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以產自寧夏海原、內蒙古托縣、甘肅玉門、德國共4個地區的茴香(Foeniculum Vulgare)為材料在寧夏銀川栽培,通過定期測定植株株高、最大葉長、最大葉寬、最大葉的小葉對數、全株干重,以及小花數、主花序徑、小花序徑、小花徑等指標,對其生長習性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表明,內蒙古托縣和德國地區茴香的株高、全株鮮、干重等指標顯著高于其他2個地區;開花最早的是寧夏海原地區的茴香,其次是甘肅玉門和內蒙古托縣,德國茴香在調查期近8個月內并未開花。
關鍵詞:茴香;不同地區;生長習性
中圖分類號 S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22-32-04
Abstract:Taking fennel seeds from Haiyuan in Ningxia, Tuoketuo county in Inner Mongolia, Yumen in Gansu and German as materi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ir growth habits were carried out through a regular determinations of the plant height, maximum leaf length and leaf width, frondlet logarithm of maximum leaf, whole plant dry weight, and the record of of floret number, the main inflorescence diameter, the small inflorescence diameter, florets diameter et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lant height, whole plant dry weight and other growth index of fennel from Tuoketuo county in Inner Mongolia and the German reg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two regions; the earliest flowering were the fennel of Haiyuan in Ningxia, followed by Yumen in Gansu and Tuoketuo county in Inner Mongolia, fennel from Germany did not blossom in the survey period nearly 8 months.
Key words:Fennel;Different regions;Growth habits
茴香(Foeniculum vulgare)又名香絲菜,為傘形科茴香屬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于地中海地區,其因適應性極強而被溫熱帶地區廣泛引種,現世界各地均有分布。茴香在我國已有1 000a以上的栽培歷史[1],從北到南大部分省(區)均有栽培,主要分布在西北、華北、及東北地區,廣東地區尚未見栽培報道[2],主產地為內蒙古、山西、寧夏、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陜西、山東等地也有栽培[3-7]。茴香雖然在我國各地區均有栽培,但以在氣候涼爽的地區生長較好、結果率高,適宜在沙壤和輕沙壤土上種植,如在北方山區、丘陵地區,病蟲害少、結果率高[8]。
茴香是一種多用途的芳香植物,其葉和種子均具有特殊的香味,嫩葉常作為蔬菜食用,種子具有溫腎暖肝、行氣止痛之功效,被用作藥材、調味品和香料,并且其具有耐干旱耐瘠薄,耐鹽堿,喜通風,產量高,經濟效益好等優點。寧夏茴香主要分布在海原一帶,有悠久的種植歷史,近幾年來當地茴香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優越的自然條件,逐漸形成了具有獨特區域優勢的農產品[9-10]。但由于寧夏栽培的茴香品種單一,生產上多采用自種繁殖的方式采種,造成種性退化。為此,本研究通過對不同地區茴香生長習性的比較研究,篩選適宜于寧夏栽培的茴香材料,為茴香的引種及品種選育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及來源 供試茴香均來源于寧夏大學農學院蔬菜課題組收集的材料,分別產自寧夏海原、內蒙古托縣、甘肅玉門及德國。
