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建筑特色是城市形象的有效載體,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建筑,而我國城市建筑風格具有明顯的歷史傳統特色,本文通過對如何建設傳統特色風格的城市建筑進行具體的分析和闡述,為我國更好地建設具有獨特風格的城市建筑提供參考。
關鍵詞:建設;傳統特色;城市建筑
建筑是一個地區的產物,受當地地理環境、文化習俗等的影響,是一個城市的形象,可以被記憶、流傳的,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一座城市的居民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情感特征以及動人的故事和美麗的傳說,體現著一座城市的興起、特色和滄桑演變,如四合院、福建客家民居、天井、土樓、胡同等。建筑風格是指按照美的規律,運用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不同的建筑風格會給人不同的感受,有優雅的、莊重的、輕松的、華麗的還有氣勢恢宏的、小巧別致的等。中國傳統的建筑風格很好地體現了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如故宮一層套一層的大小圍墻的設計就體現了中國古代森嚴的等級制度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傳統建筑,與現代城市建設交相輝映、與時俱進,其中所體現的文化、歷史讓人驚訝。但是,如今一些城市的建筑由于缺乏一些較深層次的內涵,以及建筑設計師設計水平的限制,因而呈現出一種大雜燴式的城市建筑風格。這種風格里既包含了傳統的建筑特色風格,也包含了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的風格,這些風格相互交錯著被運用到城市建筑建設中,既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也沒有很好的吸收其他建筑風格優秀的一面,所以現如今,城市建筑風格呈現出了千城一面的特色,缺乏自己的獨特性,建筑中的傳統特色風格已經在這種大雜燴的風格中漸漸淡化,這不免叫人遺憾。
傳統城市建筑的建設,需要繼承發展我國建筑的傳統元素,還要吸收借鑒外來建筑風格中優秀的一面。本文將從多個方面來探究,在建設城市建筑方面應如何更好地體現傳統特色。
一、傳統特色風格建設的重要性
城市建筑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縱觀我國的建筑風格不難發現,各個地方的建筑風格都與當地的社會、經濟、文化、風俗習慣緊密聯系。中國古人充分利用我國復雜多樣的自然地理條件修建的傳統特色風格建筑,表現出了各個地方的不同特色。
隨著經濟的發展、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的建設逐漸向趨同化方向發展,失去了城市所特有的風格魅力[1]。然而,在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人們不僅僅需要物質的文明,還在追求精神的文明。一座具有傳統特色的城市,能夠展現出一座城市獨特的形象魅力,是提高城市吸引力的有利保障,有利于激發城市居民對歷史的思考和尊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城市居民對城市建筑的精神追求。每個城市的產生和發展都與其所處的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一座城市的發展會帶著濃厚的地域特色,只有建設具有傳統特色、濃厚地域特色風格的城市建筑,才能使一座城市在全球經濟不斷發展的當代顯示出它特有的魅力,煥發出五彩的光芒,并推動它更好更快的發展。因此,建設具有傳統特色風格的城市建筑,對于城市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而言十分重要。
二、如何建設傳統特色風格的城市建筑
(一)合理設計建筑色彩
建筑色彩在中國傳統的建筑中有一定的象征意義,比如清朝時期的皇家建筑其基本色調突出了黃紅兩種顏色,象征皇家的尊貴,傳統宗教的色彩則以白色為主,象征著佛性的潔凈[2]。而且中國建筑對于色彩的運用還注重了色彩基調的統一。因此,在對具體的城市建筑進行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建筑的用途和所要傳達的意義以及建筑整體的色彩基調。不同的地域其建筑色彩也有著明顯的不同,所以在設計具有傳統特色風格的城市建筑時,要對當地的主要建筑色彩進行綜合的考量。
黑白灰是蘇州城傳統建筑的文化色,貝聿銘先生晚年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其建筑色彩就采用了蘇州傳統的黑、白、灰色,博物館外墻與內墻以白色為主基調,用灰色線條勾勒外形,體現了博物館高貴素雅的同時與周圍的建筑色彩很好的融為了一體。
(二)有效借鑒傳統建筑的造型
中國傳統特色風格的建筑以獨特單體造型為主,建筑多用長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平面形式,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建筑物單體的立面形象,且傳統的建筑大多不高[3]。在建設城市建筑時,有效借鑒傳統建筑的造型特點,注重建筑結構的形體特征,合理運用一些長方形、三角形、六角形等的平面形式,將獨特的單體造型運用到建設當中,適當控制建筑的高度,可以保證建筑的傳統特色風格。
