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內涵即是景觀設計靈魂,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一座城市歷史,也呈現了這座城市的人文思想及追求,龍泉市江濱南集中以“山水古城,劍瓷名城,旅游新城”重溯江濱南岸景觀,以規劃為引領,將龍泉建設成為山水特色明顯,劍瓷文化深厚的浙閩贛邊際中心生態宜居城市。挖掘地方特色,弘揚虧時代意義的人文精神,逐漸變成以沫若文化為主題的江濱水景觀長廊。
關鍵詞:城市景觀;濱河空間;文化傳承;駁岸
引言
城市濱水區作為水與陸地共同構成環境,人類活動作用強烈的區域,其水岸規劃設計一直是近年來城市規劃設計領域的熱點。濱水空間以其優越的親水環境滿足了現代人親近自然的生活需要,同時還具有提高城市生態環境的生態多樣性、保持生態穩定性、改善城市生活的自然品質以及環境的自凈能力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城市建筑的大量建設,擠占了城市水空間,或改變了其早先岸芷汀蘭的面貌。當前社會發展到更高階段,城市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日趨嚴峻的環境問題,城市濱水空間在生態保護、歷史文化資源利用、商業經濟效益等方面可持續的巨大潛力逐漸顯示出來。高質量的城市濱水空間是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1、項目背景
龍泉市江濱南岸位于浙江省龍泉溪江濱南岸(東大橋-后沙路)在新的發展階段,堅持以“山水古城,劍瓷名城,旅游新城”為建設方向,以創建國家級園林城市、森林城市為載體,搶占機遇,以進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的品味,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以優化城市人居環境為重點,以規劃為引領,將龍泉建設成為山水特色明顯,劍瓷文化深厚的浙閩贛邊際中心生態宜居城市。未來龍泉城東新區,將建設成為服務設施完善,濱江特色突出的,商業金融文化濃郁,都是文化集聚的龍泉市現代城市功能區,是未來龍泉的城市客廳。該設計的龍泉市江濱南岸文化長廊建設工程,是城東新區的重要節點。它的建設將帶動整個區塊的發展。
2、設計構思及節點設計
基地現狀為簡易的曲線駁岸。較為原生態,幾乎沒有開發,我們從中提取了水岸和山體的自然線條元素融入到設計中來。盡量保持岸線的原有景觀風貌不被破壞,在此基礎上增加人工的景觀通道,連接幾個視線較為開闊的景觀節點,設計考慮到現狀山體以及周邊村落居住環境的分布情況,選取適當的軸線對應延伸的文化景點如華嚴寺、稽圣寺等。將休閑旅游文化融入建筑與景觀當中,休憩平臺的合理設置讓人們有所停留,同時作為視線的焦點發散出去。由于基地的長條狀分布空間,設計也巧妙的利用了這一點造成移步易景的豐富變化。
1)交通流線分析
1)出入口設置:該文化長廊不設明顯的出入口,實際上是四通八達的,整體布局沿河道岸線生成,北臨河道、南倚群山。為了兩側景觀無縫連接,綠道設計隱藏沿山體蜿蜒,東頭連接后沙大橋的地方用橋下廣場代替出入口連接東面以及北面的濱河衍生景觀;西面的原廠房改造的中心區作為整個景區的中心點存在。
2)道路系統:依山而建,濱水而出,連通各個節點和休憩平臺,東西通廊的作用明顯,連接東大橋和后沙大橋,讓人流在縮短步行距離的同時營造景觀空間。
3)分段設計親水步道:目的是讓人們在穿行的同時滿足親水的體驗,分段設置是根據節點來分布的。
2)景觀功能分析
文化長廊主要服務對象為周邊居民和游客,南面匯集華嚴寺、華嚴塔、稽圣寺、埠豐殿,設計應務必滿足各部分的實際使用需求,歸納為兩點:1.滿足周邊居民休閑娛樂,體育健身的需求。2.滿足旅游人群的游覽參觀需求。
3)景觀視線分析
幾個景觀節點的視線較為集中,視野清晰開闊,基本都能看到龍泉溪對岸的景觀,由于游步道的蜿蜒設計,造成的移步易景的景觀視線效果,讓人們的穿行體驗較為豐富。從道路和龍泉溪對岸看文化長廊的效果基本保持郁郁蔥蔥的原生態效果,加上華嚴塔的文化景觀,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3、駁岸營造模式
