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井陘縣南部的太行山上,有一座千年古村落,叫南良都村。每年的二月初二,村里的民間藝人都要表演精彩的“斗火龍”。只要那“斗火龍”的鼓點響起,十里八鄉的鄉親們必定會前往觀看。2009年,南良都“斗火龍”民俗,被列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斗火龍” 到底有怎樣的魅力?讓我們走進南良都村,看看村里“斗火龍”藝術團的精彩表演吧。
南良都村有個“斗火龍”民間藝術團
沿307國道行駛,在河北微水縣城向南走不遠,就是南良都村。二月初二這天,我們一進村子,就看到村邊已經搭起了高高的表演臺。村“斗火龍”藝術團的民間老藝人李善文,正在指導幾個村民調試表演器材。

李善文已80歲高齡,他12歲時便參加了村里的“斗火龍”表演隊。老人告訴我們:南良都“斗火龍”是清朝初年從山西傳入的,至今已有400余年的歷史。清代光緒年間,村民李家香吸收了木偶、皮影戲的特長,使“斗火龍”表演有了新的發展,表演項目也達到了40多個。那是南良都“斗火龍”最鼎盛的時期。后來,因戰爭及歷史原因,“斗火龍”一度衰落。上個世紀80年代,李善文和吳三丑、李善文等民間藝人,恢復了這項曾被廢棄的民間藝術。如今,村“斗火龍”藝術團能演出“二龍戲蛛”“龍騰虎躍”“魚躍龍門”“神龜馱碑”等20多個節目。
李善文說,要表演好“斗火龍”不是一件容易事,需要經過長期嚴格的訓練才能上場表演。現在,村“斗火龍”藝術團有20多名成員,最年輕的都年過40歲了。村里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斗火龍”技藝的傳承面臨著后繼乏人。
設計奇巧的“火龍”和“斗火龍”裝置
“斗火龍”表演有許多道具,除了十幾條不同顏色和樣式的“火龍”外,還有猴精、蛇精、蜘蛛精、蝎子精等木偶。這些“火龍”長短不一,長的約有兩米,短的有一米多,龍頭用上好木頭精雕,龍身用粗布縫制而成,龍身上彩繪龍紋,內蕊再用棉花填滿。表演時,將煙花塞進龍嘴里,待到表演高潮時點燃煙花,“火龍”騰云駕霧,煙花四射。
以前放煙花,都是在火龍嘴里煙花的捻兒上拴一截香,全憑香的長短來控制間隔時間,燃放的時機不好協同,效果不理想。現在有了電子焰火,用遙控器操縱,既具有傳統的煙花效果,又沒有明火,非常環保,還好控制。
交談間,李善文提起一個碩大的“蚌殼”,只見他右手拉著一根線輕輕一拉,“蚌殼”像變戲法一樣張開了,里邊露出一個站立的小人。當他右手的線一松,小人就縮回去了,“蚌殼”也迅即合上。這個看似平常的道具,卻設計得這樣巧妙。
更神奇的是“斗火龍”裝置的設計與操作。李善文一邊示范,一邊向我們講解:在表演臺的兩端,各安裝一個相同的滑輪箱,每個箱里并排固定著3組共9個滑輪,將5根繩子按照一定順序纏繞在滑輪上,“火龍”等道具則懸掛在繩子上。表演時,通常要由4至6個人操控,表演藝人站在滑輪箱前,通過拉拽、提抖這5根繩子,那原本毫無生氣的“火龍”就仿佛活了起來,做出了搖頭擺尾、扭身騰躍等動作。
精彩紛呈的“斗火龍”表演
二月初二夜幕降臨后,南良都村的“斗火龍”表演場地,已經里三層外三層地擠滿了觀眾。晚上8點,參加表演的藝人們在表演臺上各就各位。
隨著鑼鼓響起,3條彩繪“火龍”張牙舞爪、神氣活現地出場了。第一個節目是“三龍鬧海”,只見那3條彩龍時而互相追逐,時而盤旋嬉戲。隨著鼓點節奏的加快,它們翻騰跳躍,越舞越勇,混戰在一起。突然間,3條彩龍口中煙花四射,照亮夜空。全場觀眾沸騰起來,歡呼叫好聲響徹夜空。
隨著煙花漸漸熄滅,3條“火龍”退出,鑼鼓聲也由激昂轉為平緩。這時,一個盛滿“鮮花”的花籃飄然而至,“花盆女蛇”節目上演了。這只花籃飄到了場地中央,在瞬間點亮的彩燈簇擁中,一個美貌“少女”從花叢中探出頭來左顧右盼。突然,這美貌“少女”化作一條“蛇妖”,從花籃中躥出。這時,只見兩條“火龍”伴著云霧騰空而出,向“蛇妖”發起了進攻。經過若干回合的搏斗,象征正義的“火龍”終于大獲全勝。
精彩的“斗火龍”表演,靠的是表演藝人的高超技藝與辛苦付出。早春的夜晚春寒料峭,臺上的表演藝人卻都身著單衣、汗流浹背。李善文雖然年過八旬,但是威風不減當年,仍然親身上陣操作并進行指導。藝人們雙手緊握操縱繩,眼睛盯著場上的斗偶,拉送、提扯、抖動,動作緩若游云,疾若閃電。“狗鉆羅圈”“龍追海蚌”“龍鎮蝎妖”……精彩的節目走馬燈似的輪番上場。
“斗火龍”表演最后上演的壓軸大戲 是“五龍鬧春”。只見騰云駕霧的群龍口中噴射出炫目的焰火,火光照亮了夜空,現場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南良都村的民間藝人,將他們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傾注到“斗火龍”這項極富特色的民俗活動中。但愿南良都村“斗火龍”藝術團后繼有人,太行山區“斗火龍”的這朵民間藝術奇葩,能夠年年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