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兇殘的日本侵略者的殺戮面前,中華兒女喊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四萬萬同胞千萬兵”的悲壯口號,多少人前赴后繼,浴血沙場,以身殉國。從平型關大捷到臺兒莊會戰,從“劉老莊連”到“八百壯士”,從楊靖宇、左權到張自忠、戴安瀾,千千萬萬同胞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共御外侮,取得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為了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本刊從反映偉大抗戰的大量歷史資料照片中,選編這組特輯刊登在本期“影像生活”欄目,以饗讀者。

1.1937年7月13日,毛澤東在延安干部大會上號召每個共產黨員及抗日的革命者隨時準備到抗日前線去。
2.1937年8月,周恩來、朱德、葉劍英到南京參加國防會議,并同國民黨進行第五次談判時合影。右起朱德、周恩來、黃琪翔、郭秀儀、葉劍英、張群。
3.1937年,抗日人民紅軍前敵總司令部、總政治部號召全國同胞一致抗日的布告。
4.遵照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的命令,陜北紅軍進行了改編。圖為部隊改編后的抗日誓師大會。
1.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后,朱德(右一)、任弼時(右二)、左權(右三)乘船東渡黃河,挺進敵后。
2.1937年9月下旬至11月上旬,八路軍首戰平型關,再襲雁門關、陽明堡,連續取得100余次戰役戰斗的勝利,有力配合了國民黨軍作戰。太原失守后,根據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指示,八路軍各部隊挺進敵后積極開展游擊戰爭,創立了大片抗日根據地。圖為八路軍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率部向敵后挺進。
3.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中國軍隊在上海廟行鎮阻擊日軍。
1937年10月27日,時任第88師524團副團長的謝晉元,在淞滬會戰中奉命率88師524團第1營400多人堅守四行倉庫,掩護其他部隊撤退。在日軍的重重包圍下,謝晉元率1營4個連隊在四行倉庫奮戰4晝夜,殲敵200余人,在中國抗戰史上寫下光輝一頁,史稱“八百壯士”。新中國成立后,上海等地建立晉元中學、晉元路等,以紀念這位民族英雄。圖為謝晉元(中)帶領部屬舉手宣誓:將生命奉獻給國家與民族。
英勇阻擊日軍的“狼牙山五壯士”幸存者葛振林(右)和宋學義。“狼牙山五壯士”,是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第1團第7連第6班班長、共產黨員馬寶玉,副班長、共產黨員葛振林,戰士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1941年8月,日軍對晉察冀邊區所屬根據地進行“大掃蕩”。7連奉命掩護機關、部隊和群眾向老君堂方向轉移。完成任務撤離時,連隊留下馬寶玉等5人擔負后衛狙擊,掩護全連轉移。5位戰士臨危不懼英勇戰斗,子彈打光后就用石塊還擊。面對步步逼近的日偽軍,他們寧死不屈,毀掉槍支,縱身跳下懸崖。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壯烈殉國,葛振林、宋學義被樹枝掛住,經老鄉搶救,幸免于難。
改革開放后,陸續有日本老兵來狼牙山祭奠謝罪。原易縣縣長劉建軍就曾接待過一位特殊的日本老兵。1997年7月的一天,一個日本老人帶著兒子從日本來到易縣,請求劉建軍陪他和他的兒子看一下狼牙山。日本老人說,他就是追擊“狼牙山五壯士”的那個日軍小隊長,他這次是來謝罪的。車子到了狼牙山下,老人下車后面對狼牙山,筆直立正,用日語大喊了一聲,隨后跪在地上,一邊磕頭一邊號啕大哭。擦干淚水,他說,當年是他們把五壯士逼上懸崖的。他親眼目睹五壯士跳崖的壯舉后,命令士兵脫帽敬禮、朝天鳴槍,向英雄致敬。后來有人告發此事,他因此被調回日本國內并受到處分。離別時,日本老人向劉建軍說出了自己的名字——茅田幸助,當時是日本橫濱大華株式會社社長。

1942年,在抗日戰爭中屢建奇功、時任第200師師長的戴安瀾將軍,率第200師作為中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赴緬甸參戰。1942年5月18日,戴安瀾在指揮突圍戰斗中身負重傷,5月26日在緬北殉國,時年38歲。1943年3月,毛澤東為戴安瀾將軍賦詩:“外侮需人御,將軍賦采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周恩來題寫挽詞:“黃埔之英,民族之雄。”新中國成立后,戴安瀾將軍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日本宣布投降后,武漢市民涌上街頭慶祝抗戰勝利。中國軍民曠日持久的抗日戰爭終于取得勝利,這也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外來侵略斗爭的完全勝利。
平型關大捷
平型關大捷,是指抗戰中八路軍115師于1937年9月25日在平型關附近伏擊日本軍隊并取得抗日首勝的戰斗。

