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報道稱,《幽靈艦隊:一部關于下次世界大戰的小說》獲得了國防分析界異乎尋常的關注。這種關注完全有正當的理由。顯然受湯姆·克蘭西的經典作品《紅色風暴》的啟發,《幽靈艦隊》很好地解釋了俄羅斯和中國為何將在太平洋上與美國開戰。看小說的前半部感覺就像看一份小說化的未來趨勢報告:核恐怖主義、不斷增長的資源需求、金融危機和重大技術轉變相互作用、重新調整地緣政治格局。
這部小說情節異常緊張,在規模上的確是全球性的(有太空海盜),但比較起來,我感覺這部小說缺乏讓《紅色風暴》如此引人入勝的技術細節和軍事術語。此外,在美中太平洋戰爭中,韓國和駐在那里的2.8萬美軍從未被提及也很奇怪。這里失去了一次機會來探究一個處境特別困難的國家的軍事選擇。
美中之間核升級的情形也被輕描淡寫地搪塞過去了。在某一處,當中國彈道導彈雨點般落向一支美國海軍特遣隊時,一架美國海軍P-8海上巡邏機的副駕駛員問駕駛員,他覺得這些導彈攜帶核彈頭了嗎?駕駛員回答說:“沒有。如果是核彈,他們只會發射1枚。”嗯,也許吧。但如果中國認為美國海軍的防空設施只能應對1枚彈道導彈,那很可能不是。
搞不清導彈攜帶的是何種彈頭(核彈頭還是常規彈頭)的可能性越來越令人擔心,尤其是有跡象表明,戰術核彈頭可能卷土重來。然后,還有中國把戰略核彈道導彈部隊和常規導彈部隊混在一起的情況。
《幽靈艦隊》中吸引人的地方是對信息戰的描寫。現代戰爭嚴重依賴網絡化傳感器和定位系統,因此一旦這些網絡遭破壞,單個平臺對打擊完全“相連”的敵軍就相對無助了。信息戰是真正的全球化戰爭,涉及太空戰、網絡空間戰和戰術電子戰同時展開。顯然,小說中有關“幽靈艦隊”的內容說明,較老和較少聯網的綜合平臺可以免遭網絡攻擊和跟蹤。
辛格和科爾出色地讓這個故事和每個人都相關。我們正變得越來越依賴信息,在戰場空間也是如此,我們的軍事人員很可能對技術破除“戰爭迷霧”這一觀點變得越來越習以為常。當信息突然不再可靠和得不到時,作戰人員該如何反應?對于完全在信息時代長大的年青一代來說,這是一個特別緊迫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