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國房地產行業發展至今,定位已經明確,產品要求也較為清晰,即價格不高、質量可靠。未來,住宅產業化將是中國房地產行業企業的一條出路。
價格不高意味著土地、資金無法再獲得超高利潤回報,企業必須在提高資金周轉率(縮短工期)、降低建造成本上下功夫。質量可靠意味著以前半手工式的現場作業方式不行了,更談不上節能、環保、綠色建筑等方面高技術的新要求。住宅產業化是能夠達到縮短工期、減低成本、保證質量等目標的。
一:住宅產業化的定義及現狀
住宅產業化定義: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是指用工業化生產的方式來建造住宅,是機械化程度不高和粗放式生產的生產方式升級換代的必然要求,以提高住宅生產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住宅的整體質量,降低成本,降低物耗、能耗。
國內產業化現狀
目前國內產業化以萬科和遠大住工為代表,走在行業的最前端。
萬科——萬科的產業化率是最高的,技術也是最先進的,但局限于目前國內的行業形勢,還無法大面積推廣。
代表作品是2006年上海浦東新區的“萬科新里程”,也開啟了萬科住宅產業化市場化的新里程。
遠大住工——湖南遠大住工是國內第一家以“住宅工業”行業類別核準成立的新型住宅制造工業企業,是產業化住宅建成最多的行業領導者。
如果說萬科是中國的iPhone的話,那遠大就是中國的三星,究竟誰更勝一籌,我們拭目以待~
國際產業化現狀
美國工業化住宅從汽車房屋起家,目前在美國,每16個人中就有1個人居住的是工業化住宅。美國住宅大部分以低層木結構為主,用戶可自行設計房屋,再按照住宅產品目錄,到市場上采購建筑房屋所需的材料、部品等,最后委托承包商建造。
法國的標準化住宅
法國是住宅工業發展比較早的西方國家,法國政府從1968年開始要求設計師與施工企業合作開展住宅標準化的定型設計工作,然后采用公開發行設計圖紙的方式,使得所有廠家都可以生產。目前法國的住宅工業化路徑是發展通用構配件制品和設備再到其他。
日本的工業化住宅
日本是推行住宅工業化較早的國家之一,日本從1968年開始住宅產業化研究,已經形成標準化的產業體系。目前每一條生產線八個小時可以生產10到11棟住宅,48分鐘一棟!運到現場一天就可以組裝完成!
二:設計及生產流程
疊合樓板
是由預制板和現澆鋼筋混凝土層疊合而成的裝配整體式樓板。
預制板既是樓板結構的組成部分之一,又是現澆鋼筋混凝土疊合層的永久性模板,現澆疊合層內可敷設水平設備管線。
疊合樓板整體性好,剛度大,可節省模板,而且板的上下表面平整,便于飾面層裝修,適用于對整體剛度要求較高的高層建筑和大開間建筑.其最大跨度可以達到9m。
(類似還有疊合梁柱、疊合剪力墻、疊合陽臺等。)
三.決策階段的概算評估
高成本和不成熟的產業鏈是開發商不敢做住宅產業化的原因,
我們可以通過成本對比來決策是否采用產業化住宅,通過成本協議的方式推動住宅產業化的實踐。
下面我們對傳統建筑方式和整體裝配進行一個比較和總結:
1:技術手段方面
傳統現澆方式——設計技術成熟、簡單,圖紙量少,各專業圖紙分別表達本專業的設計內容,結構專業用平法表示結構特征信息,采用一般的設計院普遍掌握的繪圖表現方法。
施工過程中按工種配備專業技術人員,相互配合施工,容易出現“錯漏碰缺”等情況。
設計費便宜(30~50元/平米)
裝配整體式——圖紙量大,除了各專業圖紙分別表達本專業的設計內容外,還需要設計出每個預制構件的拆解圖,拆解圖上要綜合多個專業內容,例如在一個構件圖上需要反映構件的模板、配筋以及埋件、門窗、保溫構造、裝飾面層、留洞、水電管線和元件、吊具等內容,包括每個構件的三視圖和剖切圖,必要時還要做出構件的三維立體圖、整澆連接構造節點大樣等圖紙。
設計費較貴(50~300元/平米)
造價差異和對策——設計費的差異主要是構件拆解圖工作量增加了設計成本,如果項目規模大,標準構件重復率高,模塊種類就相對較少,設計費上升的比例就少,反之。項目規模越小、構件重復率越低,設計費上升的比例就越大。因此,應盡量優化設計,提高構件的重復率是控制設計費增加的有效手段。
2:生產情況
傳統現澆方式——現澆構件價格主要取決于原材料、周轉材料和施工措施,樓面和剪力墻的措施費最高,工藝條件差影響質量經常造成返工,季節和天氣變化造成施工效率下降也是成本上升的原因之一
裝配整體式——預制構件生產主要依賴機械和模具,占用時間過長推高成本,工人可以在一個工位同時完成多個專業和多個工序的施工,生產質量、進度、成本受季節和天氣變化影響較小。
造價差異和對策——提高建筑的預制率可以發揮裝配整體式的優勢,預制率過低將導致兩種工法并存,大量現澆不能節省人力,同時又增加了施工機具的投入成本,裝配式施工只有提高生產和施工的效率才能降低成本