1.2 試驗方法
1.2.1 茴香種子的處理及栽培 采用課題組前期篩選的茴香種子消毒與催芽方法進行播種前處理[10]。待催芽4~5d,種子發芽率達到80%左右,進行播種。于寧夏大學農科實訓基地的玻璃溫室內采用基質盆栽法(苗缽直徑為15cm),每個地區的材料種2盆,每盆20株,重復3次。于6葉時移至直徑為30cm的大花盆,采用基質和土混合栽植,并施肥[11]。
1.2.2 取樣與測定方法 (1)生長指標測定:待各地區茴香3葉1心時,每周取樣一次測定生長指標。具體方法為:每個地區的茴香隨機取樣10株,分別測定其株高、最大葉長、最大葉寬、小葉對數和全株干重,然后計算其平均數。干重是將樣品在105℃殺青5min后,再在80℃烘至恒重后測定[12]。(2)開花特征測定:記錄各地區茴香的始花期和盛花期,用游標卡尺測量其主花序徑、小花序徑、小花徑,記錄小花數等。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地區茴香苗期生長特性比較
2.1.1 不同地區茴香株高比較 由圖1可知,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有地區的株高均呈現上升的趨勢,出苗后4周,內蒙古托縣地區茴香的株高顯著低于德國和寧夏海原;出苗后第5周,4個地區茴香的株高均無顯著性差異;出苗后第6周,德國、內蒙古托縣、甘肅玉門地區茴香的株高顯著高于寧夏海原;苗后10周,內蒙古托縣與德國的茴香株高無顯著差異,寧夏海原和甘肅玉門的茴香株高無顯著差異,前兩者的株高極顯著高于后兩者。整個植株生長期間各地區茴香平均株高由高到低依次是德國(32.46cm)、內蒙古托縣(31.14cm)、甘肅玉門(29.37cm)、寧夏海原(27.69cm)。
2.1.2 不同地區茴香最大葉長比較 由圖2可知,出苗后第4周,內蒙古托縣地區茴香的最大葉長顯著低于寧夏海原、德國和甘肅玉門;出苗后第5、6周,4個地區茴香的最大葉長均無顯著性差異;出苗后第7周,內蒙古托縣地區茴香的最大葉長著高于其他3個地區;出苗后第8周,甘肅玉門地區茴香的最大葉長極顯著低于其他3個地區;出苗后第10周,內蒙古托縣地區茴香的最大葉長最大,為14.08cm,與德國地區茴香的最大葉長無顯著性差異,甘肅玉門地區茴香的最大葉長最小,為10.50cm,與寧夏海原地區茴香的最大葉長無顯著性差異,前兩者的最大葉長極顯著高于后兩者。整個植株生長期間各地區茴香平均最大葉長由高到低依次是內蒙古托縣(10.81cm)、德國(10.46cm)、寧夏海原(10.08cm)、甘肅玉門(9.47cm)。
2.1.3 不同地區茴香最大葉寬比較 由圖3可知,出苗后第4周,德國地區茴香的最大葉寬極顯著高于甘肅玉門地區;出苗后第5、6、7、8周,4個地區茴香的最大葉寬均無顯著性差異;出苗后第9周,內蒙古托縣和寧夏海原地區茴香的最大葉寬極顯著高于甘肅玉門;出苗后第10周,甘肅玉門地區茴香的最大葉寬極顯著低于其他3個地區,內蒙古托縣地區茴香的最大葉寬顯著高于寧夏海原和德國。整個植株生長期間各地區茴香平均最大葉寬由高到低依次是內蒙古托縣(7.72cm)、寧夏海原(7.51cm)、德國(7.16cm)、甘肅玉門(6.79cm)。
2.1.4 不同地區茴香小葉對數比較 由圖4可知,出苗后的4、5、6、7周,各地區茴香的最大葉的小葉對數均無顯著性差異;出苗后第8周,德國地區和寧夏海原地區茴香的最大葉小葉對數顯著高于甘肅玉門;出苗后第9周,內蒙古托縣地區茴香的最大葉小葉對數極顯著高于甘肅玉門;出苗后第10周,德國、內蒙古托縣、寧夏海原地區茴香之間的的最大葉小葉對數無顯著性差異,并且寧夏海原地區茴香的最大葉小葉對數極顯著高于甘肅玉門。整個植株生長期間各地區茴香平均最大葉小葉對數由高到低依次是內蒙古托縣(8.73)、德國(8.57)、寧夏海原(8.57)、甘肅玉門(8.30)。
2.1.5 不同地區茴香全株干重比較 由圖5可知,出苗后第4周,寧夏海原地區茴香的全株干重最大,為0.17g,顯著高于內蒙古托縣,極顯著高于甘肅玉門;出苗后5、6、7周,4個地區茴香間的全株干重均無顯著性差異;出苗8周后,4個地區茴香的干物質積累量均呈快速上升趨勢,在出苗后第8、9周,內蒙古托縣地區茴香的全株干重顯著高于其他3個地區;在第10周時,蒙古托縣地區茴香的全株干重為1.08g,極顯著高于其他3個地區。整個植株生長期間各地區茴香平均全株干重由高到低依次是內蒙古托縣(0.53g)、德國(0.45g)、甘肅玉門(0.41g)、寧夏海原(0.37g)。
2.2 不同地區茴香開花習性的比較