美國SOM建筑事務所設計的上海金茂大廈,充分體現了建筑設計師在設計時對于中國傳統建筑物“塔”造型的借鑒。上海金茂大廈借助鋼與玻璃演繹出了中國古塔造型的神韻,實現了現代化建筑特色與中國傳統建筑特色的碰撞。金茂大廈的外形類似于中國古塔的造型,塔樓設計使用了雙周對稱的平面結構,呈階梯狀,因而這種似塔非塔的建筑體現了現代建筑風格與傳統建筑風格的完美融合。
(三)重視建筑與周圍環境的協調
中國傳統建筑講究與環境的配合和協調,這種配合與協調不單單是指內部環境的配合協調,還指與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配合[4]。所以在建設具有傳統特色風格的城市建筑時,首先要對建筑周圍的環境進行仔細的調查研究,包括周圍建筑的形式、布局、色調等,使建筑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
建筑師王澍,在設計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時,體現了將校區建筑物與周邊的環境相融合的設計理念。因此,他在進行校區建筑物設計時,并沒有刻意的去設計校區內建筑物的外形,也沒有刻意的營造中心校區,而是根據校區內的地勢,因地制宜,讓建筑物隨意鋪展在象山腳下,因而這些建筑物就與象山的地勢地貌完美的融合到了一起。
(四)注重中國傳統建筑材料與新材料的完美結合
木材和磚瓦是中國傳統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木架構是主要的結構方式,這種結構形式不僅造型優美,而且穩重協調。但是,傳統建筑使用的青瓦,在寒冷的天氣下容易開裂,需要定期的更換,設計師在對城市建筑進行設計時,需要取長補短,充分利用傳統建筑材料的特點和優勢,去除其不足之處,將當代的新材料、新技術與具有傳統建筑特色風格的建筑材料完美的結合起來,使建筑呈現出獨特的美感。
建筑師王澍,在設計上海世博會寧波滕頭案例館時,從明末畫家陳洪綬的《五泄山居圖》中吸收了設計靈感,因而它的建筑既有我國傳統建筑物的特色,又有著現代化的設計技巧。它外墻是由水泥、廢瓦殘片等材料混合堆砌而成,這種墻體的設計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材料與現代建筑新材料的完美結合。建筑師在水泥的外墻體上,堆砌了五十多萬塊的廢瓦殘片,這些廢瓦殘片的年齡幾乎都在百年以上,因而具有著傳統建筑古色古香的韻味,同時也體現著現代建筑的穩固感。
(五)提高設計者的整體素質
豐富的知識儲備和較高的理解能力是設計者真正繼承發揚民族建筑設計風格的關鍵。中國的傳統特色建筑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因此建筑師在進行建筑設計時,不但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科學原理,還要不斷學習我國傳統特色風格建筑物的優秀之處,以此來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設計水平等綜合素質水平。設計者只有具備這些綜合素質水平,才能設計出具有我國傳統特色建筑風格和一定藝術價值的建筑物。
建筑設計人員要想設計出具有傳統特色風格的城市建筑物,必須要重視人才的培養。我國目前建筑學專業教學中主要存在著:教師過多的注重建筑理論知識的教學,而忽略了這些知識的實際應用的問題。用這種傳統教育方式培養出的建筑專業學生,僅僅只掌握了大量的理論知識,缺乏對建筑物實地的考察、學習、認識,因此高校需要不斷完善和改變這一傳統的教學方式,同時還要讓學生走出校園,去觀察學校所在城市的具有傳統特色的建筑物。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學習到大量的建筑理論知識,同時還認識了我國傳統特色建筑物的優勢之處。學校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培養了建筑設計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使之能夠設計出具有傳統特色風格的城市建筑。
結束語
城市建筑是城市形象的有效載體,當今的社會對具有傳統風格特色建筑的重視,促使我們在設計城市建筑時不斷融入傳統的文化特色。中國歷史悠久,傳統建筑獨具魅力,在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設計師需要盡力展現自身民族所具有的優勢,挖掘民族傳統的精華,全面考量城市建筑風格,運用創新思維發揮新時代的設計特點,設計出中國人為之驕傲的城市建筑。
參考文獻:
[1] 劉陽.淺析我國建筑設計民族傳統的傳承及問題[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21).
[2] 張晟.城市建筑規劃歷史的理論與實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35).
[3] 張嘯馬,王建國,胡渠等.傳統風貌景觀軸線上城市建筑的詮釋--南通崇川科技創新中心設計[J].華中建筑,2004,22(3):41-43.
[4] 趙耀.傳統建筑符號的當代性轉換[D].河南大學,2014.
[5] 湯朝暉,羅曉琪.以今之術營古之宅[J].城市建筑,2013,(23):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