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溫室大棚秋季番茄白粉虱發生較重情況下,用生物農藥阿維菌素+赤·吲乙·蕓薹(碧護)和苦參堿+碧護與生化復配制劑甲維鹽+碧護開展了防治設施秋番茄溫室白粉虱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每hm2用1.8%阿維菌素EC 375g+碧護600g、1.5%苦參堿SL 4 500mL+碧護 600g和生化復配制劑5.7%甲維鹽SG 450g+碧護600g,7d施藥1次,連續施用4次,藥后10、17、26、35d,防治效果在81%、83%、85%和81%以上,且藥后10d和17d甲維鹽+碧護與阿維菌素+碧護、阿維菌素+碧護與苦參堿+碧護差異不顯著,甲維鹽+碧護顯著高于苦參堿+碧護。
關鍵詞:番茄;溫室白粉虱;生物農藥;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 S436.412.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22-67-03
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是一種世界性害蟲,最早發現于南美洲,有幾種不同的種類,常見的是溫室白粉虱。該蟲1975年始發現于北京,現幾乎遍布全國,是溫室大棚內種植作物的重要害蟲,寄主范圍廣,已知寄主分屬114個科670種植物,中國已知70科270種。幾乎所有蔬菜均可受害,以瓜類蔬菜、茄果類蔬菜、豆類蔬菜及葉菜類蔬菜受害嚴重,還能危害花卉、果樹、藥材、牧草和煙草等,大發生年份露地蔬菜、花卉受害也較嚴重[1-7]。白粉虱不僅可引起煤污病,嚴重降低番茄的商品性,還是病毒病的主要傳播者。該蟲蟲體微小,繁殖力極強,在溫室內白粉虱1a可發生10余代,大約1個月完成1代,世代重疊發生[3]。成蟲、若蟲在葉片背面吸食植物汁液,使其葉片褪綠、變黃、萎蔫,甚至全株枯死。冬季溫室蔬菜上的白粉虱是春季塑料棚和露地蔬菜的蟲源[8-13]。近年來,設施蔬菜白粉虱發生危害程度逐年加重,被害率幾乎達到100%,產量損失達23%~30%,個別溫室幾近絕收,嚴重影響了蔬菜生產的產量和質量[14-15]。
南充市自2010年實施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以來,大棚番茄因多年連作,溫室白粉虱發生危害呈逐年加重趨勢,秋番茄已到白粉虱第10代左右,發生危害尤為嚴重,如溫室白粉虱防治不力,導致番茄病毒病發生和危害嚴重,致使產量損失50%以上,甚至絕收。因此,做好現代農業示范區設施秋番茄溫室白粉虱防治工作,減輕白粉虱發生危害程度,減少白粉虱傳播病毒病幾率、減少化學農藥用量、殘留和環境污染,確保番茄生產、農產品質量與貿易和農業生態環境安全[16],確保番茄達到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標準和南充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順利實施,具有重要作用。為此,筆者采用測報調查、隨機區組設計和統計分析等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方法,于2014年秋季在南充市順慶區搬罾鎮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錦繡田園溫室大棚進行了苦參堿、阿維菌素和甲維鹽防治設施秋番茄溫室白粉虱田間藥效試驗,以期為指導本地和全國設施秋番茄溫室白粉虱防治有效藥劑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作物及來源與防治對象 供試作物:番茄,品種為金棚2161(大番茄),西安金棚種苗有限公司生產;綠寶石(小番茄),北京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生產。防治對象:設施秋番茄溫室白粉虱。
1.2 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設在南充市順慶區搬罾鎮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錦繡田園鋼價智能溫室大棚,大棚面積0.67hm2,新基質栽培,基質缽長50cm,寬30cm,每缽兩頭各栽1株,缽與缽連排成行,行長20m,2行之間留走道40cm,缽與缽間不留間距。
1.3 供試藥劑及來源 1.5%苦參堿SL,成都新朝陽作物科學有限公司生產并提供;1.8%阿維菌素(藍銳)EC和5.7%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以下簡稱甲維鹽)SG,均為河北威遠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南充市龍宇農化有限公司經銷提供;0.136%赤·吲乙·蕓薹(碧護)WP(以下簡稱碧護),德國阿格福來農林環保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南充市龍宇農化有限公司經銷提供??鄥A和阿維菌素均為生物農藥,甲維鹽為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復配制劑。