3.1 駁岸的平面形態
自二十世紀末,在我國有著較多城市為了改變及提升城市整體形象,從而進行了對城市內河大規模塑造,其中雨污分流及對河流的清淤疏浚、裁彎取直,對堤壩進行硬化處理。水生態系統和歷史文化景觀一度遭到嚴重破壞,河道斷面形成單一生硬,千篇一律的水岸景觀?;诖朔N狀況,規劃應針對城市不同環境,應相應地采取不同的景觀生態營造方式,尤其是濱水岸線設計更新時更應因地制宜地分析各種形式水岸的適用范圍。目前,國內外已建成的濱水區岸線從平面形態上有直線型、折線型、曲線型三種形態,斷面形式上分大致有立式駁岸、斜式駁岸、階式駁岸、生態駁岸4 種模式[1]。
3.2 駁岸的斷面設計
駁岸斷面形式包括:
(1)立式駁岸。立式駁岸一般用在水陸平面差距很大或水面漲落高差較大的水域,或者因建筑面積受限、沒有充分的空間而不得不建的駁岸。通常岸線較為生硬,親水性差,景觀單調,但其施工方法簡單,防洪性、安全性較好。
(2)斜式駁岸。斜式駁岸相對于直立式駁岸來說,容易使人接觸到水面,從安全方面來講也比較理想,設計這種駁岸必須有足夠的空間。
(3)階式駁岸。比之前兩種駁岸,階式駁岸臺階易營造人工景觀,更容易讓人接觸到水,任何水位下都有良好的親水性。但有時會給人單調的人工化感覺,且駐足的地方是平面式的,容易積水,安全性較差。
(4)生態駁岸。生態駁岸指恢復自然的河岸,生態駁岸采用自然材料,形成可滲透的界面:豐水期,河水向堤岸外的地下水層滲透儲存,緩解洪災;枯水期,地下水通過堤岸反滲入河,起著滯洪補枯、調節水位的作用。它充分保證河岸與河流水體之間的水分交換和調節,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抗洪強度。另外,生態駁岸上的植被有涵蓄水分、增強水體自凈能力的作用。常見的生態駁岸做法有:活樁堤岸、活枝條捆堤岸、活柵欄墻堤岸、固定栽植堤岸、植被土工格布堤岸、椰子纖維捆堤岸。
3.3河道護岸形式設計
河道河岸工程設計的基本型式可分為:自然生態型護岸,干砌塊石護坡、漿砌塊石護坡、塊石堆砌護岸、人工異形塊魚巢、人工自然緩坡、植樹護堤、蘆葦護堤、草皮護坡、樹樁護岸等。應按照河道水文、地形、地質、生態條件、周圍環境綜合考慮護岸工程形式,滿足河道斷面設計要求。工程結構的選擇,既要有多樣性、也要有針對性,在注重河道行洪排澇、引水灌溉、航運交通的同時,盡可能維持河道天然斷面形態。同時護岸是水中生態體系和陸上生態體系的聯結紐帶,是魚類、蛙類、鳥類和昆蟲等各種生物生存生息的潛在環境。一條河水清、岸綠,卻沒有魚、蛙、鳥等生物,這條河就缺少自然生物的襯托,就缺少一股天然韻味,就缺少靈氣。因此,除了考慮人與水的親密接觸、河道的自然景觀、護岸的安全性外,更不應忽視生物環境(生物的繁殖、覓食和休息等各種生存空間環境)的保護。
根據景觀的設計擋墻克頂高程主要控制在191.500m位于常水位以下。龍泉溪為季節性河流,河道沖刷比較嚴重,因此需考慮擋墻前趾處設置護坦進行防護。本次設計擋墻總長度約為1055.748m,擋墻分為三種高度:3.5m、5.0m、7.0m。
4、結束語
水岸景觀作為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觀形態,其生態規劃不僅限定于“以水造景”和“借水為景”的視覺景觀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在水景觀系統的更新中,不但考慮到景觀、雨洪,還將物理、生物、生態的方法都納入規劃和設計中,體現因水而連接的物質生態作用和文化生態作用,衍生為具有生態作用和多元文化表象的景觀元素,通過水系統對整個城市環境系統進行整體“可持續”改觀,使其真正成為城市的”綠道”、”藍廳”,為創建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李鵬宇.基于生態理念的城市水系景觀研究:以南京為例[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