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該文在分析了湖南農業職業教育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優勢、主要存在問題及湖南現代農業人才需求的基礎上,提出了“三業聯動”人才培養模式推進湖南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的對策建議,即堅定服務“三農”辦學定位,明確培養目標;以專業促產業;以產業促就業;以就業促專業。
關鍵詞:農業職業教育;涉農專業;“三業聯動”;湖南
中圖分類號 G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22-01-03
構建“專業—產業(企業)—職業”“三業聯動”人才培養模式旨在以專業促產業,以產業促就業,以就業促專業,充分體現職業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和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成才需要,完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教學標準體系,健全教學質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以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為核心,加強思想道德、人文素養教育和技術技能培養,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1]的總目標。隨著“四化兩型”戰略的不斷推進,湖南農業職業教育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湖南農職院校應緊緊依托行業企業,三業聯動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專業設置與農業產業升級相適應,完善職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提升其服務湖南農業現代化的能力[2]。
1 湖南農業職業教育現狀
1.1 優勢
1.1.1 農業職業院校大多具有較長的辦學歷史和明顯的農業辦學優勢或特色 如農業類在校生最多的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是由1952年成立的長沙農業學校和1958年成立的湖南省農業機械化學校合并升格而來的,長沙農業學校的辦學淵源可以追朔到1903年成立的湖南私立修業學堂,1920年成為湖南省修業農業學校。如此久遠的農業辦學歷史,積累的農業職業教育優勢當然突出。學院占地面積1 333.33hm2,分“兩區一場”,即東湖校區、馬坡嶺校區、產學研示范場,目前在招涉農專業主要有:畜牧獸醫、園藝技術、種子生產與經營、園林技術、綠色食品生產與檢驗、生物技術及應用、寵物護理與美容、水產養殖技術、觀光農業、動物防疫與檢疫、飼料與動物營養,其中的畜牧獸醫專業是教育部教改試點專業、湖南省職業教育特色專業,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是國家發改委重點支持專業、湖南省職業教育示范性特色專業,園藝技術專業是湖南省省級教學改革示范專業、省級精品專業、職業教育特色專業,園林技術專業是省級精品專業、省發改委重點立項支持專業。學院現有全國農業職業教育教學名師4名、湖南省新世紀121人才工程人選3名、省級專業帶頭人8名,省級優秀教學團隊4個。主持省級以上各類課題214項,獲省級以上教學成果獎39項,省科技進步獎6項,全國農業豐收獎2項,專利55項。學院有中央財政支持建設基地1個,省級重點實訓(教師培訓)基地5個。擁有“全國職業院校師資培訓基地”、“農業部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基地”、“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湖南培訓基地”、“湖南省現代農業技術培訓中心”、“芙蓉區大學生創業輔導培訓基地”等培訓平臺。
1.1.2 農業職業教育師資力量強 從事農業職業教育的不少教師具有長期服務“三農”的從業經歷,他們有的就是從農藝師、園藝師、畜牧獸醫師轉變成了教授,學識水平大有提高,多年的實踐經驗,使得他們成了農業職業教育的主力軍。
1.1.3 社會資源豐富 農業職業院校由于辦學歷史較長,培養學生較多,目前從事農業管理、農業生產服務的人員大多是這類學校的畢業生,這些豐富的社會資源也成了農業職業教育得以發展的動力。
1.2 存在問題
1.2.1 農業職業教育吸引力不強 據統計,湖南現有68所高等職業學院,其中開辦涉農專業的只有11所,平均每個學校的涉農專業約占學校招生專業總數的15%,非農專業與涉農專業的比例接近7∶1。目前全省農業職業教育在校生規模最大的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非農專業與涉農專業的比例也只接近4∶1,涉農專業學生約占總數的16%。湖南是農業大省,農業生產、服務人員需求量較大,而目前的農業職業教育規模難以滿足湖南農業現代化的人才需求。