1.4 試驗設計 試驗設4個處理:(1)1.5%苦參堿SL 4500mL/hm2+碧護WP600g/hm2;(2)1.8%阿維菌素EC 375g/hm2+碧護WP600g/hm2;(3)5.7%甲維鹽SG 450g/hm2(對照藥劑)+碧護WP600g/hm2;(4)清水對照(ck)。3次重復,隨機排列,小區面積100m2。為使受害番茄盡快恢復生長,各藥劑均加生長調節劑碧護。
1.5 試驗方法 試驗于2014年10月10日在上述試驗地設施秋番茄溫室白粉虱發生地進行,白粉虱蟲株率和蟲葉率均為100%,平均每葉活蟲數9頭,發生較重,系番茄初果期,各處理均用衛士靜電噴霧器對水900kg/hm2均勻噴霧番茄植株上下部防治第1次,10月17日、24日和31日進行第2次、第3次和第4次防治,同時對番茄病毒病進行了藥劑兼治試驗。
1.6 調查方法 施藥后10、17、26、35d(即11月10日、17日、26日和12月5日),在試驗各小區隨機選有代表性的3點取樣調查,每點標定調查5株,并在不驚動蟲子的情況下,仔細檢查葉子背面,記錄活蟲數,且是在早晨成蟲不大活動時調查葉子,從而計算出整個試驗的蟲口減退率和防治效果[17]。
1.7 氣象情況 試驗期間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日氣象資料見表1。溫室內溫度:藥后11月10日、17日26日和12月5日4次調查溫室內溫度和相對濕度分別為23℃、75%、21℃、73%、21℃、73%和19℃72%。
1.8 數據統計與分析 根據調查數據,采取常規統計、平均數、標準差、概率計算、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17-18]。計算公式如(1)~(2)所示: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的防治效果比較 生物農藥防治設施秋番茄溫室白粉虱結果(表2)表明,‘金棚2161’用甲維鹽(對照藥劑)+碧護效果最好,藥后10、17、26、35d蟲口減退率比阿維菌素+碧護、苦參堿+碧護和清水對照(ck)分別低7.4、11.1、106.2,6.2、12.4、130.9,3.6、6.1、156.7和1.2、4.9、169.1個百分點,防治效果比阿維菌素+碧護和苦參堿+碧護分別高6.5、9.8,4.4、8.7,2.1、3.5和0.6、2.4個百分點;阿維菌素+碧護和苦參堿+碧護藥后10、17、26、35d蟲口減退率比ck分別低98.8、95.1,124.7、118.5,153.1、150.6和167.9、164.2個百分點,防治效果分別為87.0%、83.7%,87.8%、83.5%,87.3%、85.9和83.4%、81.6%。‘綠寶石’品種亦是用甲維鹽(對照藥劑)+碧護效果最好,藥后10、17、26、35d蟲口減退率比阿維菌素+碧護、苦參堿+碧護和清水對照(ck)分別低6.2、9.9、104.9,6.1、12.3、129.6,3.8、7.5、154.4和2.5、6.2、166.7個百分點,防治效果比阿維菌素+碧護和苦參堿+碧護分別高5.5、8.8,4.4、8.8,2.2、4.4和1.3、3.1個百分點;阿維菌素+碧護和苦參堿+碧護藥后10、17、26、35d蟲口減退率比ck分別低98.7、95.0,123.5、117.3,150.6、146.9和164.2、160.5個百分點,防治效果分別為87.9%、84.6%,88.5%、84.1%,80.2%、76.5%和83.6%、81.8%。
2.2 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藥后10d和17d調查防治效果均是2個番茄品種用甲維鹽+碧護與阿維菌素+碧護、阿維菌素+碧護與苦參堿+碧護差異不顯著,甲維鹽+碧護顯著高于苦參堿+碧護;藥后26d和35d幾個藥劑處理防治效果差異不顯著。
2.3 安全性分析 各供試藥劑對番茄生長安全,不影響番茄的開花結果。
3 討論與結論
(1)10月中旬至11月氣溫偏高、陰雨寡照偏多、特別是棚室溫度23~19℃,相對濕度72%~75%,基本在設施秋番茄溫室白粉虱適宜溫度18~27℃[1-2]和濕度范圍,有利于溫室白粉虱的發生蔓延。生物農藥阿維菌素和苦參堿及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復配的甲維鹽,在溫室大棚秋季番茄2個品種溫室白粉虱發生較重情況下,從10月10日開始,每7d施藥1次,連續施用4次,對難治的溫室白粉虱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噴藥后蟲量顯著減少,因白粉虱傳毒引起的病毒病通過藥劑防治,皺葉變展葉,黃葉變綠葉,病癥明顯減輕,病毒失去浸染能力。藥后10、17、26、35d,防治效果分別達83.7%~93.5%、83.5%~92.9%、85.9%~90.6%和81.6%~84.9%。阿維菌素、苦參堿和甲維鹽分別加碧護均可用于番茄溫室白粉虱防治,持效期可達1個月以上,使溫室白粉虱的發生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