3:質量情況
傳統現澆方式——質量難以控制,普遍存在大量的質量通病
裝配整體式——質量易于控制,基本消除各種質量通病,復雜構件的生產難度、運輸風險較大
造價差異和對策——合理拆解構件降低生產難度,減少返工浪費可節約成本
4:材料消耗和建筑自重
傳統現澆方式——材料消耗和損耗較高,跑冒滴漏嚴重,構件表面抹灰往往高于設計標準,增加了建筑自重
裝配整體式——由于構件尺寸精準,可取消抹灰層,節約材料,建筑自重減輕20~30%,可進一步優化主體和基礎結構,節省造價;沒有跑冒滴漏,降低了材料消耗和損耗
造價差異和對策——裝配整體式應優化設計,提高構件精度,使安裝簡便,可減少裝飾修補的費用,節約成本
5:施工速度
傳統現澆方式——現澆施工主體結構可做到3~5天一層,各專業不能和主體同時交叉施工,實際工期為7天左右一層,各層構件從下往上順序串聯式施工,主體封頂完成總工作量的50%左右
裝配整體式——構件提前發包,可做到各層的構件同時并聯式生產,在同一構件生產過程可集成多專業的技術同時完成,現場裝配式安裝施工上可做到1天一層,實際3~4天一層,主體封頂即完成總工作量的80%
造價差異和對策——如果預制率過低,工期仍由現澆部分決定(例如內澆外預制體系),拉長工期會造成重型吊裝設備閑置浪費而增加成本
6:施工措施
傳統現澆方式——滿堂模板、腳手架,外加到頂,不斷重復搭拆
裝配整體式——取消滿堂模板和腳手架,外腳手架只需要兩層
造價差異和對策——樓面、樓梯采用預制構件可節省內腳手和模板,外墻保溫裝飾在工廠一體完成,可節省外腳手架
7:管理費用
傳統現澆方式——分包較多,工期長導致管理成本高。
裝配整體式——多個分部分項工程在工廠里集成生產,分包較少,管理成本低。
造價差異和對策——能在廠里集成生產的盡量集成,減少分包可節約管理成本。
8:材料采購和運輸
傳統現澆方式——原材料分散采購和運輸,采購單價較高。
裝配整體式——原材料集中采購和運輸有價格優勢,但增加了二次運輸
造價差異和對策。由于存在二次運輸,應選擇項目就近的預制廠生產。
結論:從以上對比可以得出——
1、規模越大成本下降越明顯。(據遠大提供數據,建筑面積大于5萬平方時才有價格 優勢)
2、預制率越高、構件重復率越高,成本下降越明顯。
3、構件運輸越方便,二次運輸成本越低。
4、分段流水施工效率越高,施工周期越短。(合理組織施工程序及設計施工場地)
四:戰略合作和發展愿景
一直限值住宅產業化發展有兩個因素:
一個是完整的產業鏈,一個是成本。
產業鏈:沒有任何一個企業可以在完成征地 審批、設計、生產、運輸、管理、建造、銷售、服務等一條龍的事情后,還能賺到錢。萬科也不能。
成本:高昂的建造成本與狹窄的市場形成死循環。如果蘋果只推出1部Iphone,肯定沒人買得起。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了:
政府:“產業化住宅好,我們全力支持!”
產業化住宅生產方:“高成本低售價,與傳統建造方式無法形成競爭力和規模優勢~”
開發商:“成本優勢不明顯,萬一搞砸了可要賠上身家啊,還是保守建造吧~”
購房者:“管他什么方式,我只要價格更便宜!質量更好!”
設計院:“住宅產業化?市場不明朗,等等看吧~”
國內形勢分析:
1:人口紅利減少:
2012年是中國的劉易斯拐點。中國改革30年的飛速發展,離不開人口紅利帶來的巨大優勢。而隨著中國老齡化的到來,人工成本將向30年來的房價一樣穩步快速上升,這將成為工程建造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
2:一線房價穩步走高:
高企的房價為住宅產業化提供了合適的利潤空間。
3: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
低技術、勞動密集型的行業勢必會被逐漸 淘汰,綠色住宅無疑是未來政府推動的主流。
4:政策紅利:
北京等一線城市已經實行,建產業化住宅,獎勵3%建筑面積的規定。假如兩棟5萬平方米的公租房,就能給甲方帶來1500平方米的額外建筑面積。在寸土寸金的一線城市,沒有人能拒絕這個大紅包。
5:城市化要軟著陸:
30年的城市化大發展,為我們帶來豐碩的成果。但“城市vs農村”這種剪刀差式的發展已經到了盡頭,所以城鎮化是目前我們找到的唯一出路。而大量次城市的建設無疑將為產業化住宅提供大展身手的廣闊天地!
結語
住宅產業化,是地產行業醞釀已久的一場產業革命,也必將帶來地產行業的一次洗牌。
對設計院即是挑戰,更是機遇。
更綜合的技術要求、更高的設計費、全新的設計模式——這些,你都做好準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