1.2.2 教學質量明顯降低 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給原本教學設施設備較為落后、在校生較少的農業高職院校帶來諸如生源質量明顯下降、學生缺乏對農業類專業興趣等方面問題。許多農業職業院校為了學校的生存和發展,加大了對非農專業的投入,致使農業職業教育教學資源不能滿足教學需要,教學質量明顯降低,嚴重影響到農業職業院校為社會培養合格農業技術人才的使命。部分農職院校為降低教學成本,減少教學安排,壓縮課程教學(特別是實訓課程)時間,導致教學質量“縮水”,直接制約了涉農專業的發展。
1.2.3 生源不足 雖然國家近年來十分重視農業,對農業職業教育的扶持力度也逐漸加大,但接受農業職業教育的人數仍不足。這方面原因有很多,其中招生政策沒有向農業職業教育傾斜是主要的因素,特別是單招學生選擇專業越來越多,農業職業教育生源不足只會日益嚴重。
2 湖南農業現代化人才需求
湖南省“十二五”農業發展規劃中提出,到2015年,湖南農業科技人才增加到7萬人左右,農村實用人才達到300萬人;到2020年,農業科技人才增加到10萬人,農村實用人才達到500萬人[3]。而據統計,湖南現有農業科技人才,包括科技示范帶頭人、創業能手、種養能手、農機能手、農技推廣人員等約36.7萬,占全省人才總量的12.9%,農村勞動力人口中農業科技人才比例僅為0.97%[4],要達到湖南省“十二五”農業發展規劃目標,湖南農業職業教育任重道遠。
按湖南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2015-2020年新增農村實用人才41萬,主要是科技示范帶頭人、種養能手、創業能手、農機能手、農村經紀人、合作組織領辦人等[5]。這41萬實用人才,即使只10%來自新進畢業學生,按未來有學歷人才比例中專∶大專∶本科以上為5∶3∶2的要求,需要新增中專學歷人員2.05萬人,大專學歷人員1.23萬人,本科以上學歷人員0.82萬人左右。據調查統計,2011-2014年湖南省內涉農專業招生情況,離湖南農業現代化的人才需求差距很大(表1)。
3 推進湖南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堅定服務“三農”定位,明確培養目標 人才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的總方向,是開展職業教育教學的基本依據,必須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相適應,與專業服務的經濟領域及就業崗位的知識、技能、素養需求相適應[6]。因此,湖南農職院校應堅定為“三農”服務的辦學定位,端正心態面對生源困難、經費短缺的局面,積極尋求政府、政策支持,面向現代農業培養人才。學院在制定涉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應準確設計“三業聯動”人才培養模式,以課程、教學環節作支撐,以必要的制度、管理、考核評價等作保障;并深入農業一線,開展專業調研,深度把握、分析湖南現代農業進程中對農業技能人才的需求,特別是人才數量、培養規格及其對應的知識、能力和素養,在行業企業專家參與下確定涉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保證從人才培養源頭上滿足湖南現代農業的需求。
湖南省教育廳和省農委,應在準確把握湖南省中長期發展和湖南省農業發展人才需求信息基礎上,做好湖南農業職業教育規劃,加強農業職業教育區域分類指導、服務定位和辦學特色的引導,加大對涉農專業基礎設施和重點建設項目的投入,建立健全并不斷完善的專業預警機制與停辦機制,優化、調整專業布局,使專業設置特色鮮明、分工合理,避免同質化、低層次競爭等問題的出現,提高職業教育辦學效益;地方政府應加大對農職院校的支持力度,使之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更多更好的技術技能人才。
3.2 以專業促產業 專業的活力在于對產業發展的貢獻力,特別是對區域支柱產業人才需求的滿足程度。湖南農職院校要發揮自身優勢,緊貼市場、緊貼產業、緊貼職業設置和調整專業,參照《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重點設置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鼓勵類產業相適應的專業,減少或取消設置與限制類、淘汰類產業相關的專業。要注重傳統產業相關專業的改革和建設,服務傳統產業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發展[1]。要圍繞“互聯網+”行動、《中國制造2025》等要求,滿足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發展的實際需要,積極規劃、建設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相關專業,力求盲目建設、重復建設。同時,加大對辦學歷史較長、設施設備陳舊的傳統涉農專業,如畜牧獸醫、種子生產與經營、農業生產技術等的改造力度,保證專業建設水平跨上新臺階,帶動湖南農業產業穩步發展,提升辦學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3.3 以產業促就業 接受農業職業教育的學生遠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要,但農職畢業生就業質量不盡如人意,這些一直是湖南農業職業教育關注的問題。