1937年9月19日,彭德懷和彭雪楓會見閻錫山,閻錫山要求八路軍和晉綏軍共同防守平型關。八路軍115師隱蔽集結在日軍前進道路的側面,從側后夾擊進攻平型關的敵人。9月25日晨,日軍板垣師團第21旅團進入伏擊圈,115師發起進攻,經過激烈戰斗,板垣師團第21旅團遭殲滅性打擊。
平型關大捷,八路軍115師殲敵1000多人,毀敵汽車100輛,繳獲步槍1000多支,輕重機槍20多挺,戰馬53匹,另有其他大量戰利品。這是中國抗戰開始后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它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振奮了全國人心,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熱情。
1.八路軍115師戰士在平型關公路兩側伏擊日軍。
2.1937年9月,平型關伏擊戰中八路軍戰士與日軍展開肉搏戰。
3.1937年9月26日,平型關戰斗勝利后八路軍凱旋,繳獲大量日軍裝備。
4.八路軍115師在平型關戰役中繳獲的戰利品。
武漢會戰

武漢會戰是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一場會戰,是抗日戰爭戰略防御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日軍侵占南京后,國民政府雖西遷重慶,但政府機關大部和軍事統帥部卻在武漢,武漢實際上成為當時全國軍事、政治、經濟中心和戰時首都。1938年6月中旬,中國軍隊制定了保衛武漢的作戰計劃,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指揮27個軍負責長江南岸的作戰,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23個軍負責江北作戰。
1938年6月11日夜,日軍波田支隊趁雨夜突襲安慶。波田支隊在攻占安慶后,與來增援的106師團一起直撲彭澤,彭澤失守,之后九江淪陷。攻占九江后,南岸的日軍兵分兩路,106師團則沿南潯路攻向德安。波田支隊和海軍陸戰隊搭乘海軍艦艇繼續沿江西進,8月24日攻占瑞昌。日軍在南潯遭到中國軍隊的頑強反擊,寸步難行。日軍把106師團分成五部分,企圖穿過中國軍隊防線的縫隙,但進至德安萬家嶺地區,因地圖失誤而迷路。第一兵團指揮薛岳發現日軍意圖,從側后迂回包圍日軍106師團,殲敵3000余人,史稱“萬家嶺大捷”。
武漢會戰期間,中國空軍和海軍也積極參與了作戰。中國空軍與日軍航空兵在空中大戰7次,擊毀日機78架,炸沉日艦23艘。中國海軍擊沉、擊傷日軍艦艇及運輸船只共50余艘,擊落日機10余架,但自身也損失慘重,基本上全軍覆沒。
1938年9月11日,日軍的增援部隊16師團到達富金山,面對增加一倍的日軍,經過9天的激戰,中國守軍傷亡慘重,只好撤離陣地。10月11日晚,日軍7萬多人在廣州大亞灣登陸成功,之后廣州淪陷,粵漢鐵路被切斷,面對這種情況,蔣介石決定放棄武漢,10月25日棄守該城,武漢保衛戰至此結束。
武漢保衛戰,是抗日戰爭戰略防御階段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中國軍隊英勇抗擊,消耗了日軍有生力量。日軍雖然攻占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迫使中國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并未達到。此后,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南昌會戰
1939年春,中日兩軍圍繞南昌發生了一系列爭奪戰,自3月17日日軍進攻吳城開始,到5月9日蔣介石下令停止反攻南昌結束,整整54天。
日軍1939年3月攻占南昌后,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乘日軍立足未穩時舉行反攻,同時令各戰區發動“四月攻勢”,防止日軍向西進犯長沙。4月21日,第九戰區的部隊首先開始行動。投入的兵力有第1集團軍和第19集團軍的所屬部隊。這場會戰,日軍傷亡12000余人,中國軍隊傷亡51328人。中國軍隊的頑強阻擊和反攻,給予日軍有生力量相當大的殺傷,是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以后一次具有重要意義的戰役。
八路軍擊斃日軍中將
1939年10月25日,日軍糾集2萬余兵力,向晉察冀的北岳區進行冬季大“掃蕩”。1939年11月3日,八路軍晉察冀軍區部隊在三岔口地區殲滅日軍500余人。11月4日,淶源據點的日軍出動1500余人,在獨立混成第2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將的率領下,向雁宿崖方向進犯,企圖尋找晉察冀軍區部隊主力決戰。日軍撲空后,擬經黃土嶺返回淶源。八路軍誘敵深入,以6個團的兵力在黃土嶺以東峽谷設伏。11月7日,日軍進入伏擊圈,八路軍當即發起攻擊,日軍傷亡過半。是夜,日軍繼續突圍10余次,均被擊退。11月8日晨,日軍多路增援,八路軍遂撤出戰斗,黃土嶺戰斗結束。是役,八路軍共殲滅日軍900余人,并擊斃號稱“名將之花”、山地戰專家的日軍中將阿部規秀。這是中國抗戰史上八路軍擊斃日軍最高級別的指揮官。
1939年11月中旬,日軍采取分路合擊戰術直插抗日根據地腹地。八路軍沉著應敵,經過43天大小109次戰斗,斃傷敵軍3600余人,歷時40余天的冬季反“掃蕩”作戰勝利結束。
在這次反“掃蕩”作戰中,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加拿大共產黨員白求恩醫生,在搶救八路軍傷員時感染中毒,不幸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縣病逝,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毛澤東寫了《紀念白求恩》的文章,高度頌揚他的國際主義和共產主義精神。圖為白求恩把手術室安置在離火線只有4公里的淶源縣黃土嶺孫家莊村外的小廟里。