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奇女”胡濟邦,是二戰時蘇德戰場上唯一的中國記者,她以柔弱之軀全程經歷蘇聯衛國戰爭,冒著炮火報道了蘇聯人民在衛國戰爭中的英雄事跡,鼓舞了中國軍民抗戰到底的決心。
抗日女先鋒
胡濟邦生于浙江永康縣古山鎮一個務農家庭,她幼年喪父,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多病的母親艱難維系。
1923年秋,12歲的胡濟邦考入永康縣初級女子師范學校。就是在這所鄉村學校,她接受了英語啟蒙,開闊了視野,并為日后陸續掌握英、法、俄、日、匈、拉丁語打下基礎。
1927年,胡濟邦考上杭州女子法政學校。她在100余名考生中獨占鰲頭。
1928年,胡濟邦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政治經濟系。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她積極參加學生抗日愛國運動,加入我黨領導的學生抗日委員會、反帝大同盟,并投身到聲勢浩大的抗日聯合總示威中。
1933年春,胡濟邦成為中共南京軍事情報員,經四哥胡濟時介紹,在國民政府兵工署署長俞大維家做家庭教師。7月,蔣介石召集高級將領在廬山開絕密軍事會議,制定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五次圍剿的行動方案,計劃集中100萬軍隊、200架飛機,向中央蘇區進攻。胡濟邦通過偷拍俞大維從廬山帶回的絕密軍事文件,獲得了這個行動方案,并快速經地下黨組織轉送蘇區。這份情報對我中央蘇區反圍剿起到了很大作用,使國民黨遭到意想不到的挫折。
戰地女記者
胡濟邦從1933年開始,供職于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促成此事的是其胞兄和恩師胡濟川。胡濟川從外交部亞洲司科員起步,旋即外放,數年中連連高升,迅速升任駐朝鮮大使館參事,同時繼續為我黨從事情報工作。
1936年,胡濟邦被任命為國民政府駐蘇聯大使館隨員(新聞專員)。她是中國有史以來,正式派駐國外的第一位女外交官。從1941年起,胡濟邦兼任《中蘇文化》雜志駐蘇記者,在蘇聯開始進行新聞采訪。
蘇德戰爭期間,胡濟邦以記者身份親臨前線,采訪報道了列寧格勒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和斯大林格勒戰役,成為抗戰時期中國唯一的駐蘇戰地記者。她采訪過崔可夫、朱可夫、列寧的弟弟、列寧的夫人,還實地拍攝了大量歷史性珍貴照片。
蘇德戰爭期間,胡濟邦采寫的通訊大多與蘇聯抗擊德國有關。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剛剛結束,城下硝煙未散,胡濟邦即獲準前往斯大林格勒采訪。她曾采訪了被俘的德軍元帥鮑盧斯。在斯大林格勒大捷的第4天,胡濟邦就向國內發回了真實準確的1萬多字的斯大林格勒專電《解放后的斯大林格勒》。

新中國成立后曾在外交部工作
胡濟邦抵蘇后,在復雜的環境下,為中共與蘇共之間,及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她還不辭勞苦,及時向蘇方提供了一些秘密情報。事后,蘇方曾向李克農稱贊她是一個出色的情報工作人員。
胡濟邦在蘇聯,遵照臨行前黨的指示,利用合法身份,通過外交途徑,致力于中蘇文化交流,結識了眾多的文化藝術界知名人士。如她與跟列賓齊名的著名油畫家康恰羅夫斯基是很好的朋友。康恰羅夫斯基十分喜愛這位才華橫溢的中國女外交官,特地為她畫過兩張肖像畫。
1949年3月,國民政府駐蘇使館起義,4月,闊別故土13載的胡濟邦以赴歐學習為名離開,乘飛機經瑞士,取道香港回到大陸。
新中國成立后,經李克農的推薦,胡濟邦來到外交部工作,曾任秘書、科長、副處長、研究員。
1956年,胡濟邦調入人民日報社,任該報駐匈牙利記者。之后,她歷任全國記協國際聯絡部部長、國際部編輯、評論員。
1979年,胡濟邦的丈夫畢季龍出任聯合國副秘書長。當時胡濟邦雖已年近古稀,她仍然隨夫至紐約,在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工作,并在6年時間里,風塵仆仆地訪問了六七十個國家。
1995年2月,胡濟邦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