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該文介紹了自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發展家庭農場以來,宣州區家庭農場發展現狀及存在困難,并對宣州區家庭農場下一步發展提出對策建議。主要包括:加快土地適度規模流轉,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加大農業保險支持力度,落實用地優惠政策,加強專業知識培訓與技術指導。
關鍵詞:家庭農場;發展現狀;存在困難;對策建議;宣州區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22-09-02
自2013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發展家庭農場以來,宣州區堅持以農民為主體,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大力發展家庭農場。截至2015年10月,全區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家庭農場416家,其中區級示范家庭農場67家、市級示范家庭農場28家、省級示范家庭農場3家,經營產業覆蓋糧油、蔬菜、畜禽養殖、水產、苗木等主導產業。家庭農場逐步成為該區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在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
1 發展現狀及成效
1.1 適度規模經營成效明顯 宣州區416家家庭農場中,糧油蔬菜種植類284家、畜禽養殖類64家、水產養殖類22家、林業類34家、其他類12家。一是經營規模適度。284家糧油蔬菜種植家庭農場中,6.67~13.33hm2家庭農場125家,占44%;13.33~33.33hm2家庭農場120家,占42%;33.33~66.67hm2家庭農場33家,占12%;66.67hm2以上家庭農場6家,占2%。32家家禽養殖家庭農場中,年出欄8~10萬只家庭農場9家,占28%;年出欄10~12萬只家庭農場15家,占47%;年出欄12~15萬只家庭農場6家,占19%,年出欄15萬只以上家庭農場2家,占6%。二是用工規模適度。全區416家家庭農場中,家庭成員勞動力1 132人,常年雇傭工人1 465人,常年雇傭勞動力與家庭成員勞動力之比為1.3∶1。三是規模經營效益較好。2014年,該區家庭農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 510元,是其他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倍。
1.2 集約化程度高 鼓勵家庭農場建設標準化、規模化的生產基地,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提高家庭農場生產集約化程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目前,全區家庭農場中建立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農產品生產基地213個,其中:糧食類139個、蔬菜類15個、茶葉類7個、畜牧類35個、水產類5個、林業類12個。擁有國家級蔬菜標準園家庭農場1家,市級蔬菜標準園家庭農場8家,市級茶葉標準園家庭農場2家,市級標準化養殖小區家庭農場5家。
1.3 市場化程度高 宣州區發展家庭農場重視市場化運作,通過注冊商標、申請“三品一標”認證等方式,提高產品質量,提升產品知名度,拓寬產品銷售市場。全區家庭農場注冊商標81個,創建“三品一標”農產品品牌8個。如宣城市鄉菇娘食用菌種植家庭農場,注冊“鄉菇娘”品牌,產品成功打入市區大型超市,實現訂單化生產,銷售穩定。
1.4 社會化程度高 宣州區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農業龍頭企業生產基地創辦家庭農場,支持家庭農場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農業龍頭企業,促進了家庭農場與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的有機合作。目前全區采取雙向合作建設的家庭農場、合作社占35%以上。如宣城市木子禽業合作社內即有15戶社員注冊成立了家庭農場,合作社以優惠價格為家庭農場提供技術、信息服務等,家庭農場按照標準生產,成雞再由合作社以高于市場價格收購,實現了家庭農場與合作社的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又如宣城市新科養豬專業合作社,引導社員注冊成立家庭農場,組建生豬養殖產業聯合體,實現了生產要素的有效連接,有效降低了社員養殖風險。
2 存在困難與不足
2.1 農業生產高成本、高風險,比較效益低 一方面,近年來,種子、農藥等農業生產要素價格不斷上漲,加上人工費、農機具、油品等價格上漲,家庭農場生產經營成本逐年增加。而農產品價格受市場影響波動頻繁,對家庭農場從業者積極性造成影響。另一方面,家庭農場在實行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經營的同時,也積聚了生產風險,目前市場上農業保險險種單一、費用較高,家庭農場抗風險能力弱,經營收益缺乏保障。
2.2 家庭農場流轉土地存在不確定因素 一些農戶對土地流轉存在惜租心理,導致一些農場流轉來的土地不集中,有的租期短、變數大,農場主不敢投入,增加了生產和管理成本,制約了農場擴大經營規模。同時,土地流轉價格上漲較快,土地流轉不夠規范,易產生合同糾紛,影響了農場的正常生產秩序和農場主的生產積極性。
2.3 家庭農場融資難 家庭農場在經營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較集中,資金需求較大,多數農場實力不強,加上固定資產不多,大部分投入形成的基礎設施、倉儲、農業機械等無法辦理產權證明,在金融部門融資難。
2.4 家庭農場基礎設施不完善 一是多數家庭農場的道路、水利、供電等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二是家庭農場的管理用房、儲藏用房、設備用房等附屬設施用地審批難,限制了家庭農場的發展。
2.5 人才匱乏制約發展 家庭農場經營者多為種養殖大戶轉型而來,文化素質偏低,對家庭農場的管理較粗糙,產品市場化營銷意識不強,產品沒有向精深加工有效延伸。
3 對策建議
3.1 加快土地適度規模流轉 在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的前提下,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出租、轉包、互換等多種形式,推進承包土地向家庭農場規范流轉,引導有資金、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村人才流轉土地,逐步建立土地向規模、向“能人”集中的激勵機制。
3.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圍繞家庭農場發展面臨的瓶頸問題,在農業補貼、資金獎補、項目建設等方面加強扶持,提高其自身實力和發展活力。二是落實用地優惠扶持政策。對家庭農場的農產品生產基地、種養基地、農機示范推廣用地和設施農業用地,在不修建永久性建筑物的前提下,可視作農業生產用地。對家庭農場興辦加工企業所需的非農建設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前提下,應優先安排用地計劃。三是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對家庭農場生產、銷售農產品,在納稅上給予減征或免征。
3.3 加大融資與保險支持力度 一是建議金融部門優化服務,開展家庭農場信用等級評定,探索家庭農場以大型農用設施、畜禽產品、水域灘涂、蔬菜大棚等抵押貸款。對資信情況良好、資金周轉量大的家庭農場發放信用貸款。簡化信貸手續,給予利率優惠,提供優質服務。二是建議大力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擴大農業保險范圍,增加保險險種,提高農業保險服務水平,保障家庭農場健康穩定發展。
3.4 提高家庭農場主素質 加強專業知識培訓與技術指導,提升家庭農場主綜合素質。根據家庭農場類型,通過舉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家庭農場主培訓班,提高家庭農場經營者的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水平,逐步培育一支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現代農場主。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