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一份關于中國家庭止咳誤區報告顯示,在600多份調查問卷中,近七成受訪者存在用藥不及時的情況,對咳嗽的治療存在較多誤區。
誤區1:咳嗽是壞事
通過對調研結果的分析與總結發現,受訪者普遍對咳嗽理解不透徹,41.1%的受訪者將咳嗽視為一種疾病,認為它是不好的。
據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臨床部副主任張挪富教授介紹,其實咳嗽本身并不是一種疾病,而是當呼吸道受到刺激時人體的一種防衛反應。
咳嗽分為干咳和濕咳,干咳是指沒有痰的咳嗽,它往往由于喉炎、強烈氣味、大哭、吸入異物等因素刺激呼吸道所導致;濕咳是指有痰咳嗽,需要通過咳嗽把體內的分泌物排出。干咳有可能轉變為濕咳。
咳嗽所產生的呼氣性沖擊動作,把咽喉內的痰等分泌物排出體外,起到的是幫助清除呼吸道內各種“臟物”的作用。
誤區2:咳嗽扛一扛也能好
張挪富教授說,很多人認為咳嗽不需要及早用藥,扛一扛就過去了,因此既不看病也不服藥,最后導致久咳不愈,發展成慢性甚至更嚴重的疾病。
調查中有39%的人表示,久病成醫后會選擇自行調理;更有40.7%的人不會去看醫生,選擇“忍一忍,扛過去”。
對此,張挪富表示,在有痰咳嗽早期應及時使用祛痰藥溶解排痰,以減少呼吸道所受的刺激,防止繼發細菌感染,及時遏制病情的發展,加快疾病的痊愈。
誤區3:混淆祛痰藥和鎮咳藥
調查中,僅有5.1%的受訪者清楚知道鎮咳藥和祛痰藥在治病機制上的區別;同時,更有七成受訪者,在使用咳嗽藥前不會一直關注其具體成分。這容易導致患者在鎮咳藥和祛痰藥的選擇上出現偏差。
在碰到咳嗽時,很多人更習慣于快速鎮咳,把咳止住,但卻不知強行服用止咳藥,會導致痰液滯留在呼吸道內,引發二次感染,導致肺炎等更嚴重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張挪富表示,針對有痰咳嗽,應該先化痰再止咳,并且選擇服用含黏液溶解藥成分的祛痰藥,使稠厚的痰液黏度降低,便于咳出,從而有效幫助疾病的痊愈。所以,了解咳嗽的致病機制后,才有能力分辨合適的咳嗽藥成分,避免錯誤用藥。
誤區4:濫用抗生素
調查中發現,有80.2%的受訪者會在咳嗽時選擇服用抗生素,大部分受訪者認為“咳嗽就是有炎癥,需要服用消炎藥(即抗生素)”。事實上,有12.8%的樣本不清楚抗生素針對的是何種原因引起的咳嗽,更有57.5%的樣本誤認為抗生素針對的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咳嗽。
張挪富指出:“很多人一咳嗽就用抗生素。其實,抗生素針對的是細菌感染,而不少急性咳嗽如感冒引起的咳嗽往往是病毒感染引起,盲目服用抗生素不僅不能治病,反而會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當真正發生細菌感染時,藥物就有可能失去療效。”
誤區5:中藥比西藥好
在選擇是用中藥或西藥治療咳嗽時,大多數人會將藥物的毒副作用作為選擇的重要指標。在此次調查中,38%的受訪者在咳嗽時會優先選擇中藥,比優先選擇西藥的人(28.4%)高出近10個百分點。有45.7%的受訪者認為西藥副作用大;超半數受訪者認為中藥治療溫和,23.6%的樣本認為中藥沒有副作用。
怎樣評價有沒有副作用?張挪富說,實際上,許多人對中藥有什么成分并不知道。相較之下,西藥的成分都會明確標明,有副作用就寫上。而中藥對有什么副作用是不寫的,但不寫并不代表沒有。
誤區6:止咳化痰治療偏愛用偏方
對中國家庭偏方使用情況的調查與分析發現:將近八成的受訪者,尋找并服用過偏方。受訪者普遍認為,“偏方”是民間智慧的體現,值得相信。持這一觀點的人超過半數,還有近24.8%的受訪者認為偏方溫和且安全。
對于用“偏方”治療咳嗽,張挪富表示對于急性咳嗽(持續時間在3周以內)的患者,用“鹽蒸橙子”、“冰糖雪梨”等一些止咳偏方,有些的確有一定的基礎原理和微弱的保健作用,但治療咳嗽的針對性不強,只能作為輔助治療。
但同時,所謂的“偏方”魚龍混雜,有些“偏方”甚至反而會加重病情。如吃生姜片止咳,可能會對喉嚨產生刺激,導致咳嗽更加嚴重。因此,如果一味相信偏方,拖延了治療,反而會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