(2)本研究連續4次用生物農藥阿維菌素+碧護、苦參堿+碧護和甲維鹽+碧護防治設施秋番茄溫室白粉虱得到的藥后10、17d防治效果,與曲玲等[8]、劉海清等[10]、李蘭等[11]、何勇明等[13]、魏周玉[19]報道的結果一致,比宋瑞生等[9]、吐爾遜等[20]報道的阿維菌素和苦參堿防治效果高13.3~26.8個百分點,比吐爾遜等[20]報道的阿維菌素防治效果高4.1~27.6個百分點,持效期長達35d以上,比前述報道長15~25d,可能與施藥次數比前述報道多3次有關,亦可能與添加了碧護(生長調節劑)有關,還可能與藥劑質量有關,也可能與同時兼治的病毒病有關。由此認為,要想有效控制溫室白粉虱的發生危害,最好連續施藥4次,并添加恢復生長的調節劑,以促進植株迅速恢復生長,增強抗逆能力。
(3)本研究僅1a試驗,防治效果是否真的比宋瑞生和吐爾遜等報道的高,持效期是否比前述報道的長,是否與施藥次數、添加生長調節劑、藥劑質量和兼治病毒病有關,以及阿維菌素、苦參堿和甲維鹽防治適宜劑量尚未研究,這些問題都有待進一步研究。
(4)本研究得到的每hm2用生物農藥1.8%阿維菌素EC 375g+碧護WP600g、1.5%苦參堿SL 4500mL+碧護WP600g和生化復配制劑5.7%甲維鹽SG 450g(對照藥劑)+碧護WP600g,在苗期-初果期白粉虱發生初期,每7d施藥1次,連續施用4次,可以保證35d以上不再施藥,有利于減少結果期施藥,減少農藥對番茄果子的污染,促進番茄達到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產品標準。因此,這3種藥劑+碧護,不僅可以作為防治白粉虱的理想藥劑,而且可以作為現代農業示范區、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的理想藥劑,確?,F代農業、綠色農業、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石明旺.棚室蔬菜病蟲害防治新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3.
[2]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中國農作物病蟲害(第二版)上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
[3]呂佩珂,李明遠,吳鉅文,等.中國蔬菜病蟲原色圖譜(第三版·無公害)[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4]全國植物保護總站.植物醫生手冊[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313-314.
[5]董偉,張立平.蔬菜病蟲害診斷與防治彩色圖譜(修訂版)[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6]劉慧蓮.不同藥劑對設施蔬菜溫室白粉虱防治藥效試驗[J].北方園藝,2011(24):165-166.
[7]萬秀娟,胡京昂,李自娟,等.溫室番茄白粉虱的生態防治[J].長江蔬菜,2014(3):56-57.
[8]曲玲,李程,侯玉霞,等.苦參素防治溫室白粉虱的藥效試驗[J].長江蔬菜,2006(6):44-45.
[9]宋瑞生,管翠霞,侯奎華.幾種生物藥劑對設施蔬菜溫室白粉虱防治藥效試驗[J].河北農業科技,2011(5):52.
[10]劉海清,龐占軍,關麗娥.25%吡蚜酮WP防治白粉虱的藥效試驗[J].北方園藝,2010(18):186-187.
[11]李蘭,張戰利,張渭薇,等.0.6%印楝素乳油防治溫室白粉虱藥效試驗[J].陜西農業科學,2014,60(4):32-33.
[12]徐麗萍,王惠霞.溫室白粉虱的發生規律及其防治[J].青??萍?,2006(4):13-14.
[13]何勇明,陸文科,陸洪元.四種農藥防治溫室白粉虱的藥效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2,51(6):1131-1132.
[14]常虹,岳學友.豫東地區溫室白粉虱發生規律的研究[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6(5):83-85.
[15]宋瑞生,王敏良.冀東地區設施蔬菜溫室白粉虱無公害綜合防治[J].農業科技通訊,2010(7):223-224.
[16]夏敬源.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的發展與展望[J].中國植保導刊,2010,30(1):5-9.
[1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 17980.16—2000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殺蟲劑防治溫室白粉虱[S].http://www.doc88.com/p-9913954126118.html.
[18]馬育華.試驗統計[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5
[19]魏周玉,李錦龍,陶樹春,等.6種生物藥劑防治白粉虱試驗初報[J].甘肅農業科技,2006(5):22-23.
[20]吐爾遜,吳靜,郭文超,等.不同藥劑防治設施蔬菜主要害蟲溫室白粉虱的防效[J].新疆農業科學,2011,48(2):356-359.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