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和兩優1號是近年來少見的矮稈抗倒、高產、抗病、米質優的兩系雜交水稻,通過3a的試驗、示范,總結了和兩優1號在江蘇六合地區的主要種植表現,并探索出配套的高產栽培技術,以期為該品種在本地區大力推廣種植提供參考。
關鍵詞:和兩優1號;種植;適應性;高產栽培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22-45-02
和兩優1號是廣西恒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廣西百色兆農兩系雜交水稻研發中心共同選育,以和620S×丙4114(揚稻6號/蜀恢527)選育的新型高產雜交秈稻品種,2014年通過廣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桂審稻2014029號,2015年通過國家審定,審定編號為國審稻2015030。該品種2013年引入南京市六合區雜交中秈稻小區品比試驗,由于其矮稈抗倒、高產穩產等優點表現突出,2014年續試,綜合抗性和產量名列前茅。今年該品種小面積示范種植,面積為16hm2,平均產量達11 770.5kg/hm2;通過在六合圩區和丘陵地等不同區域示范種植,該品種表現出矮稈抗倒、高產、穩產、抗病、米質優等特點,深受六合地區廣大專業種植戶的好評,預計下一年該品種作為六合區主推的雜交中秈稻種植面積將達1 500hm2以上。現將和兩優1號在本地區的種植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種植表現
1.1 農藝性狀 該品種株高113cm,在所有品比品種中稈子最矮,株型適中,分蘗強、多穗,群體整齊;莖稈粗壯,葉挺色深,繁茂性好;成熟時葉青籽黃,后期不早衰。每hm2有效穗數260萬穗,穗長24.7cm,每穗總粒數171.0粒,結實率86.0%,千粒重25.6g。
1.2 產量高 2012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產量9 460.5kg/hm2,比對照豐兩優4號增產6.1%;2013年續試,平均產量9 496.5kg/hm2,比豐兩優4號增產7.0%;2a區域試驗平均產量9 478.5kg/hm2,比豐兩優4號增產6.5%。2014年生產試驗,平均產量9 345kg/hm2,比豐兩優4號增產6.1%。連續2a在廣西、湖北、湖南實際測產,平均產量都高于10 500kg/hm2,湖南澧縣測產最高產量達13 302 kg/hm2。2013年第1年在六合區試種,在品比試驗田中和兩優1號理論產量達10 249.5kg/hm2,遠高于其它參試組合;2014年在該地區續試,試驗田塊實際收割產量達10 658.3kg/hm2,較對照Y兩優1號增產9.3%;今年示范種植面積16hm2,實際平均產量11 770.5kg/hm2。
1.3 生育期適中,適應性強 本地區種植全生育期135d左右,與對照Y兩優1號相當。通過3a的試驗示范種植表明,該品種具有較好的耐肥性和適應性,對于肥力好的田塊,很容易獲得高產,適宜在六合區的南部圩區和北部丘陵地種植。由于該品種生育期適中,適應不同茬口安排,高產穩產性好,容易迎合本地肥床旱育秧、機插秧等不同種植方式的需求,深受廣大種植大戶的青睞。
1.4 米質優 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檢測中心測定,和兩優1號整精米率62.3%,長寬比3∶2,堊白粒率14%,堊白度1.5%,膠稠度69mm,直鏈淀粉含量15.3%。米質好、外觀堊白少、透明度好、出米率高、米飯口感好,米質達國家《優質稻谷》標準3級。
1.5 綜合抗性好 在生產實際中,和兩優1號擁有“五項全能”稱號,即高產又穩產、抗倒又抗病、米質優。田間表現稈子矮,通透性好,紋枯病發生輕;對稻曲病表現出較強的抗性;稻瘟病抗性一般,應注意加強預防。該品種抽穗期耐熱性好,近年遭遇水稻穗期高溫表現突出,更適宜六合區北部早播地區種植。
