙里面燙,吃的時候尤其要當心;喝熱飲千萬不要用吸管。

蔬果吃得少的人
大魚大肉吃不夠,蔬菜水果吃得少,已經成了現代人的通病。千萬別小看這一生活習慣帶來的危害,由著性子吃會造成肥胖。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肥胖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多種癌癥有關。而且蔬菜水果含有很多膳食纖維,它們能促進腸道蠕動。少吃蔬菜、水果,會增加患結腸癌的風險。果蔬吃得少還會導致缺乏維生素。研究顯示,不吃胡蘿卜的人比大量食用胡蘿卜的人,因為缺少β-胡蘿卜素,肺癌發病率要高7倍;缺乏維生素A,患肺癌、胃癌的可能性很大;葉酸與維生素B2缺乏,是食管癌高發的重要原因。專家指出,要保證身體需要,每天應吃400克以上的蔬菜,吃肉不要超過75克。粗茶淡飯才是遠離癌癥的最好辦法。
老是憋大便的人
想去大便,可偏偏工作太忙走不開,或一時找不到衛生間,只能憋著。一回兩回還行,時間長了,就會出問題。糞便里含有硫化氫、糞臭素、膽固醇代謝產物等多種致癌物,在腸道里積存久了,就會被重復吸收,刺激腸黏膜。天津市腫瘤醫院的一項調查顯示,沒時間排便已成為不少年輕人患上大腸癌的主要原因。專家建議,一定要抓住一天中便意最濃的時刻,一個是早晨起床后不久,一個是飯后。便意一般只會持續幾分鐘,一旦錯過很難再捕捉到。如果早上實在沒時間排便,可以調整到較空閑的晚上。吃完晚飯后散散步,對腹部進行順時針按摩,然后無論有無便意,定時去蹲廁所。一般三五分鐘沒有大便排出,就應該放棄,不要長時間蹲在廁所里看書看報。
常熬夜加班的人
很多人因為工作不得不熬夜加班;有人趕時髦,天天泡酒吧,成了晝伏夜出的“派對動物”。英國科學癌癥研究中心研究了世界各地1000余名30~50歲的癌癥患者,發現99.3%的人常年熬夜,凌晨之后才會休息。專家指出,熬夜一方面會造成生物鐘紊亂,另一方面夜間燈光會破壞人體褪黑素形成。褪黑素是保護人體免疫功能的重要一環,缺少它容易讓白血病、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找上門來。熬夜最好不要超過夜晚12點。如果加班到凌晨,最好找一間窗簾有遮光布的房間睡覺,漆黑的環境有助于身體中褪黑素的生成。
坐下不想動的人
上班一坐就一天,回家陷在沙發里不想動……千萬別以為久坐的危害只是傷頸椎、脊椎。德國專家指出,人體免疫細胞的數量隨活動量的增加而增加,久坐讓人體內免疫細胞減少,大大增加患癌概率。日本醫學家發現,胃癌患者大多平時吃得太飽和久坐不動。美國也有研究表明,久坐的人比常運動的人患結腸癌的可能性高40%~50%,男性還易罹患前列腺癌。專家指出,每工作2小時,必須起來活動15分鐘以上。
愛鉆牛角尖的人
如果你覺得生活中讓你生氣的事像一道坎兒一樣,怎么也邁不過去,思想鉆了牛角尖,而且抑郁的心態持續一兩年以上,就要小心了。臨床發現,生活中愛較真、生氣又不擅表達的人,植物神經、內分泌與免疫系統長期處于高度亢奮和緊張狀態,是導致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重要原因。工作中愛較真、過于追求完美的人,患胃癌與胰腺癌的較多。專家指出,豁達的心胸、愉悅的心情是癌細胞的“天敵”,平時要多培養興趣愛好,遇到不快時做做深呼吸。
常吸二手煙的人
除了眾所周知的肺癌,吸煙還會導致鼻咽癌、口腔癌、食管癌,甚至膀胱癌、腎癌、胰腺癌和胃癌等,可謂“一支煙在手,全身都遭殃”。另外,研究表明,二手煙對身體的危害比一手煙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最好趕緊掐滅手中的煙卷,離煙霧越遠越好。

