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戶,就可以品嘗到當季的新鮮蔬果,遠在萬里,就可以享受到熟悉的家鄉滋味。農產品電子商務,讓這一切成為可能。
電子商務這一新商業模式正在日趨主流成熟,影響力不斷擴大。農產品,曾經還是電子商務的一塊處女地,如今也加入了時代的大潮。我國電商繼圖書、服裝、3C三大電商熱潮后,現已進入第四輪電商熱潮,即農產品電商時代。2013年初發布的《阿里農村電子商務白皮書2013》報告指出,僅在阿里平臺上,經營農產品的賣家數量達到39.4萬個,2014年這一數字達到75萬,同比增長了近一倍,如今已經超過百萬。短短兩年的時間,農產品電商的發展可以說已經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
農產品電子商務與傳統營銷方式相比,第一個優勢在于投入小、易操作。一臺電腦,一根網線,加上電腦操作員,就是一個企業的“網店工作間”。這樣的“網店工作間”不要說是農產品加工企業,就是一般的農民都能做到。同時,電子商務為農產品銷售提供了新渠道,減少了農產品流通的中間環節,既有利于消費者買到正宗特色農產品,也有利于農民將農產品推銷出去,實現多贏。
自2012年以來,國家多次出臺支持農產品流通的政策,予以大力支持。明確鼓勵利用互聯網、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鮮活農產品網上批發和網上零售。如今,國家對涉農電商更加重視,今年2月初,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出爐,文件明確提及,在“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中,“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而在上一年的文件中,僅要求“加強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農產品電商建設,已成為農產品流通體系中的重要環節。
“下鄉”成為各大電商的共同目標
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流通領域農產品的價值總額為2.24萬億,但農產品電商網絡交易額占比仍非常小,業內曾有預測不到1%。阿里巴巴的報告指出,2014年其市場容量或會突破1000億元。同時,相比其他電商過度競爭的品類,農產品、特別是生鮮的利潤目前尚非常可觀。
各大電商紛紛在農產品這塊價值千億的蛋糕上做起了文章。京東開出了通往三、四線城市和農村的“大篷車”,在四川和貴州西南腹地的多個縣形成了頗具規模的“京東幫”;阿里啟動了“千縣萬村”計劃,投入100億發力農村電商,計劃建立1000個縣級運營中心和10萬個農村服務站。此外,蘇寧易購等各路資本也早已瞄準農產品電商這塊蛋糕,紛紛搶灘市場。
“下鄉”,成為電商們的共同目標,也成了他們新的重要增長點,電商們的“鄉下”業務正日益繁忙起來。同時,農產品電商進入融資高峰期,據統計,本來生活、美味七七、京東、我買網、宅急送、阿里巴巴、收貨寶、青年菜君等先后獲得了大量的PE/VC融資,而且這些融資大都注入農產品電商領域。
標準不健全制約發展
然而,目前我國農產品電商行業標準尚不健全。
首先是生產環節的標準不健全,我國農業生產仍然是一家一戶的生產經營模式,農民的組織程度分散、生產加工能力低、效率不高、產業的集約化程度低,難以形成嚴格的質量標準體系,產品之間有明顯的差異。許多農產品的安全性不高,農藥殘留、激素殘留等不安全因素還大量存在。
其次是運輸環節標準不健全。農產品流通標準體系中,最重要的環節是物流運輸。農產品特別是生鮮農產品具有易腐爛、難貯存、不易長時間運輸的特殊性,因此對于冷鏈運輸和冷藏冷凍服務的要求非常高。這個環節一旦出現問題,將會大大降低生鮮農產品的質量,造成農產品電商賣家虧損。
第三,流通環節的標準不健全,表現為缺乏分揀標準、包裝標準、配送標準、驗收標準以及管理標準。
最后是電商管理體制不健全,電商違規行為時有發生。
建立健全農產品電商行業標準勢在必行
針對農產品電商行業標準的缺失,政府應該著重就以下幾個方面,建立健全農產品電商行業標準:
出臺國家/行業標準。制定國家標準對農產品的整個供應鏈包括生產、加工、包裝、倉儲、運輸、裝卸、配送等各個具體物流環節進行規范。建立冷鏈物流行業的資質認證、誠信認證、食品相關安全的一系列標準,提高行業準入資格,規范冷鏈物流服務市場秩序。
扶持冷鏈物流行業。一是對按照國家標準建設的農產品物流企業特別是冷鏈物流企業實行低息、貼息等優惠貸款政策,實行給予財政補貼和稅收減免等政策。同時把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納入我國新一輪城鎮化規劃中,各地根據實際情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冷庫等基礎設施,建立起到鎮村的農產品物流服務網絡,把物流體系延伸到田間地頭,使農產品在冷鏈保證的情況下運銷。二是不斷創新冷鏈物流技術。引進國外農產品冷鏈物流技術,同時鼓勵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技術創新,防止在運輸加工過程中農產品腐爛、變質,確保農產品質量與安全。
健全電商管理體制。一是完善安全追溯管理制度,實行電商農產品臺賬登記制度、中期品控檢測、后期預先賠付等制度,加強面向電商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制度建設。二是權威機構應開發建立全國農產品電商交易監管信息化平臺。三是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建立行業誠信聯盟標準等自律機制,開展誠信經營承諾,增強行業的自律能力;引導電商嚴格按照我國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服務規范進行經營活動,規范會員的經營行為,推動農產品電子商務標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