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26屆臺灣金曲獎,陳奕迅獲評最佳國語男歌手。在頒獎禮現場,他演繹了一首名叫《八號風球》的歌曲,串燒了一些香港歌手曾經風靡一時,在華語流行樂留下印跡的國語代表歌曲,很有想法和創意。今時今日的陳奕迅,在這樣重要的場合演唱這樣的歌曲,自然不會是心血來潮,隨便唱著玩的,咀嚼之后,其實別有況味。
這首歌里所引用的歌曲,都是香港歌手的國語代表作,曾經在國語市場取得非常好的成績,是港樂的榮譽,香港制造。可遺憾的是,這些香港歌手似乎沒有獲得臺灣金曲獎的青睞,因此,在金曲獎的頒獎禮上,陳奕迅作為現在香港流行樂“后天王時代”唯一的代表性人物(請允許我這樣說),演唱這首《八號風球》,一方面,可以理解為他是在表達對臺灣金曲獎曾經忽視的遺憾,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為他是在向曾經輝煌但現在卻日薄西山的香港流行樂,表達心中的那份復雜情感。
從這首歌本身的詞曲、編配及陳奕迅本人的演繹上,其實能夠讀懂。沒錯,王者已經離去,港樂路在何方,無奈,無奈,可是,奈何,奈何。
一個地區的流行樂和該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是有一定關系的,香港流行樂最輝煌的年代,也是香港經濟騰飛時,普通市民積極進取,努力奮斗,社會上有著英雄不問出處、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良好氛圍。因此當年的香港樂壇涌現出一批經典的歌手和歌曲,讓人心向往之。內地歌手艾敬當年唱道,“1997快些到吧,我就可以去香港”,就反映了當時不少內地人民對于香港的心情。
翻開港樂的榮譽冊,燦若繁星,他們在華語流行樂的歷史上畫下了濃墨重彩。回頭看,當時香港涌現出的那些優秀歌手和他們的代表作品,無論是作品的詮釋、表達,還是和社會精神的契合上,都達到相當的高度和水準,所以才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成為經典。
于是,本就是產生傳奇的音樂工業或是娛樂工業,自然制造出許多傳奇。港樂風行全國,許多香港藝人成為亞洲級的明星,影響不僅僅在華人世界。
落木蕭蕭,長江滾滾;時過境遷,氣數輪轉。如今,香港的流行樂就像香港這座城市一樣,漸漸失去昨日的榮光和當年的情懷。倘若以較為嚴苛的標準和更高的要求來看,現在40剛出頭的陳奕迅似乎已顯出疲態,在近來的一些重要表演中,倦容難掩,表現得并不十分完美。當年出道時,陳奕迅曾多次說,張學友是自己的偶像,那么就看看在去年底的51屆金馬獎典禮上,50多歲的張學友的表演吧,現在的陳奕迅似乎還是需要向自己的偶像學習。
行文至此,我不由想到2011年張學友北京“1/2世紀演唱會”上的一幕,幾個小時的演唱會,唱和跳的表現,就不用說了,可是你能想到,50歲高齡的張學友,可以在舞臺上劈叉嗎?這和是否是“歌神”無關,作為一個“Artist”,藝術生命能夠做到長青,只有“自律,熱愛,職業,敬業”,而已。
那個年代香港不只一個張學友,這也是那個年代的香港明星和流行音樂留給我們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