家裝太豪華的人
除吸煙外,裝修污染也是導致肺癌的罪魁禍首。很多建材里都含有致癌化學成分,裝修越豪華,讓身體受傷害的可能越大。對于兒童來說,裝修污染更有可能讓他們患上白血病。專家建議,裝修買家具、建材,千萬別圖便宜,一般來說,質量越次的產品味道越刺鼻;裝修期間一定要開窗通風;裝修結束后至少要晾兩個月才能入住。
有患癌家屬的人
如果上一代患有乳腺癌、肺癌、食管癌、結腸癌等,后代患上癌癥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很多。此外,上海癌癥研究合作中心指出,每100對死亡夫妻中,至少有5對患“夫妻癌“。這與夫妻常年保持相同的生活習慣有關。因此,反省到自己有不健康生活習慣的夫妻,應認真對待,一起改正。有癌癥家族史的人最好定期做癌癥檢查,要比別人更好地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
滾蛋吧,腫瘤君!
讓癌癥滾蛋,最主要的是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積極預防。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防癌科教授袁鳳蘭指出,要想防癌,做到5點是關鍵。
蔬果彩虹“579”
均衡的飲食結構應該是“寶塔式”:塔基是蔬菜水果,塔身是糧食,塔尖是肉禽魚類食品。多項研究證實,足量的蔬果纖維可預防大腸癌,能降低腎癌、乳腺癌、食管癌等多種癌癥的發生率。
自2004年以來,臺灣癌癥基金會倡導人們根據不同的年齡、性別,吃不同份數和顏色的蔬果,即蔬果彩虹“579”:小于12歲以下的兒童,每天盡量吃夠5份蔬果(包括3份蔬菜,2份水果);12歲以上的女性每天盡量吃夠7份蔬果(包括4份蔬菜,3份水果);12歲以上的男性每天盡量吃夠9份蔬果(包括5份蔬菜,4份水果)。一般來說,一份蔬果相當于一個飯碗(碗口直徑11厘米,碗深5厘米)裝八分滿,或者一個拳頭大小的量。
世界衛生組織的蔬果推薦量是每天500克左右,種類最好在5種以上;每周肉類的攝入量別超過500克。此外,吃蔬果還應“好色”,有意識地讓餐桌顏色如彩虹般絢麗。深色蔬果如紅色的辣椒、番茄、櫻桃,紫色的甘藍、茄子、葡萄,綠色的菠菜、奇異果等,都具有更強的防癌效果,可適量多吃。

規律運動“1357”
研究顯示,經常鍛煉的人患肺癌風險可降低68%,患結直腸癌風險降低38%。只要每天堅持30分鐘以上運動,患癌風險就能有效降低。規律的有氧運動能起到更好的防癌效果,建議堅持“1357”原則。“1”是指每天最好運動一次;“3”是連續運動時間不少于30分鐘;“5”是指如果不能保證天天運動,應爭取一周運動5次;“7”指的是運動的目標心率約等于170減去年齡。運動強度以“雖感到有些心慌氣短,但能說一句完整的話”為宜,上氣不接下氣則有些運動過量了。
當然,運動要因人、因年齡、因自己的身體狀況而異。對于中老年人而言,最適合的運動是走路?,F在走路鍛煉的人很多,但真正將走路的健身效果發揮至最大的人并不多。走路時,一定要做到“三動”,即腿動、手動、嘴動。腿動即挺胸抬頭大步走;手動指的是走路時,手也別閑著,要時而兩臂揮起,時而用手指抓手心,如此既有利于局部按摩,又能起到刺激內臟功能的作用;嘴動是邊走邊輕輕地哼歌,如此能讓你的心情更加愉悅。心情好了,機體的免疫力也能提高。如果偶爾沒條件走路,在家做家務、遛狗等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運動效果,總之要多動。