2.2.1 不同地區茴香花期的比較 由表1可知,經過整個生長期的觀測,幾個地區茴香間的成熟期明顯不同,其中寧夏海原地區開花最早,始花期是出苗后142d,此時其他地區茴香還在進行營養生長,出苗后156d達到盛花期,即80%的花已經開放。甘肅玉門地區茴香的始花期為出苗后152d,出苗后164d達到盛花期。內蒙古托縣地區茴香的始花期是出苗后159d,出苗后172d達到盛花期。德國茴香在近8個月的調查期內未開花。
2.2.2 不同地區茴香開花性狀的比較 由表2可知,3個地區茴香的主花序徑、花序數、小花徑均無無顯著性差異;內蒙古托縣與寧夏海原地區茴香的小花序徑分別為2.19mm、2.18mm,極顯著高于甘肅玉門;內蒙古托縣地區茴香的小花數顯著高于寧夏海原和甘肅玉門。
3 討論
本研究對寧夏海原主栽的茴香與內蒙古托縣、甘肅玉門和德國地區茴香的生長特性進行了分析與對比,揭示了這3個地區茴香引種利用的價值。試驗結果表明,不同地區茴香的生長特性有較大差異,有的地區茴香在生長前期生長快,生長優勢明顯,但在生長中后期生長慢,表現不良。如在生長前期,寧夏海原地區茴香的株高、最大葉長、最大葉寬、全株鮮重等指標的生長量大,生長優勢明顯,但在后期生長量小,表現不良。
植株生長高度是描述植物生長狀況,反映其產量高低較為理想的一個特征量,植株高度既是衡量其生長發育狀況的重要指標[13-14]。本試驗結果表明,德國和內蒙古托縣地區茴香的植株高度顯著高于寧夏海原和甘肅玉門,說明前2個地區茴香的生長狀況、產量良好。
各地應根據當地氣候環境及生產用途進行引種,若作為蔬菜栽培,則在環境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以生產量和營養價值高的茴香作為主要選擇對象;若收獲果實用于提取精油,還需要考慮精油成分及含量[2]。在幾個供試材料中,4個地區的茴香各有優勢,如德國和內蒙古托縣地區茴香的生長量大,包括株高、最大葉長、最大葉寬和全株鮮重等,干物質積累量多,且開花較晚,因此這2個地區的茴香適合菜用。由于本試驗采用溫室盆栽法而未涉及田間試驗,不能直接反映各地區茴香對寧夏地區的氣候與地力的適應性,對于各地區茴香的引種只起到初步的指導作用,還應作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4 結論
(1)內蒙古托縣和德國地區茴香的株高、最大葉長、最大葉寬、最大葉小葉對數、全株干重等綜合生長指標高于寧夏海原和甘肅玉門。
(2)只有3個地區的茴香開花,花期由早到晚依次是寧夏海原、甘肅玉門、內蒙古托縣,德國地區的茴香在近8個月的調查期內未開花;3個地區茴香的主花序徑、花序數、小花徑均無無顯著性差異;內蒙古托縣和寧夏海原地區茴香的小花序徑極顯著高于甘肅玉門;內蒙古托縣地區茴香的小花數顯著高于寧夏海原和甘肅玉門。
參考文獻
[1]張紅,王明友.茴香種子發芽特性的初步研究[J].北方園藝,2011(19):38-39.
[2]何金銘,肖艷輝,王羽梅,等.不同茴香品種植株形態及營養成分分析[J].中國蔬菜,2008(8):18-20.
[3]高方勝,王朋友.單茬茴香新品種德豐的選育[J].長江蔬菜,2011,22:21-22.
[4]任安祥,王羽梅.復合鹽處理對茴香發芽及幼苗生長的影響[J].韶關學院學報,2007,28(3):103-106.
[5]劉菊生,黃德華.小茴香的耐鹽性及耐鹽品種的選擇[J].中藥材科技,1982(4):7-9,17.
[6]李述成.海原縣小茴香產業發展現狀及制約因素分析[J].寧夏農林科技,2007(6):43-45.
[7]雷茜,張欣,貝盞臨.寧夏海原小茴香細胞學特性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1(17):106-108.
[8]王曉敏,李軍,高艷明,等.茴香的研究進展[J].河北農業科學,2013,17(5):37-40.
[9]朱勁松.小茴香不同生育期噴硼試驗初報[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1(21):13-15.
[10]王曉敏,劉娜,李軍,等.茴香種子發芽特性研究[J].北方園藝,2013(21):1-4.
[11]張軍,朱勇.茴香配方施肥校正試驗初報[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2(17):7-37.
[12]任安祥,王羽梅.不同茴香地區生長習性的比較研究[J].韶關學院學報,2007,28(12):66-69.
[13]馬永平.7個苜蓿地區在西峰區生長特性的比較研究[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4,30(7):183-185.
[14]趙洪志.探析辣椒的生長習性[J].農業與技術,2015,35(05):106,123.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