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燙傷是因熱力(火焰、灼熱的氣體、液體或固體)、電能、化學物質、射線等作用于人體而引起的一種局部或全身急性損傷性疾病。在古代,一般以火燒和湯燙者居多,故又稱為水火燙傷、湯潑火傷、火燒瘡、湯火瘡、火瘡等。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化學燒傷、放射性燒傷、電擊傷等。
祖國醫學早在晉代《肘后救卒方》中就有“燙火灼傷用年久石灰敷之,或加油調”和“豬脂煎柳白皮成膏”外敷的記載。
強熱侵害人體,導致皮肉腐爛,主要有火焰、熱水(油)、蒸汽、電流、激光、射線、化學物質和戰時火器等。輕者,僅皮肉損傷;重者,除皮肉損傷外,因火毒熾盛,傷津耗液,損傷陽氣,導致氣陰兩傷。或因火毒侵入營血,內攻臟腑,導致臟腑失和、陰陽平衡失調,重者可致死亡。
現代醫學認為,高溫可直接造成局部組織細胞損害,發生變質、壞死,甚至炭化。大面積嚴重燒傷可引起全身性變化,早期可因大量體液丟失和劇烈疼痛引起休克。在體液回收期和焦痂脫落期細菌感染可引起膿毒敗血癥。創面修復愈合可形成大量瘢痕或形成頑固性潰瘍。
燒燙傷主要表現
燒燙傷有輕重,所以處理方法也不一樣。那么,應該如何判斷傷勢輕重呢?
日常生活中發生的燒燙傷一般為Ⅰ度、淺Ⅱ度、深Ⅱ度,嚴重者可達到Ⅲ度。
Ⅰ度燒燙傷:燒燙傷局限于表皮角質層,皮膚發紅,不起水皰,表面干燥;兩三天后,燒燙傷部位皮膚脫屑,三五天即可痊愈,不留疤痕,海邊日光浴的皮膚損傷即為I度燒燙傷。
淺Ⅱ度燒燙傷:燒燙傷達到皮膚真皮淺層,創面紅腫,起水皰,疼痛劇烈,一般兩周左右愈合。
深Ⅱ度燒燙傷:燒燙傷達到真皮深層,基底紅白相間,痛覺遲鈍,需要3周左右愈合,但留有瘢痕;如果創面感染化膿,會成為Ⅲ度燒燙傷。
Ⅲ度燒燙傷:燒燙傷達到皮膚全層,甚至傷及皮下組織、肌肉和骨骼,痛覺消失,無彈力,堅硬如皮革樣,蠟白、焦黃、炭化、干燥。干后皮下靜脈阻塞如樹枝狀。
對于燒燙傷面積的簡單計算方法是,燒燙傷者的一只手掌面積相當于其身體面積的1%。
中醫藥治療
中醫認為,燒燙傷主要是因火毒熾盛,傷津耗液,損傷陽氣,致氣陰兩傷。或因火毒侵入營血,內攻臟腑,導致臟腑失和,陰陽平衡失調,重者可致死亡。治療則應該清熱、解毒、滋陰為主,嚴重者需要回陽救逆、涼血清營治療。
外用藥物治療,對于I度、淺Ⅱ度、深Ⅱ度燒燙傷主要以保護皮膚為主,用各種油質敷料覆蓋創面表面,促進燒燙傷創面的愈合。嚴重燒燙傷需要控制感染、保護創面、切痂植皮、防治并發癥等。
治療原則 有條件者,超過1%的燒燙傷都應該就醫;而成年人燒燙傷面積達15%~20%、小孩與老人燒燙傷面積達10%~15%,可能會危及生命,一定要盡快送醫院治療。此外,I度燒燙傷可自行治療,淺Ⅱ度最好由專科醫生治療,深Ⅱ度必須由專科醫生治療。
小面積、較輕燒燙傷的療法 發生了I度或淺Ⅱ度燒燙傷,可以根據情況進行治療,治療方法主要以外用藥物為主。
外用中成藥 京萬紅軟膏、潤濕燒傷膏均對小面積燒燙傷有較好的療效,紫草膏、萬花油也是比較好的外用藥物。
自制中藥 1.生大黃、黃柏、黃芩、生地榆各等份,研細末調勻,加少許冰片,混入白凡士林,攪至均勻為度,外用。
2.將熟蛋黃放在鍋內炒,至蛋黃油滲出時擠壓取油。一個雞蛋黃可出油5~8毫升,用蛋黃油外涂。
3.枯礬15克,花椒30克,炒至黃褐色時研成細末,再加3克冰片混勻,用麻油調涂。
有水皰的創面可剪破水皰,外涂中藥,每日一次,上蓋敷料,直至結痂。
注意事項
1.創面結痂要待其自行脫落,不要強行揭去痂皮。若此時表皮細胞尚未完全長好,沒有了痂皮的保護會形成色素沉著,或發生炎癥反應。
2.燒燙傷創面在愈合的時候會有癢感,此時不能用手撓抓、熱水燙洗、衣服摩擦等方法止癢,因為這樣會刺激局部毛細血管擴張、肉芽組織增生而形成疤痕。

3.因為酒、辣椒、羊肉、生蒜、生姜、芥末、咖啡等刺激性食物會促進疤痕組織增生,所以治療期間應避免這些飲食。
4.服用含鉛、汞的藥物,會增加色素沉積,所以應禁用含鉛、汞的藥物。
5.太陽光中的紫外線輻射會使稚嫩的新生皮膚形成色素沉積,所以燒燙傷的部位應注意防曬。
6.有些化妝品中含有光敏物質,會使愈合中的創面色素增多,因此化妝品等不能接觸創面。
7.創面感染或惡化要及時到醫院進行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