遠離煙酒“4921”
煙酒都是打開癌癥“大門”的推手。每天吸煙20支以上的人,患癌風險比不吸煙者高出若干倍,且女性比男性患癌風險更大。吸煙不僅與肺癌有關,研究發現,它還會讓你更易得胃癌、結直腸癌、宮頸癌、乳腺癌等癌癥。而大量飲酒會極大地增加口腔癌、食管癌、胃癌等癌癥風險。人人都知道煙酒有害,卻往往抱著僥幸心理。有人常說“誰誰吸煙喝酒幾十年還不是很長壽?”其實,這些只是個案,可能是他們遺傳基因或解毒能力較好。但如果你攜帶癌癥易感基因,還經常飲酒、吸煙,那么患癌風險就會增加。對待煙酒,僥幸心理要不得,趕緊行動最關鍵,哪怕晚點兒也能受益。行動綱領是“4921”?!?9”是指吸煙者在40歲時戒煙,至少能挽回9年壽命(50歲時戒煙可挽回6年壽命;60歲時戒煙能挽回3年的壽命);“21”則是指喝酒要適量,男性每天喝酒最好別超過20克,女性最好少于10克,且要喝酒精含量不超過15%的低度酒。

體重盯住“8580”
體質指數(BMI)等于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如果BMI超過24為超重,超過30是肥胖。英國研究人員對524萬人進行了長達7年半的追蹤調查后發現,體質指數與子宮癌、甲狀腺癌、腎癌、膽囊癌等17種癌癥都有統計學上的顯著相關性。
體重盯住“8580”,指男性腰圍要控制在85厘米以內,女性腰圍不應超過80厘米,否則就不是標準體重了。減肥是一場持久戰,不能光想著走捷徑。除了少吃多動,減少脂肪、糖分和鹽的攝入量外,還要避免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發胖因素,如臥室燈光太亮會讓你吃得更多,邊看電視邊吃飯更易發胖等。此外,掌握一些飲食技巧也能減少攝入量,比如細嚼慢咽更易產生飽腹感,每口飯菜嚼15~20下,先喝湯再吃菜等。
定期篩查“1540”
“我身體很好,上次查過沒什么問題,不用定期查”、“單位出錢我就查,我自己出錢就算了”……對汽車,我們不忘年年檢修;對房子,住個五六年也不忘粉刷。唯獨對我們這臺使用了好幾十年的“人體機器”,很多人要么嫌麻煩,要么怕花錢,不重視定期體檢。其實,對健康的投資是我們生活中最小的投資,卻是最重要的投資。以宮頸癌為例,數據表明,通過篩查可將女性宮頸癌的死亡率降低80%。

臨床中有很多家族性腫瘤聚集的病例,這種家庭悲劇令人遺憾。“1540”中的“15”針對的便是有腫瘤遺傳家族史的人,指的是除了一般體檢外,一定要在比直系親屬的患癌年齡早15~20年時去??漆t院或科室做專業的防癌體檢(比如直系親屬55歲查出癌癥,那么35~40歲你就應該啟動防癌體檢)?!?0”則是指40歲以上人群,患癌風險明顯加大,需要更加重視癌癥的定期篩查。有數據顯示,45歲以上的人占整個患癌人群的30%以上。40歲以上、有吸煙史、工礦職工、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的人是肺癌高危人群,應每半年~1年做一次肺癌篩查。50歲后,有結直腸息肉、腹瀉、便秘、便血病史的病人,最好做腸鏡篩查或CT檢查結腸病變,男性還應增加前列腺特異抗原檢查。
針對特殊人群的兩條建議
母乳:嬰兒最好純母乳喂養(不添加任何輔食和配方奶)6個月,而后在添加輔食的同時繼續進行母乳喂養。
癌癥患者:不論已康復或在積極的治療過程中,都應遵循以上關于膳食、營養和運動的建議。
(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