2 高產栽培技術
2.1 適期播種,培育壯秧 本地區適宜播種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育秧方式主要為肥床旱育秧和全程機械化育秧。(1)肥床旱育秧。用種量為9~11.25kg/hm2,秧齡掌握在30~35d。苗床選擇以疏松通氣的旱作田塊為好,這樣容易培育壯秧[1]。(2)全程機械化育秧。用種量15~18.75kg/hm2,秧齡掌握在20~25d,每hm2大田需準備270~300張左右軟盤,規格寬28cm×長58cm×高2.5cm,每盤芽谷的播量為100g(干谷60~80g)。
2.2 適期移栽,合理密植 為了奪取水稻高產,本地區應掌握6月上中旬移栽。采取人工栽插的田塊,株行距16.5cm×26.4cm,每hm2栽22.5萬穴,每穴3~4苗,每hm2栽基本苗75萬~90萬。采取機插秧的田塊,株行距30cm×14cm,每hm2栽基本苗60萬~75萬。對于插得遲或肥力偏差的田塊,應適當增加密度。
2.3 合理施肥 巧施肥料是奪取水稻高產的保證,和兩優1號莖稈粗壯,豐產潛力大,施肥應遵循控氮增磷補鉀的原則。在運籌上,掌握基肥足、蘗肥速、穗肥飽、粒肥巧,每hm2施純氮控制在270kg以內。針對目標產量為9 750~10 500kg/hm2,基肥掌握在每hm2施45%含量復合肥525kg、尿素150kg;分蘗肥掌握在移栽后5~7d每hm2施尿素75~112.5kg;穗肥掌握以促保兼顧為主,在葉齡余數2.5葉時施用,每hm2施45%復合肥112.5~150kg。
2.4 科學管水 合理管水,有利于提高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在水漿管理方面,采用深水返青、淺水分蘗、夠苗擱田、有水孕穗、干濕壯籽的管水方法。移栽后20d左右,當每hm2苗數達240萬~270萬苗時開始擱田。抽穗時保持田間6~8cm水層。因該品種兩段灌漿非常明顯,切忌過早斷水、斷肥。在進入分蘗后期,以干濕交替最好,可有效抑制病蟲害的發生。對于深腳泥田、冷浸田要求在稻田四周開圍溝,田中開腰溝,做到溝溝相通,排冷浸水。水稻生長后期,堅持濕潤灌溉,田面不留水層,多次曬田,以提高泥溫,增加土壤透氣性能。
2.5 病蟲防治 (1)秧田期重視苗稻瘟、稻薊馬、二化螟的防治。針對苗稻瘟,在田間查見零星病株時,立即全田噴20%稻瘟紋克(井·三環)可濕性粉劑100g/667m2保護。針對稻薊馬,播種前用35%丁硫克百威種子處理干粉劑30g拌浸好的稻種5kg,對稻薊馬的控制效果可達1個月左右,同時能避免鼠害和雀害。針對二化螟,每667m2可用40%索蟲亡(丙·辛)60~80mL防治,并堅持帶藥下田。(2)大田期應重視稻瘟病、稻曲病、紋枯病和“兩遷”害蟲的防治。針對稻瘟病,應從分蘗期開始注意預防稻瘟病,特別是孕穗末期(破口前5d左右)和齊穗期,每hm2用42%穗源康(咪鮮·甲硫靈)可濕粉600g或40%稻瘟靈(富士一號)乳油900~1 050mL兌水750~900kg常量噴霧,重病田噴藥2次,間隔7~10d。針對稻曲病,應以預防為主,掌握在破口前5~7d每hm2噴施10%井岡A·丙環唑水乳劑600mL;7d后再噴施1次[2-3]。針對紋枯病和“兩遷”害蟲,應根據區植保站發布的病蟲信息,積極開展2~3次的綜合防治工作。
參考文獻
[1]朱訓永.兩系雜交水稻在六合地區種植表現及高產栽培[J].中國種業,2011,4:28-30.
[2]殷曉蓉,朱訓泳,郭吉山.沿江稻區秧田期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J].湖北植保,2014,4:28-29.
[3]朱訓泳.兩系雜交水稻推廣種植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應對措施[J].種子科技,2011,7:40-41.
(責編:張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