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測定銅仁市礦區周邊土壤汞含量,本研究對銅仁市萬山300噸汞礦區、萬山四坑汞礦區、云場坪汞礦區、路臘村汞礦區周邊農田土樣進行科學采集,采用濃硫酸、濃硝酸和高錳酸鉀水浴加熱消解土壤的方法和原子熒光光度計測溶液中總汞含量的技術,對該區域農田土壤的汞含量進行測定。研究結果表明:4個礦區0~1 500m范圍內,汞含量嚴重超過國家標準。其中礦山周邊500~1 000m范圍內的土壤汞含量分別為:85.400 5mg/kg、37.143mg/kg、48.775 7mg/kg、22.293 3mg/kg,也高于國家一級標準自然背景值0.15mg/kg。
關鍵詞:汞污染;土壤;總汞;銅仁礦區
中圖分類號 X8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22-82-02
汞(Hg)是一種對人體有較高毒性的重金屬元素[1]。甲基汞污染引起的水俁病,曾經給人們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人們對汞污染的高度關注,如今對有關汞污染的研究也逐漸增加。近年來,隨著我國環境的不斷惡化以及人們對汞的毒性的深入認識,汞污染調查研究及其綜合治理成為日益受到重視的問題。銅仁市素有“中國汞都”之稱,雖然有一些大型汞礦資源枯竭、限制開采、陸續停產、閉坑,但長期的汞礦山開采和冶煉活動,改變和破壞了礦區地表生態系統,甚至迅速向周邊非礦區迅速蔓延,嚴重危害了當地居民的身體健康,同時也嚴重阻礙了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人們對水體汞含量的研究較為注重,而對土壤中汞污染研究較少。銅仁豐富的汞資源儲量和長期開采的歷史,卻缺乏對該地區的汞污染進行研究以及多年治理情況作出評價。為此,筆者對銅仁市汞礦區周邊汞污染進行調查研究,通過采集銅仁市大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汞礦區周邊土樣,對其中的汞含量進行測定和分析,從而準確評估周邊土壤的污染水平,為后續土壤改良工作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采樣點選擇 在銅仁市汞礦區及周邊境內,選取了4個汞礦區,它們分別是:銅仁萬山汞礦區四坑、銅仁萬山汞礦區六號坑300噸礦區、云場坪汞礦區、路臘村汞礦區。采樣點主要以礦區為中心,根據距離礦區中心地帶的距離遠近,向周邊地勢較為平緩、適宜采樣的方向延伸。1 000m以內間距為50m;范圍為1 000~1 500m的采樣點間距為100m。為增加此采樣點的代表性,在此水平線上選3個點,分別采樣并合并。另外,采樣點重點考慮人口密集的農田,例如:稻田、菜地等。
1.2 采樣方法 采樣深度約為0~20cm。土壤為自然土,同一地點隨機采集3份土樣,然后組成混合土樣;對于耕地,按照田地形狀,按對角線取出3~5份土樣混勻,按照四分法取出其中一份。采樣時,按照土壤樣品的采集方法,用專業金屬制采樣器具,在選定地點挖取0~20cm得土樣,裝入經清潔處理的塑料袋中。并于該塑料袋中放置一張標有:采樣地點、采樣人、采樣日期、采樣礦山距離等信息的標簽。為防止塑料袋子意外破損,致使土樣混雜、污染,可再另套一個塑料袋,在外層貼上一張標有同樣信息的標簽,以便分類和高效查詢,最后封口保存。
1.3 實驗材料 (1)儀器:AFS-3100型雙道原子熒光光度計、AL204精密電子分析天平、水浴鍋。(2)試劑:濃H2SO4(分析純)、濃HNO3(分析純)、5%高錳酸鉀溶液、20%鹽酸羥胺溶液。
1.4 樣品的預處理 混合土樣→反復采用四分法初步獲得適量土樣→風干,粉碎→過篩(100目)→采取四分法,取其中一份裝入棕色瓶→貼上標簽避光保存,以待取用。
1.5 試驗方法 用型號為AL204精密電子分析天平稱取約1.000 0g已處理好的土壤樣品于50mL燒杯中,并分別加入3mL濃H2SO4、3mL濃HNO3、2mL5%高錳酸鉀溶液,蓋上表面皿,用水浴加熱30min。如果發現高錳酸鉀溶液褪色及時補加,冷卻再滴加20%鹽酸羥胺溶液至高錳酸鉀溶液褪色,待冷卻至室溫時,過濾,最后移至50mL容量瓶中定容。然后用北京海光儀器公司生產的,型號為AFS-3100型雙道原子熒光光度計進行測定。
2 結果與分析
結合表1、表2可知,各礦區土壤中的總汞平均含量均超出國家標準。
3 結論
分別對銅仁萬山特區和銅仁碧江區的汞礦區周邊土壤(主要位于居民生活區的農田)進行采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距離礦區500~1 000m范圍內的農田土壤中總汞含量是三級標準的14.86~56.93倍。該范圍內屬于居民聚居的區段。農田超標的土壤汞含量,影響著當地居民的健康。因此,治理汞污染,改善土壤質量刻不容緩。
在云場坪鎮實地采樣時發現,大量人員和機械正在用客土法改良當地土壤,從長遠來看,這是一個好的跡象。當地政府已經開始意識到治理污染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持續加大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力度,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汞污染勢情一定能得到控制。事實上,治理汞污染是一項長期和綜合的重大工程,客土法短期內可能獲得一定效果,但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汞污染問題。因此,今后尋求一種更有效的降低汞污染的修復方式,是一個富有意義的課題。
參考文獻
[1]洪茵,丁健華,黃美珍.微波消解冷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環境土壤中微量汞[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5,25(4):376-379.
[2]國家環保局.環境監測分析方法[M].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1989.
[3]陳劍俠,柯毅龍.冷原子吸收法測定土壤中總汞[J].光譜實驗室1997,14(4):20-23.
[4]方鳳滿,王起超.土壤汞污染研究進展[J].土壤與環境,2000,9(4):326-329.
[5]馮新斌,洪業湯.汞的環境地球化學研究進展[J].地質地學,1997,25(4):104-108.
[6]王連生.環境健康化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7]戴前進,馮新斌,唐桂萍.土壤汞的地球化學行為及其污染的防治對策[J].地質地球化學,2002,30(4):75-78.
[8]Heyer M,Buke J,keeler G.Atmospheric sources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of mercury in Michigan:two years of event precipitation[J].Water Air Soil pollute,1995,80:1999-208.
[9]夏立江,王宏康.土壤污染及其防治[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65-83.
[10]聶樹人.醫學地理學概論[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352-360.
[11]周宗燦.環境醫學[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
[12]牛凌燕,曾英.土壤中汞賦形態及遷移轉化規律研究進展[J].廣東微量元素科學,2008,15(7):1-5.
[13]王志平,王鳳英,烏日娜.重金屬汞的污染與危害[J].集寧師專學報,2006,28(4):70-72.
[14]王荔娟,胡恭任.土壤沉積物中汞污染地球化學及污染防治措施研究[J].巖石礦物學雜志,2007,26(5):454-457.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