如何加快產業發展,為促進就業、創業帶動就業創造根本條件和宏觀環境,應是政府持續關注的重點。近年來,一種新興的農業產業形式和經營方式——創意農業,在中國得到了較快發展,許多地方競相“挖”創意、上項目,希望吸引游客,提升農業產值。湖南是全國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較早的省份,也是發展得比較好的省份。湖南省“十二五”農業發展規劃中提出,重點打造長株潭、湘中南、環洞庭湖、大湘西等四大湖湘休閑農業板塊,到2015年,全省打造20個休閑農業示范(區)縣、100個休閑農業示范鄉鎮、200個休閑農業示范村(園區)、200個精品主題休閑農莊、5 000個休閑農業特色農戶(農家樂農戶),形成年產值過300億元的新型農業產業,帶動50萬人直接就業、100萬戶農戶增收。休閑農業無疑是湖南農業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湖南農業職業教育應把握好這一發展趨勢,在休閑農業特色教育上花力氣,培養出適銷對路的學生。另外,以剛性的制度保障就業也是必要的,應積極完善就業政策,打破城鄉就業分割格局,建立以勞動力市場、就業培訓、就業援助、服務到人頭、目標責任考核為主要內容的湖南農業職業教育就業工作體系,保證就業政策惠及全體職業教育學生。
3.4 以就業促專業 就業率高低、就業質量好壞是評價學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指標,也是學校專業建設成功與否的直接體現。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高、起薪點高、工作環境好的專業,通過各種媒體向社會傳遞信息,吸引大量學生競相報考,舉辦這類專業的院校可以優中選優錄取到優質生源,從而為今后把專業辦得更好、更強打下了良好基礎。以就業促專業的主要目標是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專業建設機制。要想畢業生有市場,就必須培養出社會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首先,湖南農職院校應深入農業行業和企業,廣泛開展行業企業人才需求調研,了解行業企業人才需求培養規格,特別是企業對學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要求,以便在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充分考慮到企業的現實需求,培養出企業用得上的專門人才。其次,雖說“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為”,但農業是艱苦行業,需要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湖南農職院校在教給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要加強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人文素養教育,使培養出來的學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再次,建立用人單位主導的學生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當前職業教育主要是由政府、專家、職業院校自身等作為評價主體,行業企業需求很難得到充分理解和滿足。其實,接受職業教育的畢業生,主要就業渠道是企業,只有企業才是真正知道他們需要什么樣的人,因此,由用人單位來評價學生培養質量是最合適的和有效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Z].http://www.jxvc.jx.cn/s/23/t/1/6a/d2/info27346.htm.
[2]朱巽,單武雄,劉鶴翔,姚季倫.湖南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高職教育思考[J].湖南農業科學,2013(6).
[3]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十二五”農業發展規劃[Z].http://www.hnfgw.gov.cn/site/ZXGH/28648.html.
[4]伍茂戎,黃杜娟.湖南省農業科技人才管理信息平臺開發的思考[J].農業網絡信息,2012(10).
[5]姚季倫,謝淑芳,李妙.湖南省高職涉農專業結構調整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14(6).
[6]周星三.淺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規格及其應該注意的問題[J].科技信息,2007(22).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